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1年7月24日,《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公開發布。“雙減”政策發布以來,全國義務教育系統20多萬中小學校和1000余萬教師積極響應、日夜奮戰,從作業改革、課后服務、提質增效等方面主動創新、積極探索,推動政策落地。文件發布至今已歷百日,《教師報》編輯部邀請教育專家、校長就如何讓教師積極推動“雙減”工作,在“雙減”落實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分享他們的思考。

本期訪談嘉賓為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龍寶新。

龍寶新介紹: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陜西省本科教學名師,教育部陜西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中心副主任,美國亞利桑那大學訪問學者,國家教師教育精品資源共享課程主持人,兼任全國教育學會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分會常務理事、全國教育基本理論學術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教師教育學、中小學課程與教學。

記者:龍教授好!“雙減”政策的有效落地,不僅需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制定相關具體措施,更需要廣大一線教師在理解和接納的基礎上,認真落實執行,請您結合自身工作,談談您所了解到的教育行政部門是如何對教師進行“雙減”工作的宣傳培訓,以促進教師做“雙減”政策創造性的實施者。

龍寶新:目前,教育部正根據“雙減”政策實施中出現的新情況持續跟進,主要通過新聞發布會召開、典型案例推介等途徑公開發聲,確保政策意圖的精準實現,如在10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要求:在推進“雙減”的同時還要“雙增”,即一方面增加戶外活動、體育鍛煉、藝術活動、勞動活動的時間和機會,另一方面增加校外培訓機構的非學科培訓。就在這個月,教育部還發布了“雙減”工作試點地區典型案例,為全國各地“雙減”工作提供樣本;呂玉剛副部長提出了“壓總量、控時間、調結構、提質量”作業管理總體要求,明確了后續中小學作業管理的重點工作——“調結構、提質量”,并將“教師減負”與“學生減負”同步推進,提出了“完善學校教師編制”“實行教師彈性上下班”“聘請志愿者參與課后服務”等三項教師減負舉措。這說明:教育部正試圖借助多種手段推動“雙減”政策的精準落地,一條相對穩妥的中國減負之路正在形成中。

記者:“雙減”,減的是內卷,增加的是教師對職業的專業認知;減的是負擔,增加的是教師自身的專業本領。您請談談您對這一觀點的看法。

龍寶新:其實,從減負手段上看有行政減負、教改減負與社會減負之分,其中最為關鍵的還是教改減負,它需要借助教師教改能力的提升、教師專業自主權的堅守來實現。從這一角度看,一線教師永遠是減負工作的主力軍,行政部門、社會機構某種意義上只能給教師減負工作提供外圍支持與保障。應該說,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現象的產生既有行政管理、學校運行科學性不夠的原因,也有傳統教育文化、功利主義教育風氣盛行的原因,更有教師專業認知不到位、專業本領不過硬等原因所致,甚至可以說,教師專業缺陷是導致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根本原因,是導致我國義務教育內卷化發展的內在原因之一。所謂教育發展“內卷化”,就是指教育服務盡管有規模、數量,甚至是精細度的持續增長,但教育服務、學生發展的質量并沒有出現顯著的改觀,導致教育活動始終在從事一些低端、簡單、機械重復的教育活動。要打破這一困境,唯有從教改課改入手、從教師專業水準提升入手,別無他法可循。因之,提高教師對教師職業專業的認知,用科學的素質教育觀、生本教育觀、全面發展觀去置換中小學教師頭腦中的應試教育觀、功利教育觀、分數中心觀,是根源上減負的必經之途;提升教師的課堂改革能力、教書育人能力、持續發展能力,讓教師真正成為高質量教育的創造者,才是教師為自己減負、為學生減負的金光大道。

記者:在教學任務沒有減、教學難度沒有降、家長期待沒有少的前提下,“雙減”工作給教師的工作帶來新的挑戰。您所觀察到的挑戰有哪些,您認為教師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龍寶新:在“三沒減”形勢下,“雙減”工作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學校教育秩序重建問題,如何建立起一套與新形勢相適應的學校運行模式、立德樹人模式、課堂教學模式至關重要。就我所觀察到的現象來看,教師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減負后教育教學工作新常態的重建問題,這是一次艱難的轉型,一次向低效高耗式教學模式的宣戰與告別!是死守陳腐教學常模不放,還是向國家指向的新教育航道轉軌?這是當下每一位中小學教師都在經歷的一種焦慮與困頓,也正是這種體驗催生著教師成長,催生著一個全新教師自我的形成。無疑,依靠增加學生學業負擔的教學質量提升路徑已經走入死胡同,學校、教師、社會唯有借助模式創新才可能建立起課堂教學的新常態,以此應對當前學校教育工作面臨的新挑戰。對教師而言,必須借助教研與改革,及早探索“負擔適度”環境下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方式。

記者: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該如何幫助教師應對挑戰成長自我?

龍寶新:對行政部門而言,在嚴控學業負擔的同時必須深入一線開展調研,與學校、教師、家長一起探索“后雙減”時代的義務教育管理方式,做好各方教育利益主體的協調者、教師教改發展的勤務員,為教師順利實現教學轉軌提供堅強后盾、制度支持與資源保證,及時破解教師改革中遇到的紛擾與障礙。對學校而言,必須借助校本研修、專業培訓、跨校協作等方式來探索最優化的學校運行方式,為教師創造一種安心、安全的教改氛圍,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最優化的服務與導引,助力教師通過專業學習、經驗借鑒、方式改革走出一條“減負”與“提質”雙贏的教改之路。

記者:課后服務的落地與推廣,無形中拉長了老師們的工作時間,職業角色與個人生活的沖突將會更加突出。這對老師們的工作狀態、積極性以及職業預期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在您看來該如何降低對教師的負面影響?

龍寶新:課后服務是黨和國家部署的一項重要教育民生工程,學校、教師、社會必須確保本工程的順利實施,達到教育惠民的政策意圖。顯然,中小學課后服務的兩大內容是托管服務與特長興趣活動。義務教育學校要根據課后服務的內容特點選聘優秀教師參與開展此項服務,確保教師快樂地參與、學生快樂地發展。為此,一方面,學校要建立科學的教師匹配機制,探索采用提高教師待遇、與榮譽制度掛鉤等多種方式,提升課后服務參與教師的成就感、榮譽感與獲得感,努力營造“競爭上崗”的工作氛圍;另一方面,學校要充分保障教師休息時間,同時借助流動輪換、機動下班、額定在校時間管理等方式,盡可能為教師提供適度的自主選擇權,疏導部分教師對課后服務工作的抵觸情緒,克服全員參與課后服務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記者:您認為當下“雙減”工作開展中還存在哪些問題?

龍寶新:就我個人而言,“雙減”工作目前還面臨一些較為棘手的問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個:一是真實家庭作業“暗區”大量存在。在強大官方減負工作形勢被迫下,大量中小學生作業轉入地下或“暗區”,大量變相作業,如家長布置作業、學生“自選作業”等作業新樣式若隱若現,給雙減工作帶來新挑戰,如果將學生最終作業、實質作業公之于眾,并降低到國家規定水平,無疑是一件艱難的事情。二是家長對“考高分”的執念無法短期內消除。作為學生學校學業負擔、校外培訓負擔的重要推手,家長對孩子“上名校、考名?!钡墓詧棠詈苌睿绕涫窃诟呖贾贫冗€將長期存在的教育制度環境中,在“后雙減”時代,家長不可能迅速放棄對孩子“考高分”的執念,這就決定了雙減政策的最終落地還需要走很長的一段路。三是政策執行缺乏剛性的問題。當前,國家盡管建立了義務教育段學生學業督導、督查工作機制與舉報、查處平臺,但對真正觸犯這一規定的學校、教師還缺乏曝光、懲處機制,這也是雙減工作推進不力的主因之一。

記者:針對以上問題您有什么好的建議?

龍寶新:面對這些問題,建議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在后續雙減工作中重點做好三項工作:一是建立中小學生作業公共布置平臺,接受國家、社會、家長的三方公開監督,真正實現“陽光”作業;二是做好家長疏解與宣傳工作,增強政策意圖溝通,引導家長確立科學育兒、育人、育才觀念;三是頒布違反“雙減”政策的配套行政懲處規定,繼續保持政策高壓態勢,助推教師教學、學校管理方式順利轉型。

記者: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

責任編輯:沐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