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要想全面實現課程大思政,就不能簡單地將課程與思政教育相融合,而是要使二者能夠彼此滲透,使學生能真正意義上地理解和吸收。大學語文具有獨特的人文特性,這使得其在融入課程思政理念層面獨具優勢。據此,本文基于課程思政背景詳細分析了大學語文教學改革,以期能夠為大學語文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更多可供借鑒的策略。

[關鍵詞]課程思政 大學語文 教學創新 大思政

引 言

在課程思政理念尚未提出時,人們普遍認為大學語文教學功能十分簡單,只是單純地帶有教學工具意義與人文性而已,然而現階段的大學語文開始具有思政教育的現實意義。大學語文作為傳統文化傳播的主要方式,其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蘊藏著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正因為有如此良好的基礎和條件,大學語文教學便成為了高校積極進行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陣地。大學語文課本有許多經典的古詩詞文學作品、小說、散文,等等,這些文章里面經常會敘述一些帶有趣味性的故事,如果教師能夠詳細地講解與闡述這些極富趣味性和哲理性的故事,將非常有助于學生的深入學習和理解,并能使學生從中學習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此外,大學語文課程與思政教育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共性,即都屬于人文性課程,比如教師在講解杜牧的詩作時,便會提到“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愛國主義情懷,將詩人的愛國主義精神與課程內容有機整合,使學生積極投身于思政內容與語文知識的學習之中,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與語文素養。如此一來,學生在學習到大學語文知識的同時,還能基于語文知識與思政理念的融合,實現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升華。

基于課程思政背景的大學語文教學現狀分析

1.大學語文教學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存在失語現象

大學語文教學不僅具有提高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和文學素養等作用,還具有巨大的德育作用,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教師可基于傳統文化經典與現代文學精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觀。但是現階段大學語文教學課程思政建設卻存在著嚴重失語現象。這主要是由于高校對于語文功能的定位存在著明顯的偏差,部分高校管理人員對大學語文教育的價值缺乏正確認知與深入挖掘,很容易偏向于職業教育的學科建設,從而很難發揮出大學語文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的巨大作用。大學語文教學理念未能緊跟社會發展需要,受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部分大學語文教師只單一地重視基礎語文知識的教學與文學作品的鑒賞,沒有更深層次地去探索和分析大學語文教學內容中所包含的思想教育內容。

2.大學語文教學內容與思政教育脫節

受課程目標不同的影響,大學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彼此分離,存在脫節現象,大學語文教材通常會選擇一些具備一定文學欣賞價值的教學內容,但是其選取的內容能與思政教育相交叉的卻很少,甚至有時缺失,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大學語文思政教育作用的充分發揮。

3.大學語文教學模式較為落后

隨著學生對語文教學模式要求的逐步提高,促使語文教學模式向信息化與生動化方向改進。縱觀當前各高校的語文教學模式會發現,沿用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師仍舊是比較多的,且教學內容主要聚焦于理論與案例分析層面,與新時代的教育理念、教學工具有機結合的現代化教學模式則運用得比較少,這就導致大學語文教學內容無法深層次地呈現思政教育的具體內涵,也無法很好地與思政教學高度融合,沒有充分發揮出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科優勢。

基于課程思政背景的大學語文教學創新改革策略

1.明確教學目標

基于課程思政背景的大學語文教學具有不可替代的社會責任,是學生深層次學習的基礎和掌握文學語言功能的重要途徑。若是學生能在掌握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樹立積極健康的道德素質,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勇敢地承擔并履行社會責任及努力為社會作貢獻,這便是達到了大學語文教學的最佳效果。因此,大學語文教學應全面發揮語文學科德育、智育功能,合理利用大學語文的人文教育與隱性教育優勢實現以文育人的目標。

首先,大學語文教學應適度創新教育理念,努力降低應試教育造成的不良影響,加強通識教育與素質教育,充分且有效地發揮大學語文教學的隱性育人功能。教師在平時教學時,應注重將大學語文教學內容與思政教育進行深度融合,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品格與道德素質,自覺承擔中國夢與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其次,大學語文教學還應適度優化教學目標,在與既有大學語文教學功能定位不排斥的基礎上,將課程思政作為第二教學目標。同時,還應有效發揮大學語文學科既有功能,通過大學語文教學的思政教育資源,正確引導并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的思想意識、愛國情懷、人文素養、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等等。

2.創新教學模式

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模式設計的關鍵在于確保課堂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需基于語文教學活動具體狀況,實現其與思政教育內容的有機結合,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堅持創新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一是基于現代化科學信息技術優勢進行教學,這就需要在大學語文課程設計中融合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凸顯教學側重點。二是切實發揮思政教育與大學語文高度融合的課程思政育人功能,通過不同學科的交叉教學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有機結合詩文教學與繪畫專業,積極引導學生鑒賞和分析詩詞作品,使學生感受詩詞中所包含的壯觀場面,引導學生合理想象,并能結合詩詞內容對想象的畫面進行生動形象的描述,在詩畫結合的教學中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懷。

3.優化教學內容

大學語文課程的教材版本比較多,教學內容也很多,教材內容可選范圍廣,所以教師完全可選擇最佳內容開展教學工作。在備課的時候,教師應學會深挖文章內容,感悟其中所包含的道理與情感,不可單純地拘泥于語文的工具性功能,應側重于傳道授業解惑,深入挖掘文章中蘊藏的道理與情感。需要注意的是,文以載道屬于客觀現象,但是通常來講,文學作品中承載的道理是不同于政治類文章的,其是隱性存在的,想要充分發揮文學作品中承載的道理的具體作用,教師必須深入挖掘文學作品,并有意識和有針對性地傳道授業解惑,以使得這些道理顯性化。此外,還應充分意識到文章中所蘊藏的道理,由于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十分復雜,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不斷篩選,密切結合社會實際狀況,將熱門話題與實時熱點轉變成教學課題。教師在講授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應注重對作者生平與時代背景等相關要素的介紹,這些生平與時代背景的詳細闡述,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深層次理解并認同作品的具體內容,還能夠教會學生怎樣做人和怎樣正確看待人生困境,同時還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這些都是值得教師深層挖掘的思政元素。只有將這些思政元素與大學語文教學內容切實地相互融合,才能夠將育人與育才有機統一起來,進而對學生產生正向影響,使學生深切感受到不能教條似的學習思政理論,應腳踏實地地進行相應的實踐。教師積極地深層次挖掘文章和帶領學生感悟文中蘊藏的道理,教師在“鉆進去”的同時,還要學會“跳出來”,使自己的教學內容密切聯系現實社會。以上這些就需要教師將文章中蘊藏的道理和作者的生平、時代背景等和當前社會有機地關聯起來,進而引發學生共鳴,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切身地感受思政的吸引力。

4.豐富實踐教學

教師在大學語文實踐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深層次地挖掘大學語文所包含的德育資源,以順利實現思政育人目標。比如教師可以科學合理地安排學生進行詩文誦讀實踐活動,舉行學生作品展覽主題活動,展示學生個性化的作品,等等。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大學語文學科的實際特性,然后針對不同的專業創建學生學習小組進行研究性學習,比如設計古典建筑、敦煌莫高窟、伏羲文化的前世今生等,小組內部成員通過彼此之間的交流討論,領悟不同專業的魅力與文化底蘊,達到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激發學生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認同與驕傲。此外,教師在設計并組織歷史英雄故事情景劇進行教學時,在排演時應注重深化學生對歷史英雄故事的深度理解,引導學生深層次地感受歷史文化的真正魅力,為思政育人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豐富的素材,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大學語文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的提升。重視健全基于課程思政背景的大學語文課程教學設計方案,結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積極創新教學模式與實踐教學方式方法,并在其中引進課程全過程評價,有效融合大學語文課程與思政教育,聚焦學生思想動態,強化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思想性、感染力,以此促使思政元素在學生人文素養培養中充分發揮作用,從整體完善大學語文教學內容和創新教學模式,打造輕松自由的育人氛圍,以有效提高育人水平與育人質量。

5.健全評價機制

對課程效果進行檢驗的關鍵在于全面評價課堂教學工作的開展情況,大學語文教學設計也是如此。教師應基于課程思政背景,尊重學生價值,調動學生參與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內容設計時,應科學合理地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構建完善的考核評價機制,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此外,教師想要基于課程思政背景打破傳統教學評價方式過于單一的問題,那么在對學生學習成績進行考核時,就需要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核,以確保學生課堂評價的精確度。首先,在進行過程評價考核設計時,可以將學生的學習態度與課堂表現狀態等作為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綜合能力與素質,在進行期末評價考核設計時,可以將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與閱讀寫作能力的培養等作為重要的考核部分,以全面考核和評估學生的最終學習效果。其次,從考核形式角度詳細分析學生的具體情況,遵循靈活性原則,通過創編表演與作品匯報等多種方式方法,進一步深入地整合語文素養與思想道德等內容,以確保考核評價機制的全面性。

結 語

高校課程思政始終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注重加強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為社會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更多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大學語文的多元性為思政教育工作開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因此,教師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基于教學實踐,遵循新時代課程思政要求,在目標、內容、模式、評價等方面創新改革,以提升德育水平與德育質量。與此同時,教師還應不斷強化和提升自己的德育意識和德育能力,自覺承擔時代責任,踐行立德樹人使命,保障大學語文課程與課程思政理念的高度關聯和相輔相成,以為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吳海風.基于課程思政的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實施策略[J].文存閱刊,2020(1):93.

[2]馬希琴.課程思政理念下大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策略與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20(41):126-127.

[3]張英.《大學語文》教學融入課程思政的路徑探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10):9-10.

[4]靳梓瑜.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學語文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散文百家,2020(2):105.

[5]齊曉琪.基于“課程思政”理念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探索——以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為例[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4(3):87-92.

作者單位:神木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神木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