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語文教師和教育研究者共同關注的議題。不論采取怎樣的教學方式,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學生通過閱讀文本獲得一定的基礎知識、閱讀技能以及感悟文字之美、閱讀之趣。若語文閱讀缺少了趣味性,那么滿篇的文字便失去了靈動色彩,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也會隨之大打折扣。在文本中挖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趣味性,讓課堂變得活力盎然,將有助于學生愛上語文、樂享閱讀。

一、利用課前導入,巧妙激發興趣

(一)影音欣賞,媒體生趣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趣味元素的生成有其特有的規律,即一定要與閱讀內容相結合、相關聯。不少教師為了吸引學生的眼球,在課堂上播放搞笑視頻,雖然引起了很多學生的注意,課堂整體氛圍不再那么沉悶,但是這些幽默元素與文本閱讀關系不大,學生笑笑就過去了,未能從中學到任何知識,只不過是浪費時間罷了。小學語文閱讀課上并不是要禁絕搞笑元素,而是應當將其與閱讀文本、教學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在不經意間心領神會,明白教師的用意,并能從中獲取知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本基本都選自名家名作,具有一定的文學性,而文學與藝術常常又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教師可以從藝術的角度為文本閱讀增添趣味。例如,在教學民間故事《牛郎織女》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相關的影視或動畫片,雖然這類故事早已耳熟能詳,但配以相關的影視元素可以讓文字內容生出畫面感,進而讓學生對文本有更好的理解。再如,教學《父愛之舟》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導入中播放《父親》這首歌,在悠揚的旋律和動人的嗓音下,學生不自覺地跟唱起來,如此就能讓學生迅速進入閱讀情境。這種媒體藝術的呈現放在課前導入部分,可以讓教材中平實的文字活躍起來,點綴課堂,同時與學生的興趣點相契合,在潛移默化中調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課外引入,新知生趣

每篇課文所體現的趣味元素是大有不同的,那些文風活潑、專門記趣的文章很容易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的幽默,但相當一部分文本的閱讀需要師生去探索其中的趣味。閱讀是非常私人化的體驗,教師和學生閱讀同樣的文本,但產生的閱讀感受是不一樣的,趣味的體驗也因人而異。因此,教師要從全體學生的角度來考慮,探究閱讀趣味的常規生成路徑,廣泛地審視與思考小學生語文閱讀中可提取的趣味元素。如果課文本身的趣味性不夠豐富,那么教師就要通過其他方式為課文增添趣味,尤其是可以引入學生少有所聞的知識,讓學生從對未知的好奇中生發興趣。例如,在教學《兩小兒辯日》這篇經典文言文之前,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一講孔子的故事,如尊師重道、發奮好學、傳播知識、倡導仁義、游說列國等。從這些小故事中,學生對孔子的偉大形象有了一個初步印象。教師可以結合《論語》中的一些篇章,用簡單的話語將其闡述出來,帶領學生歸納孔子的優秀品質。而后,順勢提問:“我們都把孔子稱作‘圣人’,那孔子是不是非常完美、無所不知呢?”學生受此提問,又結合課前所學新知,一時間不能確定答案,有學生認為孔子并非完美無缺,有學生則認為孔子德行高尚,不會輕易犯錯。接下來,教師引入本課《兩小兒辯日》:“你們可以想象嗎?知識淵博的孔子也會有遇到棘手問題的時候,連小孩子的問題都回答不上來。”通過引入新知和所學文本之間的對比,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參與文本閱讀的興趣。

二、設計多樣課堂活動,讓學生體驗趣味

(一)課堂游戲,從玩中學

如果說課前導入部分是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那么課堂活動則是帶領學生體驗趣味的中心環節和主干部分,教師可以視情況而定設計多彩的課堂活動。游戲看似與文本閱讀關聯度不大,但實際上游戲種類是多種多樣的,其所能結合的文本類型也是豐富多彩的。教師要以文本閱讀為基礎,從中發掘關聯度高、有應用空間的游戲活動,讓學生體驗從玩中學的趣味閱讀過程。綜合來看,小學語文課堂中所能設計的游戲種類有知識競猜、角色扮演、成語接龍等,教師可以結合不同的課文,進而針對性地設計可行的游戲活動。例如,在教學《小英雄雨來》這篇課文時,由于本文敘事性強、人物性格鮮明、學生容易模仿,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對課文進行復習或創編,如改編為課本劇,在課堂上進行展演及評價。如若條件有限,那么可以通過朗誦模仿的形式讓學生進入個人角色,通過對話演繹整個故事。在單元整體教學或者復習課上,教師則可以采用知識競猜的游戲方式,帶領學生進行回顧式的文本閱讀,從小處著眼整合教學內容。教師還可以設計選擇題、填空題等,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組織搶答游戲,并準備一些小獎品作為激勵,讓學生在歡笑聲中領悟閱讀的樂趣,在游戲行動中學習閱讀知識。

(二)綜合各科,實踐課堂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當敞開胸懷、容納不同領域的知識,才能夠擴展學生的閱讀面,沉淀學生的閱讀底蘊。事實上,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本雖然都是由作家寫就,但其所涉及的知識領域則是多方面的,從這一角度出發,也能探索其中與學生興趣點相融合的部分。比如,很多說明文、科普文都在介紹動物、植物乃至宇宙天體等自然科學知識,許多寫景類的課文對學生而言則是美的享受,帶領學生縱橫四海、認識世界。文本閱讀的內容指向如此豐富多彩,那么相應的課堂教學方式也應更為靈活、善于借鑒和融合其他領域的知識。例如,《京劇趣談》《書戴嵩畫?!贰恫拦那佟贰对鹿馇返日n文,都是通過一些小故事為學生介紹古今中外的一些藝術形式。學生中間有學過樂器、聲樂和美術的同學,結合音美學科來開展課堂實踐活動,將閱讀體驗融入到多種藝術形式中去,讓整個閱讀課堂顯得趣味盎然。如在教學《書戴嵩畫牛》時,教師帶領學生疏通文意、解決文言字詞之后,可以讓學生通過畫簡筆連環畫的形式,把整篇課文分割為幾幅圖景,再配以對話和文字描述。這樣的繪畫實踐活動把文字和美術予以充分結合,讓學生通過畫筆深入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又如在教學《京劇趣談》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學唱京劇,而后進行京劇接龍的課堂活動,學生在學習京劇的時候常忍俊不禁、鬧出笑話,但教師要對這種行為予以寬容的態度,重點是要讓學生體驗藝術活動,并將實踐與閱讀融為一體。

三、應用課后實踐,開拓趣味閱讀路徑

(一)擁抱自然,創造情境

自然是作家文本創作的靈感之源,無論是寫景記物、寫事憶人都離不開自然環境的營造和渲染。小學語文閱讀課堂的環境一般都是把學生安排在幾十平方的教室中,而未能真正走進自然環境中,在教學一些游記類、描摹動物類的文本時,學生幾乎只能靠想象來完成閱讀,閱讀的趣味性大大降低了。因此,教師要結合當下的閱讀條件,有機會的話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讓學生在真實的自然環境中體驗文本閱讀的意味無窮。例如,語文教材中不乏有對四季的描繪,學生對季節變換的感知是最為直接和明顯的,教師不必大費周章地組織學生春游、秋游,只需讓學生觀察校園中植物的變化,就可以讓其感知到季節的變換。比如,教學《蜜蜂》《麻雀》《蟋蟀的住宅》《爬山虎的腳》等自然觀察類課文時,教師可以布置閱讀作業,讓學生任意選擇一種小動物或植物進行觀察,每周進行記錄,形成自己的觀察日記。學生可以利用放學的時間,對自己感興趣的生物進行觀察,正如文本作者那般細致的觀察一樣。小學生在此過程中可以親身體驗到自然世界的奧妙,探索興趣被激發了出來,閱讀的情境也在此過程中悄然生成。

(二)體悟生活,突出趣味

教師在研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如何凸顯趣味性的時候,應當明確這一教學目標并不是挖掘閱讀文本的笑料,而是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本身就是趣味無窮的。閱讀的益處不勝枚舉,但對于閱讀經驗尚淺的小學生來說,可能并沒有多么深切的體會。當然,教師不需要強迫學生完成很多的閱讀任務,而是要通過趣味閱讀的教學實踐,讓學生養成愛閱讀、善閱讀的習慣。閱讀始終與學生共同成長,這一點不僅體現在閱讀與自然世界的融合上,更多地表現在閱讀與生活的一致性上。《少年閏土》一文中主人公的童年趣事有很多,如海邊拾貝是現在很多學生熟悉并且玩過的,雖然是同類事情,但經歷也是有差異的?!对铡贰肚迕鳌愤@樣的節日體驗學生也早已有之,因此小學語文閱讀的趣味性應當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通過挖掘素材來充實學生的生活經歷,進而讓閱讀視野和社會閱歷建立有機聯系。以《王戎不取道旁李》為例,課文是著重突出王戎的智慧,教師則可以另辟蹊徑提出“現實生活中有哪些公共道德?你見過哪些不遵守公共道德的行為?”等一系列問題,帶領學生一同做社會觀察員。這對小學生的閱讀體驗來說,可謂開啟了新鮮視角,在小組互助、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走進社會環境中,把閱讀成果轉換為趣味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在行動中凸顯閱讀趣味。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趣味閱讀課堂的教學實踐來自教師對教材文本的深入分析和教學方法的打磨,來自學生對閱讀和生活的雙重體驗。在這一過程中,師生間應敞開心扉,擁抱閱讀、擁抱自然、擁抱生活,將簡單的文本閱讀變得更加多彩、有趣,讓學生從課前導入、課堂活動、課外實踐的整個過程中體驗到語文閱讀的魅力和價值。

作者單位 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劉堡鎮劉堡學區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