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舞蹈教育對高等學校學生審美觀念的形成和人文素養的提升意義重大,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初步探索了心理暗示教學法在高校舞蹈教學實踐環節中的意義以及具體實施方法。研究結果認為,心理暗示教學法可以促進高校學生學習舞蹈的動力,促進學生審美情操的培養,提高舞蹈課程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

[關鍵詞]舞蹈教育 高校 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人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信息,個體無意中接受該信息,從而做出相應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心理暗示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往往會令被暗示者不自覺地按照暗示做出相應的行為,或者接受一些意識,例如電影《盜夢空間》就是運用心理暗示去影響他人行為的一個典型例子。心理暗示分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有意心理暗示和無意心理暗示、語言暗示和非語言暗示、積極的心理暗示和消極的心理暗示等。高校舞蹈專業教師如能在舞蹈教學中正確地運用心理暗示教學法,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在心理需要和自我實現層面都得到滿足,樹立戰勝困難的決心,這樣就會逐漸建立自信心,對學習的外部需要就會內化為自我需求,舞蹈教學與學習就會在學生主動積極的狀態下獲得最佳效果。

心理暗示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的作用

1.鼓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由于當前社會的形勢及人們固定的思維觀念,認為學生應以專業課知識的學習為重點,從而忽略了培養全方位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在這種大環境下,很多學生自身也認為,學習舞蹈是在浪費時間,除了特殊情況外,基本沒有學習的必要,學習時也較為敷衍。此外,很多教師也沒有認識到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課態度不認真,教學過程不積極,對于學生的管理松懈,對于所講內容條理不清、邏輯混亂。因此,將心理暗示融入高校舞蹈教學不僅要暗示學生,也要暗示教師,使其明白舞蹈教育的重要意義。有的學生對舞蹈學習抱著試探的態度,他們對舞蹈有一定的興趣,但是卻由于種種原因產生畏懼或抵觸心理,有可能是別人的無心之言,也有可能是自身條件的不足,導致他們想學而不敢學、不愿學。面對這樣的學生,就要進行合理的暗示,轉變學生觀念,讓他們認識到自己可以學習舞蹈,也能和其他人一樣跳得好,甚至比其他人還要好,讓學生擺脫心理陰影,轉變消極態度,積極投身舞蹈課程的學習中,提升個人的人文修養,促進全面發展。

2.轉變方式,協調師生關系

當任課教師和學生發生矛盾與沖突時,為了保證舞蹈教學的進度,需要對課堂進行合理調節。但是,師生在課堂中的沖突不能簡單地判定誰對誰錯就能夠解決,如果處理不當,使師生矛盾與沖突不斷激化,反而不利于問題的解決,會產生嚴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在處理師生矛盾問題時,合理地使用心理暗示能夠及時和有效地化解師生之間的矛盾,和平解決問題,避免問題擴大化。

3.注重集體團結,促進共同進步

每個集體的內部都存在競爭。例如,某個學生在舞蹈課上的表現十分突出,教師對她贊不絕口,這樣就會使其他學生產生不平衡心理,不僅會影響當事人的學習,還會影響班級團結,不利于整體發展。教師應當合理運用心理暗示,對表現良好的學生表揚支持,讓他們有繼續努力的動力,也要給予表現一般的學生適當鼓勵,讓他們也能夠產生一定的滿足感。這樣,才能維護集體的團結,促進共同發展。

心理暗示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的具體方法

1.環境暗示法

環境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里的每一個細節,都可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暗示。因此,在開展舞蹈教學時,要本著尊重人、理解人、關懷人,實現師生“自由成長”“智慧成長”的原則,建設積極、和諧、以人為本的教育環境文化,讓教學基礎設施更加完備,讓教室的每一個角落都洋溢著積極的氛圍,通過“無形”的影響,潛移默化地加深學生對舞蹈的熱情。例如,在舞蹈教室中懸掛與舞蹈教學相關的圖片、標語、擺件等,這些看似平常的東西,其實也具有心理暗示的作用,會在無形中傳遞給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引導學生熱愛舞蹈學習。因此,舞蹈教育的基本客觀條件即教室,不僅僅是一間屋子,它的每一個角落都應該滲透著舞蹈教育的某些內涵,通過不同側面暗示學生的思想及行為。例如,可將著名舞蹈藝術家的照片懸掛在墻上,他們那優美的身姿和高雅的姿態可以讓學生對舞蹈產生向往與憧憬,從而在潛意識中加強對舞蹈的興趣;將舞蹈藝術家們為國爭光的事跡做成宣傳海報或利用其他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了解作為一個舞者的光榮與驕傲,使他們對舞蹈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增強其光榮感和使命感,提升學習舞蹈的欲望。

2.行為暗示法

在舞蹈動作要領掌握的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應首先做到,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榜樣。一個擁有良好品德、嫻熟技能、樂觀心態、溫和態度的教師,更加會得到學生的尊敬與崇拜。教師的一言一行會影響學生的行為舉止,學生自然會把教師當成自己的榜樣,在心態上積極樂觀,在學習中刻苦認真,從而促進人文素養水平的發展。如果教師發現最近學生的學習狀態不是很好,個別學生在上課時學習散漫、魂不守舍,教師不應立即指責和批評學生,應當先從教師自身反省,看看是不是自己有什么不對的地方,是不是自己上課的時候不夠認真,舞蹈動作做得不夠規范,講課的態度不夠積極。想要挑別人的錯,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則,無懈可擊,只有這樣才可以達到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共鳴。學習舞蹈最重要的就是基本技能的掌握,學生不積極主動參與肯定是不行的。教師要從自身出發,以認真的態度面對學生、面對舞蹈教學,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更加積極地投入到舞蹈學習中來,師生也會在教學過程中達到共贏。

3.語言暗示法

教師應該巧妙地運用語言暗示,使學生走出困境,找回自信。俗話說“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教師要用贊許的眼光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表揚用喇叭,批評打電話,要讓學生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將來一定可以開辟出一片天地。好學生是夸出來的,壞學生是罵出來的,在教學過程中,不管有意無意,每個學生每次上課都會從教師或者同學那里接受暗示,積極的心理暗示會給學生帶來自信和快樂,消極的心理暗示使人郁悶而苦惱。如果舞蹈教師總用批評的眼光去看學生,常常消極暗示學生,學生會產生“我不行”“我有很多缺點”“我很差”的心態,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舞蹈失去興趣,甚至產生抵觸心理,教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如果用贊許的眼光去看她的學生,運用積極的心理暗示,通過環境暗示、語言暗示、行為暗示慢慢地影響學生,讓學生堅定“我能行”“我就是最棒的”“我能做到”的心態,就會使學生在教育過程中不斷進步,獲得成功。

4.表情暗示法

表情暗示法運用到高校舞蹈教學中,能夠讓學生更加有自信。微笑是人的一種情態語言,適度的微笑能讓學生感到放松,形成積極的課堂氣氛,消除戒備心理,增強教師的親和力。形成情緒效應教學的本質是對話與交流,是師生心理不斷沖突、調適的過程。舞蹈給人美的感受,使人身心愉悅,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直嚴肅,不與學生保持積極互動,那么課堂效果將會事倍功半。教師應當注重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情緒管理,向學生傳遞積極向上的精神,通過感染學生,使其有良好的學習狀態。

5.自我暗示訓練法

將舞蹈作為選修課的大部分高校學生以前基本沒有接觸過舞蹈,因此他們在舞蹈學習的最初階段容易信心不足、情緒緊張、動作生硬,從而產生畏懼情緒。教師要做的事情,就是改變他們的畏懼心理,使其以積極的心態學習舞蹈。首先,教師先介紹一些舞蹈的基礎知識,讓學生融入舞蹈學習氛圍,并從心底生出對舞蹈的喜愛與向往;其次,在練習時,教師的示范動作一定要標準而且慢一些,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夠消化吸收;最后,在訓練中要對學生加以鼓勵和支持,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樣,就可以逐步幫助他們擺脫畏懼情緒,充分調動自身潛能,積極參與舞蹈訓練,從“要我練”到“我要練”,從“自卑心理”轉為“自信心理”,建立良好的自信心理,積極參與到舞蹈課堂的學習中來。

6.團體參照法

心理學家西奧多·紐科姆認為,每個人所認定的參照團體的行為方式,會成為他的態度及行為表現的榜樣,使其自動地與之趨于一致。因此,高校舞蹈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這種團體參照的心理,從團體學習入手,通過教學方式的改變與教學水平的提升,去暗示并影響生活在團體中的學生個體,讓其在團體榜樣的暗示中逐漸轉變學習態度及方式,從而提高學生個體的舞蹈學習水平。

7.角色參入法

角色參入法是指暗示者將自身的角色融入被暗示者當中,或將角色互換,使雙方拉近距離,產生共鳴,達到心理暗示的目的。這類技巧常用的語言表達是“如果我們……”“如果我來處理……”“假如我是你……”等。這些語言的運用可使師生雙方的角色不斷轉化,更容易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按照舞蹈教師暗示的方向不斷前進,從而達到心理暗示的最佳效果。

8.高峰體驗法

高峰體驗法是指一個人在最能發揮作用、最有決斷力、最專心致志時,顯示出的自信、幸福、欣慰等情緒體驗。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高峰體驗”是一種劇烈的同一性感受。自我有可能迷醉于對象,或完全傾倒到對象中,從而消失得無影無蹤。在高峰體驗時,個人最有此時此地感,在各種意義上最能擺脫過去和未來,最全神貫注于體驗。處于高峰體驗的人比其他任何時候更富有責任心、主動性和創造力。高校舞蹈教師在授課時,應當充分利用高峰體驗這一有利因素,引導學生集中精神,尊重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的創造熱情,讓他們在自我思考、判斷與展示中樹立自信,獲得成功的幸福與喜悅。通過高峰體驗,學生的自主學習動機才會最大程度地被激發出來,促使其養成積極學習的心態,促進學生對舞蹈學習的熱愛,培養高雅的文化素養。

心理暗示在高校舞蹈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心理暗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人心是最復雜的,一個疏忽就可能導致“蝴蝶效應”,因此,要加強科學研究,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合理運用心理暗示,促進舞蹈教學的良性循環。心理暗示只是教育環節中的一種管理方法,應該與其他方法同時運用,對于心理暗示的程度,教師要懂得掌握分寸,心理暗示輕了,學生沒有領會到教師的意思,仍然我行我素;心理暗示重了,會讓學生感到壓力,甚至產生抵觸心理,適得其反。

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轉變傳統教學觀念,盡可能地應用心理暗示的教學方法,最大程度地發揮心理暗示的效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同時,也要盡可能地通過語言、表情、動作等,充分發掘學生的潛力,啟動學生的無意識心理傾向,使其與有意識的心理傾向相互協調,提高心理暗示的實效性,促進高校舞蹈教學效率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胡萬勇.淺談舞蹈教學中的心理暗示作用[J].赤子,2017(15):72.

[2]徐慧琳.心理暗示法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的實踐[J].戲劇之家,2016(16):158.

[3]張藝凡.探討“心理暗示”在舞蹈教學中的正確應用[J].大眾文藝,2015(4):257-258.

[4]宋靜.心理暗示在高校舞蹈形體課教學中的運用探析[J].黃河之聲,2018(10):117.

[5]徐媛媛.心理暗示在高校舞蹈形體課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2):73-75.

[6]李鑫.積極心理暗示在高校舞蹈教學實踐中的應用[J].名作欣賞:學術版(下旬),2014(15):175-176.

作者單位:陜西青年職業學院 陜西西安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