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支撐、驅動引領,推進“雙減”工作落地見實效
——訪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吳積軍
作者:薛小琴
發布時間:2021-11-15 09:55:05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編者按:2021年7月24日,《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公開發布。“雙減”政策發布以來,全國義務教育系統20多萬中小學校和1000余萬教師積極響應、日夜奮戰,從作業改革、課后服務、提質增效等方面主動創新、積極探索,推動政策落地。文件發布至今已歷百日,“雙減”給教師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教師報編輯部邀請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吳積軍就如何讓教師積極推動“雙減”工作,在“雙減”落實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分享他的思考。
本期訪談嘉賓為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吳積軍。
吳積軍介紹: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陜西省委“特支計劃”教學名師,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陜西省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勞動教育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特約教育督導員,教育部師范類認證專家。
記者:吳院長,您好!“雙減”政策的有效落地,不僅需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制定相關具體措施,更需要廣大一線教師在理解和接納的基礎上,認真落實執行。請您談談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是如何對教師進行“雙減”工作的宣傳培訓,促進廣大教師做“雙減”政策創造性的實施者?
吳積軍:“雙減”是黨中央、國務院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戰略高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克服功利化、短視化教育行為,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保障每個兒童的健康成長作出的重大決策。實施“雙減”政策,是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中的必要環節,是撬動深化義務教育改革的“小切口”,是確保義務教育由“基本均衡”轉為“優質均衡”發展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新時代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的重大舉措。“雙減”不僅是對我國教育格局的重大調整,更是教育觀念的大變革。
為了促進“雙減”政策的有效落地,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發揮教研支撐、驅動、引領作用,在全省開展“雙減”工作教研大指導活動。由院領導帶隊,分陜北、陜南、關中三組深入市縣、學校,采用省級教研員包市、市級教研員包縣、縣區教研員包校,通過政策解讀、答疑解惑,現場指導,推廣經驗等形式,從作業管理、課后服務、考試管理、課堂教學等方面,與學校領導進行了交流研討,與教師面對面進行指導,幫助教師解決教育焦慮問題,增強教學信心,開展“雙減”工作教研大指導活動,推進“雙減”工作落地見實效,目前此項活動已經在全省有序開展之中。
記者:“雙減”,減的是內卷,增加的是教師對職業的專業認知;減的是負擔,增加的是教師自身的專業本領。請您談談對這一觀點的看法。
吳積軍:“雙減”讓學校回歸教育的主陣地,作為教育主陣地的主角教師,必然面臨著新的挑戰、新的使命,“雙減”背景之下,對于學校老師的專業要求會更高。一是需要老師保持“終身學習”“時時學習”“處處學習”的狀態。面對一屆又一屆新學生、新家長,他們是變化的、復雜性的、有鮮明個性的群體。如果老師不與時俱進、不努力學習、不精進專業,一定會被時代、學生、家長淘汰。老師需要經常更新思維、迭代知識、打破舒適區、重構自己的教育系統,做學生成長路上的“大先生”,做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二要把布置作業的隨意性變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每一個環節。“雙減”減少的是學生的課外作業,要的是課堂教學水平的提升,要求教師必須要認真研究課堂教學設計、教學方式、教學手段、評價機制、課堂管理,要從熟悉教材體系、知識結構、年段目標入手,對所教學科橫向、縱向知識網熟記于心。要通過“課堂革命”把“學”和“習”,“講”和“練”,“學知識”和“育人”完美融合,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三是需要教師減少對教輔資料的“依賴”,優化作業設計。要統整年級力量、班級力量,深度地研究作業設計,精心設計作業內容。要研發基礎性、拓展性、實踐性、研究性、創新性的作業。讓作業與活動對接,活學活用。讓作業和生活產生鏈接,學以致用。四要開發建設課程,拓寬學生的成長跑道。充分挖掘國家課程育人因子,以教研組為單位縱向開發,以年級組為單位進行橫向開發,結合學校育人理念、育人目標、年段目標、班級目標,開發有價值的年級課程、班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形成“組合套餐”促進五育融合,落實“雙減”。
記者:在教學任務沒有減、教學難度沒有降、家長期待沒有少的前提下,“雙減”工作給教師的工作帶來新的挑戰。您認為教師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吳積軍:專業本領、專業引領、專業認知的提升是“雙減”帶給教師最大的挑戰。一要從課堂上發力,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上好“常態課”,在課堂中歷練專業本領,實現應教盡教,校內學足學好,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守住“減負”支撐點。二要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學習知名專家和發達地區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增長專業引領能力,實現家校協同育人。三要通過名師名家引領,精品課堂示范,經驗輻射帶動,讓教師在教學成功中感受育人的樂趣,享受職業的快樂,促進教師專業認同。
記者:課后服務的落地與推廣,無形中拉長了老師們的工作時間,職業角色與個人生活的沖突更加突出,對老師們的工作狀態、積極性以及職業預期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對此,您如何看?
吳積軍:是的。“雙減”政策的落實,使很多教師在校工作時間明顯高于原來的8小時工作制,特別是班主任、骨干教師與學校管理干部更是如此。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教師身心疲憊,損害身心健康,弱化自我效能感。影響教師專心從教,降低教師對工作的滿意度和職業的幸福感,削減教師職業的吸引力,最終影響教育質量的穩步提升。因此在給學生減負的同時,也需要給教師減負。
記者:您覺得該如何降低課后服務對教師的負面影響?
吳積軍:一要為教師減負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清理規范影響中小學教育教學活動的各項工作,特別是與教育教學無關的事項,確保中小學教師潛心教書,靜心育人,讓他們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教學科研中,激發他們的專業發展動能和教育教學熱情。切實減少對中小學校和教師不必要的干擾,把寧靜還給學校,把時間還給教師。二要合理統籌安排教師的工作時長。采用彈性工作制的方式,實行核心工作時間和前后兩頭的彈性工作時間相結合,合理統籌安排教師的工作時長。讓教師們有更多的時間放松身心、儲備精力,更好地投入工作與學習。三要用實際行動給予教師生活上的關愛。在“雙減”背景下,福建晉江試點推出了教師家庭晚餐。課后延時服務后,老師可以不用著急下班,下班后去食堂打包幾份飯菜帶回家,和家人一起享用。這樣解決了教師的大部分問題,回家后不用做飯,不用擔心孩子吃飯問題,同時家里人的晚餐得到了解決,讓忙碌的老師減輕了生活壓力和負擔。
記者: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很多學校利用課后服務時間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優質多元的師資是社團活動開展的基礎,您認為師資問題該如何解決?
吳積軍:一要引進社會力量擴充課后服務師資來源。“雙減”文件中明確提出,課后服務不能滿足部分學生發展興趣特長等特殊需要的,可適當引進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參與課后服務,由教育部門負責組織遴選,供學校選用。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不僅豐富了師資結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還彌補了學校課后服務教師短缺的問題。二要合理配置非專任教師數量。并在非專任教師中明確職員、教輔人員與工勤人員的最低比例,從而基本滿足中小學的管理、教育、教學、教輔及工勤需求。公平、合理地分配教師及工勤人員的任務,讓教師更加專心地教書育人。
記者:落實“雙減”“五項管理”等工作,需要家校共同發力,您覺得該如何做好和家長的相關溝通工作?
吳積軍:家校協同,同向而行,是“雙減”“五項管理”政策落地的關鍵。一是通過學校公眾號經常性對“雙減”“五項管理”政策的宣傳,引導家長支持。二是通過以會代訓的形式,定期對家長進行培訓,促使家長支持。三是建立家長學校,把“雙減”“五項管理”作為主要的學習內容,取得家長支持。四是建立學校“雙減”校長熱線,及時解答家長的疑難困惑,贏得家長支持。
記者: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