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個體差異,讓課堂教學真實有效
作者:王香愛
發布時間:2021-11-11 16:15:0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如何發揮課堂“主戰場”“核心地帶”的作用,真正推進“課堂革命”?結合多年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課堂革命”的基礎是教師要面向個體而教,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才能讓課堂教學真實有效。對此,筆者對小學數學差異化教學談以下幾點,以期與各位教育同仁商榷。
第一,準確地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并看到差異的動態變化是進行課堂教學的基礎。課堂要以學生為中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清楚每個孩子的學習情況,因為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在學習實踐中必然有著不同的學習需求和發展目標。盡管現在小學是零起點教學,但是學生間的差異還是很明顯的,作為數學教師要確保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在入學后通過課堂教學的觀察、單元檢測、作業情況等逐漸分析出每個學生所處的層級水平,進而對層級不同的學生進行針對性教學。教師一定要樹立“學生的學習情況是動態發展的”意識,不能將學生的水平看成是一成不變的。當下的小學數學教材,無論是人教版、蘇教版或者北師大版,數學單元的學習都是模塊式的,在低年級每個模塊之間的聯系不夠明顯,有的學生在上個單元的學習處于中等,但是到下一個他所熟悉的單元可能就會上升一個層級。
第二,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和需求進行分層教學,精心設計教學環節,用心對待課堂生成,落實因材施教是關鍵。在一對多的課堂講授中,要想實現差異化教學是比較困難的,因為講臺上一位教師在同一時段內只能對全班講授相同的內容,但是如果教師對表達的內容做出精心的設計后,會呈現不同的效果。
比如,在講授高年級“不規則圖形陰影面積求法”的時候,筆者先引導學生明確這類問題的解決方法是將不規則圖形拼接或者拆分為規則圖形,那么方法有了,在解題的實戰中,先由易到難出示題目,對于中等難度的題目讓學生分組討論再選代表上臺講解,確保所有學生都掌握解題思路和方法。而對于最后一兩道有難度的拓展題,筆者會讓學生舉手回答,這時數學拔尖的學生一般會說出部分解題思路,在我的引導和完善下,學生畫出了如何變化規則圖形的步驟。
在此基礎上,為了激發全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數學學習的動手能力,筆者會將提前準備好和原題相對應的不規則圖形,然后請全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一起討論怎么拼成規則圖形,再讓其動手剪一剪、拼一拼,在動手環節同時播放提前錄制好的小視頻,確保學困生也能跟著視頻步驟剪拼出規則圖形。在這樣環環相扣的課堂設計中,全班學生的學習能力整體提高。
試想,如果課堂環節只到教師引導拔尖生完善解題思路,而沒有后續的小組討論、動手制作、視頻指導等環節,因個體的理解差異就不會得到全班的整體性提高,所以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授不同的學生,在因材施教中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滿足各自需求的基礎上得到“努努力就能摘到桃子”的學習體驗。
第三,提高教師對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建立分層作業體系是差異化教學的有效保障。課堂教學的目的是讓每個孩子都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得到提高,思維能力得到拓展,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只關注學生的成績,而要切實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思維路徑,并結合實際情況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這樣教師能根據個體差異和需求實現因材施教。比如,教師需要對加強鞏固基礎知識的學生做好評價和引導,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回答問題是否積極,提問上也要做好引導和鼓勵,給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
在作業的分層設計上,特別考驗教師的學科專業能力,優秀的教師不會讓學生陷入無邊無際的題海,而是自己會在眾多題型中選擇合適本班學情的題目,并且精心分層設計作業,讓不同層級的學生都有所提高。對于分層作業的設計,筆者建議每位數學教師應在年級學科教研的基礎上進行調整,這樣能吸取集體智慧的精華,也能照顧到本班學生的實際差異和需求。
“課堂革命”任重而道遠,關注學生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是“以學生為中心”的體現,更是我們一線教師的課堂教學目標,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過程也是我們對自我能力素養不斷提高和完善的過程。相信在廣大教師的努力下,我們的“課堂革命”會深入推進,真正地實現教為學生服務,讓不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成長更加真實有效。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第四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