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幸福的教師
作者:張學強
發布時間:2021-11-30 09:18:29 來源:教師報
在不惑的年齡,喜歡上了讀書,愛上了反思,于是生活不再空虛,眼神不再迷茫。看似單調、無趣的日常,所謂的“問題”學生、“問題”家長等,只要我們放平心態,用心和他們交流,用專業知識去和他們溝通,他們都將是我們成長路上的推動者。
近期非常幸福地讀了臨沂市蘭山區教體局王維審老師的三本書:《推開教育的另一扇窗》《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尋找不一樣的教育》。王老師的三本書通俗易懂,不知不覺讀了一遍又一遍。
王老師寫了他讀書的目的:一是尋找通往學生內心世界的捷徑,二是讓自己獲得精神的豐盈與心靈的澄澈。
王老師總結了他寫教學反思的收獲:在這樣的寫作中,我不僅悟到了教育的真諦,更感受到了教師職業的幸福和偉大。寫作,不僅可以改變我們的心態,開闊我們的視野,孕育我們的教育思想,還可以引領我們在自我修正中走過教育的每一個細節,走近理想的教育。
王老師說出了我的心里話,說出了我的想法,我借用王老師《做一個不再困惑的老師》的觀念來談談看法。
成為好教師的第一步是有一顆愿意成長的心。優質的教學環境、良好的成長平臺、較高的學歷水平和專業素養,確實是一個教師成長和成功的肥厚土壤,但若沒有一顆愿意成長的心,這一切都是空談,甚至成為教師前行的牽絆。對一個教師來說,只有擁有了自我覺醒的朝氣,才能以積極的方式持久地努力;只有擁有了自我成長的勇氣,才能夠準確地領悟自己內心世界里的堅定和豁達;只有具備了自我欣賞的豪氣,才能對所從事的教育具有自我滿足感、自我信賴感、自我價值感。
做一個簡單的老師就是學會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得放棄沒有用的東西,找到值得自己追尋的東西。我也曾經被一些虛名困擾,有時怨天尤人。不過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有些真是不必計較。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所不在枷鎖之中。欲打破纏繞身心的諸多枷鎖,不能一味指望別人,而要看自我是否擁有足夠的打破枷鎖、贏得解放的力量。”這句話告訴我們,教師要想獲得精神的解放和心靈的自由需要一種力量,需要內心的覺悟和覺醒。絕不是靠別人的施舍和肯定來獲得的。
用什么樣的眼睛看學生,眼中的學生就是什么樣的。每一個孩子有每一個孩子的特點,有他們自己的閃光點,就像我們的學生,有的認知能力較差,但動手能力較好;有的語言能力較差,但繪畫天賦顯現;有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較差,但心地善良,樂于助人……當我們轉換一下思維,孩子在我們的心中便有了不一樣的位置,我們的心情會變得陽光燦爛,多了欣喜,少了抱怨。我們相信,與每一個孩子的相遇都是一種緣分。
教師幸福的本源就是要有豐厚的專業能力。專業能力越強,教師越容易得到學生、家長、同事的認可,越有機會體驗到職業的自豪感、幸福感。作為教師,唯有用心去感受教育的真諦,聆聽教育拔節的聲音,才能把自己從無盡的憤懣、滿腹的牢騷中解脫出來,才能尋求到心靈力量的支撐,心平氣和地在自己的教育旅途中感受到職業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