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深度學習,實現課堂革命
作者:余寒冬
發布時間:2021-11-17 11:20:33 來源:教師報
教育部原部長陳寶生曾撰文稱:課堂革命是堅持內涵發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轉變。把質量作為教育的生命線,堅持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要深化基礎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掀起“課堂革命”,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課堂革命陜西行動”主要著眼于樹立科學的教育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實現兩個轉變:一是課堂物態形式的改變,二是課堂教學形態的改變。要實現課堂革命,切實將著眼點放到學生的學上,實現課堂效率和質量的雙豐收,必須改善課堂教學生態,進行深度學習。
革命的基礎:高質量的教學方案
杜威認為:好的教學必須能喚起兒童的思維。郭華在《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中說:“深度學習要求教師建立好學科核心素養與學科核心內容之間的關系,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選擇有利于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內容和素材,制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科內容、設計學習活動、開展課堂教學、進行學習評價,環環相扣,使學科核心素養具體化。”教師在學科核心素養引領下,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在充分研讀、考慮學情的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選擇能達成目標的教學內容和學習活動。設計基于學生素養發展的教學方案,成為課堂教學的基本憑借,讓深度學習成為可能,課堂革命實現成為可能。
要實現深度學習,就要進行高品質學習設計,這是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設計高品質的教學內容、高品質的教學策略,是構建深度學習課堂的關鍵。
革命的關鍵:切實的學習方式轉變
陳靜靜在《學習共同體:走向深度學習》中,構建了學困生的成因模型,發現隨著學段的升高,學困生比例不斷增加,從小學到高中,會有近四分之三的學生陷入學習困難的境地。指出課堂必須進行轉型,保障每一位兒童高品質的學習權,讓每一位兒童都能從虛假學習和淺表學習的狀態中走出來,讓他們沉浸在課堂中,精神高度集中,內心愉悅充實,處于“迷戀”和“忘我”的狀態,讓學習能夠持續下去。
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讓學習真實發生,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營造溫潤的課堂氛圍。現在的很多課堂是優等生的課堂,教師為保證課堂任務能順利進行,總是在關注優等生的學習狀態,學困生在課堂上可有可無。導致學困生一直處于心理不安全的狀態。要讓學習真實發生,就要緩解或消除這些學生緊張、不安全的心理狀態,將精神集中到課堂中,達到課堂“有我”的境界。需要老師給予學生,尤其是學困生更多的關懷和幫助,傾聽每個孩子的心聲,發掘每個孩子身上獨特的價值,營造溫潤的課堂氛圍。
培育學生的高階思維。培養兒童思維的課堂才是好的課堂,高品質的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參與學習任務的過程就是思維不斷參與的過程,記憶、理解、運用是低層次教學目標,分析、評價、創造是高層次教學目標,我們的課堂教學要著眼于高層次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課堂教學中,需要轉變傳統簡單的師問生答的課堂模式,通過構建真實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參與其中,在教師引導下完成,從而獲得幸福感、成就感和學習的能力。PBL項目式學習就是教師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交由學生自己處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的實施及最終的評價,都由學生自己負責,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生通過項目的進行,獲得發展和進步。只有教師自覺從“主講”的角色中退出來,學生才能成為“主體”,在一次次實踐中獲得新的經驗和體會,成為學生下次發展的“現在發展區”。
革命的發展:科學的教與學評價
深度學習要想持續,課堂革命要想深入,需建立健全科學的教與學評價體系,實現“教—學—評”一致性,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學科課程的育人品質。
教師不是評價的唯一。傳統的課堂,教師就是權威,教師的評價就是唯一,就要唯“師”是從。深度學習的課堂需要教師改變這種唯一的評價方式,教師不是唯一的評價者,讓學生參與評價,聽到不同方面的反饋。
重視非正式評價。多評估,少評分,讓學生解釋并反思自己,評價他人,課堂上到底學到了什么。
重視過程評價,輕視形成性評價。對學習過程進行整體性、發展性評價,給學生改進的機會。注重差異化,不可一刀切,給學生留出發展的空間。
課堂革命不能流于一時的形式,教師的發展先于學生的發展,先于學校的發展。一切教學改革的關鍵是教師,課堂革命首先從教師開始,從理念、實施到評價,無一不關涉教師。改變課堂虛假學習、淺表學習的狀態,引導深度學習,保障學生高品質學習的權利,讓我們的課堂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