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為高校人才搭建廣闊舞臺
作者:呂揚
發布時間:2021-11-11 09:42:32 來源:陜西日報
為全方位培養、引進、使用人才,進一步釋放青年科技人才活力,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后,陜西省積極行動,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多次專題調研,研究加強和改進全省教育系統人才工作的思路,采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行動:強化跟蹤管理服務和考核,開發“陜西省教育高層次人才庫”,每年編撰《陜西省教育高層次人才工作白皮書》,利用信息化系統,全面精準掌握全省教育系統高層次人才情況;積極組織開展人才項目申報,搭建人才成長的舞臺。經初步審核,目前已通過各類人才(團隊)申報項目600余項。
陜西省高校科教資源豐富,不斷涌現的高校創新成果在國計民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大批中青年學者走在創新前沿。
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徐卓、李飛教授團隊研發的具有超高壓電性能的透明鐵電單晶,為研制高性能電光調制器、光學相控陣和量子光學器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關鍵材料。2020年,該技術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上,并入選2020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青年人才已經成為團隊的中流砥柱,50余名博士生、碩士生在科研創新中快速成長。
西北工業大學航海學院自主水下航行器團隊由院士、國家教學名師、長江學者等組成,有在讀碩士180余人、博士80余人,青年教師占80%以上。合理的人才結構使這支隊伍在科研領域取得了優異成績。他們研制的“滑撲一體仿蝠鲼柔體潛水器”,成功完成世界首例大尺度仿生柔體潛水器大深度滑撲一體航行試驗,處于世界先進行列。
在不久前公布的202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中,陜西省高校獲得資助項目占全省獲準資助項目數的94.9%,其中,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達上千項,高校在基礎研究領域的主力軍作用充分顯現,眾多青年學者在項目支持下嶄露頭角。
西安理工大學兩位“80后”教授就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受益者。水利水電學院李炎隆教授主持的“土石壩安全評價與風險防控”項目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實現了學校承擔該類項目“零”的突破。機儀學院狄慧鴿教授主持的“云宏微觀結構特征的遙感探測方法與實驗觀測研究”項目獲得重點項目資助。
借助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陜西高校的青年科技人才正走上更廣闊的舞臺,在產學研深度融合中挑大梁、當主角。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趙魯豫在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支持下,創辦的科技型企業獲創投基金支持,發展進一步加速。西安石油大學管爭榮博士團隊的“地巖熱供熱技術”、程國建教授團隊的“油氣儲層巖石微觀表征與孔隙網絡建模”及嚴正國教授團隊的“油氣井可視化檢測技術及裝備”3項成果在秦創原轉化落地,3個團隊成立的企業注冊資金均超過1000萬元。近日,西安石油大學又有3個項目獲秦創原春種基金資助,其中電子工程學院董志舉、邢立冬團隊的“基于自主GPU的無人駕駛計算平臺”獲春種基金資助280萬元,電子工程學院賀鋒濤團隊的“水下長距離高速無線光通信系統”獲春種基金資助50萬元,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王富平團隊的“精細化零件AI智能識別系統”獲春種基金資助100萬元。
以秦創原為平臺,陜西組織校企科技攻關“揭榜掛帥”。7月,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聯合省上相關單位,共同舉辦“秦創原·第五屆陜西高校科技成果展暨校企對接洽談會”,面向省內企業和創投機構展示、推介高校科技成果2000余項,展會現場簽約項目20項,金額1.45億元。會后,持續推動跟進校企對接,促成37項成果簽約落地,增加合同金額1.1億元。
如今,秦創原立體聯動“孵化器”、科技成果產業化“加速器”和兩鏈融合“促進器”作用日益凸顯,不斷激發高校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信心,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