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分課堂在跨文化交際課程中的應用
作者:?潘麗鵬
發布時間:2021-11-29 10:52:16
[摘 要]相較于其他教學模式,對分課堂更多地受到教師、學生、分組情況及學習任務等因素的影響。因此,為了能夠充分發揮對分課堂在跨文化交際課程中的作用,必須合理安排授課計劃,避免機械對分情況的發生;要充分推進學生知識點的內化,充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合理安排課堂分組,優化學習任務等。本文闡述了對分課堂的內涵與基本特征,并著重分析了當前對分課堂在跨文化交際課程中的應用,并提出有效措施,以期能夠充分發揮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真正效益。
[關鍵詞]對分課堂 跨文化交際課程 應用研究 內涵
課題:咸陽師范學院校級科研項目“認知語言學視角下英語雙及物構式研究”(課題編號:XSYK20001)。
項目:咸陽師范學院青年骨干教師(項目編號:XSYGG202004)。
分課堂的內涵及特征
對分課堂作為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新型教學模式,能夠和討論式課堂完美融合。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將一整節課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教師講授時間;另一部分則是學生以討論的方式進行交互學習的時間。這一課堂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講授和討論的分離,學生具有較大的自主性,在課后實現知識的內化和吸收。對分課堂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講授、內化吸收和討論。
相較于傳統的教學課堂,對分課堂更注重對知識點的生成和知識框架的構建。由于對分課堂以教師講授為先,學生可以在教師講授的過程中羅列出本節課堂的基本知識框架,并在課后結合自身的學習情況對課堂內容進行復習內化和吸收。在課堂的后半部分,師生通過相互討論和交流的方式,對所學知識點進行更深層次地理解和學習。
除此之外,對分課堂對知識結構的生成性和建構性也非常注重。在學習新的內容時,學生可能會出現一定的抵觸,尤其是在新的知識點與舊有的知識點有一定沖突的時候,容易出現知識點混淆的問題。因此,在對分課堂中學生要先將新舊知識點相融合,而后進行選擇性吸收,初步構建自己的知識系統,從而完成知識的遷移與改變,形成新的知識點。
對分課堂在跨文化交際課程中的優勢
對分課堂在跨文化交際課程中的優勢主要是通過與傳統跨文化交際課程相對比而來的。相較于傳統的跨文化交際課堂而言,對分課堂在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減輕教師教學負擔和完成師生角色轉換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優勢。
在傳統的跨文化交際課程中,教師過多地注重對基礎知識點和理論內容的講解,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無論是課堂參與度還是學生積極性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而在對分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轉換,使學生不再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而是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在對分課堂中只起到引導性的作用,學生能夠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討論和交流,不僅能夠極大地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能夠有效深化知識點,在討論過程中,學生也提高了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
對于教師而言,傳統的教學課堂由于是教師的一言堂,導致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需要充分的課前準備,并且過長的授課時間學生也很難集中注意力,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但在對分課堂中,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教師只需要了解課程的知識框架,相較于備課而言,極大地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也縮短了教師的授課時間,使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時間進行討論和交流。
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指導和解答。教師由主體向客體轉變,也由傳授者向引導者轉變。傳統的跨文化交際課堂中,學生缺乏相互交流的機會,對課堂內容一知半解,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對分課堂的優點還在于,學生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能夠發現別人和自己的閃光點,也能夠及時對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之后,教師及時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地指導,更有利于增強師生情感。
影響對分課堂教學效果的因素
對分課堂對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學效果明顯,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同時,對分課堂的開展也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同時學生作為對分課堂的主體,對對分課堂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好壞起著決定性作用。
1.學生的主動性
對分課堂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是能夠認真聽教師的講授,并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和交流,在課后認真完成對課程內容的內化和吸收。在這一完整的階段中,如果學生在課后的學習積極性并不高,那么對所學知識的吸收程度也不會高,對分課堂的教學效果和質量就難以保證。
2.學生的知識基礎
學生知識面的寬泛與否,是學生在對分課堂中比較重要和需要的能力之一。部分功底扎實的學生能夠在教師講授之前完成對新知識點的學習,在課堂上也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積極參與小組討論。而基礎較差的學生則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注意力,無論是在教師授課階段還是在課后的吸收階段,都不能對新知識點進行有效吸收,同時也會影響到小組討論的效果,導致對分課堂收效甚微。
3.教師的專業素養
教師的專業素養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關鍵點,能夠極大程度地影響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對分課堂模式下,教師需要盡可能地將知識點不斷精簡,便于在短時間內完成授課內容。這對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知識體系有著較高的要求。除此之外,還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概括能力,才能夠圓滿完成對分課堂的教學任務。
4.教師的課堂管理能力
教師的課堂管理能力是考驗教師職業能力的重要指標。在對分課堂中,由于需要學生積極討論和交流,課堂氣氛較為活躍,學生容易產生一系列的跳脫行為,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課堂管理能力,保證課堂亂中有序,使學生能夠在嘈雜的環境中得出正確的結論。除此之外,教師要加強在討論過程中對學生的關注度,了解學生的思考方式,并及時布置教學任務,使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5.分組的合理程度
對分課堂中對學生的分組也是一門學問。首先,要求小組內的成員在學習水平、表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異性,要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的交流平臺。其次,在小組成員分工時,要學會取長補短,以優帶良,實現學生的共同進步。最后,則是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教師在布置課堂任務時,過難或者過于簡單的問題都不能充分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需要提供一系列循序漸進的問題,來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對分課堂在跨文化交際課程中有效實施的策略
對分課堂作為教育改革背景下新型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際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但同時由于對分課堂受到的影響因素較多,需要教師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對課堂內容進行適當地調整和優化。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以下幾點優化策略。
1.合理安排講授計劃,避免機械對分課堂
在跨文化交際課堂中,學生本身的學習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且由于跨文化交際課程的自主性較大,更注重對學生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完全按照對分課堂的引導式、框架式等教學模式進行,尤其是對授課時間1∶1的劃分。一方面,由于在跨文化交際課程中教師需要根據教學任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的難易程度來進行適當地調整。因此,在對授課時間的把控上,要注重學生對新知識點的接受和掌握程度來進行延長或縮短;另一方面,由于教師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討論狀態和討論結構,并及時采取引導策略,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為學生留有足夠的討論時間,從而為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對分課堂在時間上的劃分需要具備較大的自主性,從而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內容的理解、內化和延伸。
2.合理安排分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作為對分課堂的主體,必須具備相應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與對分課堂要求相符合的能力,才能夠有效發揮對分課堂的益處。
首先,在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方面,主觀能動性作為對分課堂的必要條件,是學生學習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決定性因素。如果學生具有較高的自主學習能力,就會極大地促進和提高對分課堂的教學質量,此時教師需要采取一定的鼓勵策略,反之,如果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高,教師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激勵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其次,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實自身的基礎知識框架,并時刻關注學生的討論結果和討論狀態,并在指導過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對基礎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引導策略,使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并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有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
最后,在安排分組方面,教師要兼顧基礎知識、表達能力及組織能力的學生,讓小組成員能夠相互促進、相互幫助,從而共同進步。同時,教師還需要根據教學任務的難易程度,使每個小組內的學生都能夠充分展示自己,并實時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充分考量學生的基礎知識、技能水平、性格因素等,以便安排最合理的分組。
3.優化學習任務,精選學習資源
適當的學習任務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內化和吸收。因此,教師在安排教學任務時,要注意教學任務的數量和質量,既不能讓學生有過重的教學負擔,也不能讓學生認為任務過于簡單而不去認真對待。在對分課堂中,可以采用書面作業的形式,例如讓學生寫一篇介紹家鄉風土人情的文章,亦或完成相應的課后練習題等,從而評定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書面形式的任務,教師能夠很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書面形式相較于表達形式而言,更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選擇學習資源方面,可以是紙質資源,也可以是網絡學習資源,但值得注意的是要滿足教學內容的需求,能夠切實幫助學生加深對新知識點的理解。除此之外,對材料的選擇難度要始終能夠和教學內容、教學背景完美契合,符合當前教學階段的思想政治需要。對分課堂的教學資源選擇還需要強調資源的利用方式,通過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來總結處理方式。還可以通過視頻、音頻、文章等教學資源對教學內容進行進一步的延伸,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對跨文化交際課程學習的主動性,使對分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更好。
結 語
對分課堂是將傳統的教師講授課堂與討論式課堂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具有簡單、實用、高效的教學特點。相較于其他教學模式而言,對分課堂在跨文化交際課程中更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不僅極大地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同時也加強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5-10.
[2]杜艷飛,張學新.“對分課堂”:高校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踐與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16(3):116-118.
[3]陳瑞豐.對分課堂:生成性課堂教學模式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3):71-74.
[4]邱愛梅.“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理念及其實踐[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6,27(3):140-144.
[5]孫麗平,田愛香,賀民.“對分課堂”教學方法在高校中的應用[J].菏澤學院學報,2016,38(6):106-110.
[6]劉紹乾,錢頻,王曼娟,等.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及其成功因素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9(13):46-48.
[7]王洪濤,楊虹,吳瑩,等.高校外語對分課堂[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9,33(8):89-129.
[8]張艷梅.對分課堂的生成性教學設計研究[D].武漢:湖北大學,2018.
[9]程夏艷.英語教學中對分課堂的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9(36):83-85.
作者單位:咸陽師范學院 陜西咸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