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1年7月24日,《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公開發布。“雙減”政策發布以來,全國義務教育系統20多萬中小學校和1000余萬教師積極響應、日夜奮戰,從作業改革、課后服務、提質增效等方面主動創新、積極探索,推動政策落地。文件發布至今已歷百日,《教師報》編輯部近期邀請多位教育專家、校長就如何讓教師積極推動“雙減”工作,在“雙減”落實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分享他們的思考和探索。

本期的訪談嘉賓為西安高新第一小學校長劉英明。

記者:劉校長好!“雙減”政策的有效落地,不僅需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制定相關具體措施,更需要廣大一線教師在理解和接納的基礎上,認真落實執行。請您結合自身工作,談談貴校如何對教師進行“雙減”工作的宣傳培訓,以促進教師做“雙減”政策創造性的實施者。

劉英明:國家“雙減”政策“減”的是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減”的是家長過度的教育焦慮、“減”的是行業過火的內卷競爭,解決的是“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所以學校宣傳培訓中,高新一小以及整個“名校+”首要解決的是廣大教職工的思想認識問題,引導教師提高站位,深入領會“雙減”的精神實質,并深刻理解“雙減”的深遠意義;而后,具體解決的是操作層面的認識,從前期充分調研到統一思想認識,從“名校+”管理層面展開頂層架構設計到步步統籌推進,從制定工作方案到落實管理清單,從規范工作檔案目錄到編制“雙減”工作手冊,從內部氛圍營造到對外全方位效果呈現,一系列系統化的“配套措施”均為“雙減”工作的順利開展營造出了良好氛圍與環境。從意識源頭上,增強了教師的時代使命感和責任感,激發了廣大教職工的創新動力,從而不斷探索新形勢下的教育路徑,讓高素質、高站位、高境界教師成為推進“雙減”工作落地生效的“源頭活水”。

記者:“雙減”,減的是“內卷”,增加的是教師對職業的專業認知;減的是負擔,增加的是教師自身的專業本領。請談談您對這一觀點的看法。

劉英明:教育“內卷”其實是教育的一種盲目行為導致的后果,它背離了教育的本質。“雙減”就是要讓教育回歸本真、回歸校園主陣地,這要求學校教育要從單一追求分數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轉變,課堂教學要從偏重教學性向教育性轉變,這些本質性的要求勢必在倒逼教師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審視職業道路,重構教育生態。這是教師教育教學思想再次生發、裂變的過程,將帶動教師自身不斷提升專業認知,增強專業本領,實現對家長的專業引領,也必然會促進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實際效果,最終拓寬學生的成長跑道,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創設良好而健康的育人環境。

記者:在教學任務沒有減、教學難度沒有降、家長期待沒有少的前提下,“雙減”給教師的工作帶來新的挑戰。您認為都有哪些挑戰,教師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劉英明:“雙減”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作業量的減少、課外“加餐”的限制,這種情況下如何帶給學生更有效率的校內學習?我認為教師面臨的最大難度的挑戰就是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兩方面的持續提升問題,這需要教師下更大工夫、投入更多精力發展自己,高效課堂的落實、作業層次的優化、課程研究的挑戰、綜合評價的探索、終身學習的要求等都在考驗教師的成長力。客觀上,教科研、備課時間被不同程度地擠壓,也對教師自我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對于教師自身而言,首先要過心態調整關,明確教師在教書育人上花再多工夫都是應該的,這是教師必須承擔和履行的責任與義務。其次,主動應變方能快速適應。教師要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以生為本,從教書走向育人,越快適應“雙減”的頻率與節奏,就愈能掌握教育的規律,尋找到教與學的最佳狀態。

記者:學校該怎樣幫助教師應對“雙減”帶來的挑戰,成長自我?

劉英明:作為學校層面,在給學生落實“雙減”的同時,也要適當給教師減負,在做減法的基礎上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一是盡可能減去教師與教學無關的工作負擔;二是發揮團隊力量和集體智慧,開展集體備課、集體教研,給予老師專業成長最大的支持和幫助;三是科學配比教力,教師可以相對合理地安排時間,并利用好零散時間,提高工作效率與能力;四是盤活校內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助力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和工作效能的發揮。

記者:課后服務的落地與推廣,無形中拉長了老師們的工作時間,職業角色與個人生活的沖突將會更加突出。這對老師們的工作狀態、積極性以及職業預期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在您看來該如何降低對教師的負面影響?

劉英明:首先需要引導教師們轉變一種觀念:“雙減”是教育任務,也是成長契機。落實“雙減”的過程,亦是教師實現教育理想、舒展教育情懷的過程,在收獲自身成長與發展的同時感受到教師職業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如何降低負面影響,我們在幫助教師做好心理建設的基礎上,給予教師生活方方面面的關心與照顧,想教師所想,解教師所急,幫助有困難的教師消除后顧之憂,體現人文關懷,讓教師們充分感受到集體的力量和溫暖。除此以外,學校工會會在課余時間盡可能地開展教師喜聞樂見的文體娛樂活動,幫助老師舒緩壓力,強身健體,使教師身心得到放松和調整。

記者:目前,很多學校利用課后服務時間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優質多元的師資是社團活動開展的基礎。貴校是怎樣解決課后服務師資問題的?

劉英明: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讓學生在校園生活中凸顯出了生命的張力。一方面,我們借助社會資源開展多姿多彩的體育俱樂部項目;另一方面,充分調動校內教師資源,依托有特長的專業教師,開展門類眾多的社團活動,提供“菜單式”課后服務;第三個方面,開發“小老師資源”,深入推進生本課堂的落實與發展,以“生教生”、學生個人工作室等形式進一步深化高新一小“校園小社會,實踐大舞臺”的育人理念,將課外活動轉變成為落實素質教育的新陣地。

記者:落實“雙減”“五項管理”等工作,需要家校共同發力,貴校是如何做好同家長的溝通工作的?

劉英明: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家校協同育人機制的完善直接決定和影響著“雙減”工作的成效。“雙減”工作伊始,學校即與各級家委會保持密切聯系,在家校充分溝通的基礎上達成思想認識的高度統一;服務前,學校發放《課后服務告家長書》,向家長告知服務方式、服務內容、安全保障措施等,保證課后服務知曉率;執行中,通過家長會以及班主任不間斷地溝通、反饋,加強家校之間的聯系,促使教育共識的程度不斷深入,凝聚家校教育合力。每周,學校還對家長、教師進行“問卷星”調研,收集反饋意見,整理分析數據,進行動態調整,增強服務效果與家校黏性。對于少數個性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個性化服務,促進面向全體、培養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目標的實現。

記者:請分享一下貴校在“雙減”工作方面的經驗、做法。

劉英明:我們的經驗做法一是在“名校+”層面統一部署、協調推進、保證效果,以促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二是形成監督總結管理機制。在過程中邊總結、邊反思,不斷提升課后服務的管理效能;三是制定并落實責任教師跟進指導機制和行政人員課后服務檢查制度,對服務全過程進行記錄、跟蹤、處置、指導,推進課后服務的質量不斷提升;四形成動態調整機制。通過“問卷星”了解家長、學生和教師真實情況,結合各方面訴求,對即時問題及時進行調整,對課后服務內容不斷進行優化,確保我們課后服務參與率高、服務效果好、人性化強,使“雙減”工作目標穩步向前推進。

記者:您認為當下“雙減”工作開展中還存在哪些問題?談談您的建議。

劉英明:“減負”并非“一減了之”,這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推進,需要不斷加強公共教育供給,豐富學生學習生活內容,這需要全社會自上而下出臺配套的支持措施,包括家長單位人性化、傾斜性的制度改革等,使學校、家庭、社會共同擔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創新發展的重責;第二個問題,盲目“減負”會以降低學生學業質量為代價,與教育改革目標背道而馳。“雙減”政策下課堂教學改革需要課堂理念、學習內容、教學方式的不斷革新,重建課堂生態、重構課堂文化是學校需要不斷發力的根本,課堂改變,一切皆變!

記者:對“雙減”工作你們還有別的思考和探索嗎?

劉英明:變革之事,不破不立,相比“破”而言,“立”的過程更加漫長,需要不斷地實踐、探索。我們應圍繞教育質量提升和教育公平這兩大目標,因人制宜、因校制宜、因地制宜。依據教育規律、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解放孩子天性,讓孩子在“玩”中獲得成長。“雙減”后,學生放學后自由支配的時間明顯增多,自主發展的空間明顯加大。為此,下一步,高新一小將針對學生回家后的時間,給予科學合理的“游藝”建議,鼓勵學生玩出名堂、玩出水平、玩出收獲,把“游藝”真正轉化為學生創新發展的載體,通過“玩好”實現“發展好”的目的。同時,將教育延伸至社區,借助社區資源引導學生形成微型“社會學習組織”,學校以社區為單位,組織跨年級、跨學段學習小組,將社區伙伴交往、親子交往、參與家庭與社區事務等作為核心發展走向,形成大帶小、大幫小“玩伴團”以及“親子交往”“社區、社會實踐”等自主、自助型組織,為學生思維品質提升、綜合能力發展、問題解決能力培養提供實踐鍛煉的機會,引導學生從個體式活動走向群體式生活,促成學生多元化成長。

記者:謝謝劉校長接受我們的采訪!

責任編輯:沐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