[摘 要]通識教育既是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標志,當前中國大學通識教育呈現出了蓬勃發展態勢,并由北大、清華和復旦等高校牽頭成立了全國性的“大學通識教育聯盟”。通識教育與完全學分制在實現目標上有高度的內在統一性,在統籌二者發展的基礎上,從教育教學制度保障、通識教育“教什么”、通識課程“誰來教”及發揮科學史學科的溝通作用四個方面探討了通識教育的改革措施和實踐路徑。

[關鍵詞]完全學分制 通識教育 核心課程 科學史


基金項目:西北大學教學成果培育項目“完全學分制背景下通識教育的改革與實踐”(項目編號:XM05190628)和“基于學分制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效果評估方法研究”(項目編號:JX18035);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三次西遷與陜西高等教育的百年發展歷程研究”(項目編號:2021ND0359)。

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和高質量發展的持續推進,本科生的人才培養質量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而通識教育作為提升本科教育質量的重要探索方向、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一流大學的重要標志,受到越來越多學者和高校的重視,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通識教育與完全學分制的內在統一性

所謂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其本質就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高質量發展。而與人才培養相關的一系列現象和問題都成為當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水區”,這其中尤其以學分制改革和通識教育改革為最重要的兩個方面。學分制在當下有學年學分制、完全學分制、計劃學分制及復合學分制等多種形式,其中學年學分制是大多數高校在實踐基礎上的首選。但是,隨著創新性大學發展的推進及創新教育體系的構建,學年學分制已經不能很好地適應人才培養需要,完全學分制將成為創新型大學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必然需要。通識教育起源于西方,又稱“自由教育”“博雅教育”,通過科學知識與人文教育的實施促進“學以成人”,其目標是要培養整全的人,個體與自然、社會、藝術傳統、文化學術建立一種真正關聯的個體。因此,強調學生的自由發展和全面發展是二者的共同訴求和目標,具有高度的內在統一性。圍繞這種目標提供豐富而高質量的本科生課程,成為高校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要求。

我國通識教育的發展現狀

我國部分高校從20世紀90年代起開始探索通識教育,但整體不是很樂觀。目前,國內絕大部分高校實行的仍然是1999年教育部推行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或者稱為“全校通識課”,就是在各學院專業課程不變的情況下在全校范圍內加上一些額外的課程。但從當前實施后的效果來看,這種模式顯然已經無法適應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也無法達到實施通識教育的目的。在這種教育弊端顯露的同時,國內一些著名高校結合西方成熟的通識教育體系,開始探索適合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通識教育模式。比如北京大學的元培學院、清華大學的新雅書院、復旦大學的復旦學院、中山大學的博雅學院、南京大學的匡亞明學院等,這些高校結合自身的特點創造性地進行通識教育改革與實踐。進入這類通識教育學院的本科生第一學年不分專業院系,主要進行通識教育課程的學習,學生通過一年的學習之后在導師指導下根據自己的興趣在全校范圍內自主選擇專業學習,實現了自由選擇專業課程和基于完全學分制的彈性學習年限,在大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在不斷推動和提升本科教育質量的道路上,將通識教育作為最重要的一個抓手已經成為大部分高校的共識。在2015年11月15日復旦大學舉行的通識教育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上,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四校共同成立的“大學通識教育聯盟”制定了《大學通識教育聯盟章程》,旨在聯合國內高校推動通識教育的發展和繁榮及本科教育質量的提升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截止到2019年7月第四屆大學通識教育聯盟年會召開,國內已有52所高校加入了“大學通識教育聯盟”,顯然這一數量與全國兩千多所高校的實際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更多的高校依然在觀望。畢竟通識教育的根本性改革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工程,因而在開始的時候是比較困難的。但綜觀當前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和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這種改革已經成為未來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

通識教育改革的建議與措施

當前西北大學通識教育的實施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學校方面,對于選課內容和節奏沒有過多限制,只要學生在一二年級完成既定學分要求即可;二是教師方面,部分教師只是為了課時量,不能有效把握教學內容,教學效果難以保證;三是學生方面,學生往往選擇比較容易獲得高分的課程,即使自己特別喜歡某一門課程,也可能會因為這門課程的授課教師給學生打分過嚴而不選擇。由這些問題可以看出,“機會主義”的心態已經成為通識教育實施過程中的一大阻礙,甚至部分通識課淪為了教師攢課時、學生混學分的“水課”。

1.創新教育教學管理體制,提供改革的制度保障

完全學分制和通識教育是國外一些著名的綜合類高校普遍實施的基本教學管理制度,我國部分高校也在模仿試點的基礎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實踐證明其都是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教學管理制度,是高等教育大眾化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和重要保障。但改革工作的推進不是學校教務處或某個院系就能完成的,會涉及教育信息化建設和后勤保障等多部門的統籌協調。因此,建立有據可依的制度保障是改革工作順利實施的基礎和前提。目前,西北大學已制定了《西北大學完全學分制綜合改革方案》,以保障完全學分制的順利實施,但在通識教育方面還沒有具體的制度保障。所以,創新教育教學管理體制,提供與完全學分制目標相一致的制度保障成為全面推進通識教育改革的前提和保障。比如前期可先行試點改革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依據學分選擇和通識課程而實施“行政班”與“教學班”相結合的管理服務體制。后期可參照復旦大學建立的七大模塊核心課程和書院制度相結合的實踐模式,這些都已經成為國內通識教育領域改革的成功典范,值得學習和借鑒。

2.做好通識教育課程設計工作,完善“教什么”的核心任務

首先,要明確通識課程的設置目標,要圍繞學生自由而全面成長的目標選擇課程體系。所開設的通識課程之間要有一定的邏輯性,盡可能將通識教育理念落實到每一門課程,教學方式要由以教師的教學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克服課堂教學不均衡、考核形式單一等問題。其次,盡可能多地設置課程,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空間。學校在條件成熟以后,可選擇幾門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并相對地固定下來,使其成為所有學生的必選課程。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課程一定要突出核心、突出靈魂,要立足于中華文明的歷史性根基之中。最后,采用線上與線下混合的通識教育模式。此次新冠疫情催生的線上教學模式改革成為今后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線上課程、翻轉課程等資源,使那些被精心打造出來的通識教育“金課”能惠及更多的學生群體。

3.由造詣深厚的專家開課,完成“誰來教”的核心任務

通識教育實施的核心不僅有“教什么”,還有“誰來教”。課程設置和授課團隊是提高通識教育課程質量的兩個核心要素,也是打造通識教育“金課”的關鍵因素。通識教育課程要選取專業領域內有造詣的專家來講授,要能夠讓非專業的學生理解學科精髓。面對全體學生的通識教育課程,也不能等同于“簡單版”的專業課,僅簡單地進行“知識點”傳遞,教師要大膽突破原有的專業體系和知識框架,激發學生的“思考點”,教學生找尋看待世界的新角度。這些經過精心設計的通識教育課程,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具備真正的學術素養及閱讀經典的能力,因而應由第一流的學者指導學生進行第一流的學術訓練,這才是通識教育課程的最精華之所在。

4.充分發揮科學史在通識教育中的橋梁作用

無論是完全學分制還是通識教育的實施,其目的都是為了培養“自由而完整的人”。所謂完整就是學生對科學與人文等各類學科都要有所了解,而不僅僅是“純粹的思想家”或“專門的技術人員”。溝通科學與人文,在科學中發現人性,并且在科學與人文之間架設橋梁,就是科學史學科倡導者的基本初衷和意義所在。從學科發展史中可以看出,科學史自誕生之日起就是和溝通科學人文的教育理想及通識教育的理想綁在一起的,或者說,科學史從一開始就扮演著推動通識教育的角色。科學史之父喬治·薩頓與通識教育之父科南特在哈佛大學的相互配合就是這一方面的典范。在我國,科學史工作者也在重新認識科學史在中國當代的歷史使命,他們在回歸科學史溝通科學與人文橋梁功能的道路上一直積極探索著。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提出要讓科學史回歸“為通識教育而生”的“初心”和“本位”便是對這一方面的印證。科學史學科在我國的發展極為有限,綜合類大學的科學史學科相對還是比較少的。因此,西北大學作為西北地區的一所綜合類高校,擁有完整的科學史學科發展體系,其在第七輪學科評估中排名第五,擁有一批包括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院士、“長江學者”和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等著名學者在內的專家教授,學校可以充分調動和發揮他們的作用,甚至以此為抓手,創建類似于其他著名綜合類大學中的通識教育學院,充分利用科學史學科的優勢,創建出一條具有西北大學特色的通識教育發展之路。

結 語

通識教育沒有固定的發展模式,只有相同的培養目標。各學校應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學科發展特色和人才培養目標確定通識教育的實施策略,重點要放在“教什么”和“誰來教”兩個核心問題上。同時,要注意優化通識教育管理模式,從制度層面激發師生參與改革的積極性。教育管理者還要清醒地認識到:在本科階段倡導實施通識教育,并不是要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割裂甚至對立起來,它們二者是相互關聯、共同發展的。“通識教育之父”科南特在其著名的“紅皮書”中早就明確指出,通識教育不僅應該為專業選擇提供足夠的基礎,而且應該成為使專業潛力充分發展的沃土……專業教育告訴學生可以做什么和怎樣做,通識教育則告訴學生應該做什么和為什么去做。就本質而言,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就好比是目標與措施的關系,通識教育啟發學生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專業教育則是幫助學生怎樣去成為那樣的人。因此,大學本科教育的真諦不應局限于傳授一定的知識和技能,而是要在學生四年的學習里,把最有利于學生成長和未來發展的東西教給學生,能讓學生在畢業之后做好工作的同時,還能有長遠的職業追求和發展,這就是通識教育要達到的最終目的和終極訴求。

參考文獻:

[1]周志剛.通識教育之“全人”使命[N].中國科學報,2014-7-3(5).

[2]魏文杰.論經典閱讀在大學通識教育中的重要性[J].通識教育研究,2018,77-82.

[3]彭德倩.“博學”與“專精”結合 高校通識課上得好可事半功倍[EB/OL].(2019-7-3).http://edu.eastday.com/node2/jypd/n5/20190703/u1ai25106.html.

[4]王文浩.哈佛的通識教育不能盲目拿來[N].中國青年報,2012-4-6(2).

[5]吳國盛.科學史為通識教育而生[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7-20(6).

[6]張紅霞.科學教育在通識教育中的地位:歷史與邏輯的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9,29(Z1):82-86.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 陜西西安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 陜西西安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