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生活策略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的運用價值
作者:薛 麗
發布時間:2021-11-11 08:55:2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從教育者的角度來說,提高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是一件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事,因時代的發展,教育改革的要求,良好的寫作能力成了學生必備的素養之一。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目標就是對學生的寫作能力進行培養,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教會學生感知生活,并將感悟付諸筆端,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最直接手段。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藝術來源于生活,好的文章也是如此。
一、感知生活策略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意義
(一)讓學生學會觀察
新課標指出“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學生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這就為感知生活策略教學指明了方向,此要求涉及學生的生活。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如何觀察,以此豐富自己的知識并收集寫作材料。換句話說,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積極引導學生以各種方式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以此提高自身的寫作技能。
(二)培養學生寫作的真情實感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在寫作教學中,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并且抵制抄襲行為”。因此,語文教師要知道寫作教學不單單是為了考試,這也是表達自我感受與他人交流的一種方式。讓學生了解寫作練習目的可以減輕他們對寫作的恐懼和抵觸,并逐漸增加他們通過寫作進行表達的興趣。教師還要從寫作主題開始,鼓勵學生寫出生活中觀察到的事物,教會他們如何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三)新課標的要求
新課標中明確要求學生寫作要生活化,這與感知生活策略的教學思想不謀而合,根據新課程標準著重于表達學生自身的經歷、經驗和思想的總體目標和內容,作文教學應反映學生生活的進步,練習記錄學生生活事件和主觀感受。因為學生寫作的大部分靈感都來自他們的生活,所以他們必須在自己的生活中尋找素材,以便以一種真實的感受進行創作。
二、感知生活策略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的運用
(一)寫作要聯系生活實際
現實生活千姿百態,每天都有不同的故事發生,要運用感知生活策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首先要讓他們學會觀察生活。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生活感知策略,引導學生將其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以此激發學生的同理心。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幸福在哪里》的主題寫作時,教師在課堂上的精彩講解使學生明白了“幸福源于人們的實際生活”,根據學生的理解,教師提出一個問題:“談一談生活中讓你感覺幸福的一瞬間”。學生在上課時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有人認為“放學后母親接他回家,出校門見到母親的那一刻是最幸福的”,也有些學生認為“每天玩游戲會更快樂,更幸福”,關于幸福的瞬間,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想法。教師可以根據這個問題要求學生寫一篇有關幸福的文章,學生根據實際情況以日記的形式寫下自己的真實感受,用寫日記這種形式積累寫作素材會讓寫作變得更加容易。
(二)把生活情景融入教學
課前的情景導入對學生寫作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顧名思義,生活感知就是將學生的思想和情感運用到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在上課前必須積極做好準備,收集資料,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并為其提供很多開拓性的情景資料,內容要觸發學生的思想與課堂產生良好的互動。同時,情景導入可以開啟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使他們能夠用自己的思維邏輯和想象力提高學習效率,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隨著時間的推移助力學生良好寫作習慣的養成。例如,在學習一年級上冊《菜園里》時,教師可以搜集相關的動畫資源,這些資源通過圖像、文本和語言有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加深了他們的記憶。在低年級教學中選擇影視材料時,教師應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入手,選擇他們喜歡的東西,最大限度地發揮影視材料在教學中的作用。在情景導入后,教師鼓勵學生根據所觀看的影片進行追蹤,觀察身邊的菜園或者花園都是什么樣的,活學活用,達到生活感知教學的目的。生活感知教學的目的是積極帶領學生走進生活,但是教師也要負責將學生“帶回去”,教學方法再怎么多樣,最終都是要回歸課堂,生活感知教學模式也應如此,讓學生“走進去”的時候,也能積極地“帶回去”,直到最后的“寫出來”,如此才是感知生活寫作教學的目的,這也對我們小學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能將學生寫作興趣提高,也能及時將學生的精力收回,后期我們要結合實際,把生活情景融入教學,還要對寫作教學的度進行適度把握。
(三)組織生活化的寫作活動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深信,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學習與生活息息相關,對于學生來說,教師積極組織生活化的寫作活動是非常有趣的,我們通過游戲化教學,學習內容會很容易被學生記住。在開展具體教學時,我們讓學生外出活動并寫下自己的真實感受,以便他們在上課時與同伴進行交流分享。除了組織游戲活動之外,我們還可以組織作文比賽、演講比賽等,從而使學生發揮良好的競爭意識,讓他們互相幫助、互相監督,最終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例如,我們組織小組生活化探究活動,自學是感知生活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生活化課堂的重要體現,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更是如此。在上課之前,學生要標記與先前學習內容相關的作文題目,獨立或成組解決寫作中遇到的問題,如寫作資料的收集整理、作文題目的相關背景等,教師要根據課程性質和課程安排精心設計、分配學習內容,預習能使學生對寫作主題有所了解,可以讓其輕松把握整體寫作思路,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有效。自學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獨立學習空間,幫助學生養成了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預習通常需要收集、閱讀和組織大量的課外材料,這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也幫助學生提高了收集資料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四)選題領域要生活化
當教師運用感知生活策略進行作文教學時,學生必須在現實生活中選擇作文主題,但由于學生在學校的時間占比較大,因此寫作主題大多是以學校生活為主,寫作內容也是反映學生的學校生活,很少涉及其他方面的生活體驗,這就造成了作文選題的局限性。生活不單單指向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活動都應是學生很好的寫作素材,教師要鼓勵學生走出學校,去社會、去自然環境之中,把天地萬物當成自己的觀察對象,拓寬自己的寫作視野。在布置作文主題任務時,教師應積極拓寬主題范圍,讓學生探索生活的各個領域,并反映自然、社交、家庭、娛樂和情感等生活領域,這些領域能為學生提供多種生活體驗,積累到豐富的寫作素材。例如,選擇自然生活題材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春游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注意觀察大自然,感知自然生活的美,并將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寫出的作文會更具可讀性,更有真情實感,耐人尋味。再如,社會生活感知的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主動與鄰居打招呼,或者在家長的陪同下給鄰居送一些小禮物,然后記錄下鄰居對你的態度,第二天上課時進行交流展示。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好的鄰里關系會給我們帶來心靈上的慰藉,鄰里之間就應該互相幫助,學生將自己的切身感受記錄成文,實現寫作技能的提升。家庭生活感知的教學中,教師要靈活運用家庭教學的優勢,根據課程主題設計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使用家庭資源,可通過家長會、網絡交流平臺等反饋,指導家長參與并闡明適合家長參與的方法,進而使作文課堂巧妙地搬進家里,提升學生對寫作的興趣,潛移默化地將教學所要傳遞的思想深入到學生心靈,如此作文教學會更加有趣,更加多元化。
(五)從生活的角度評價作文
長期以來,教師評價和修改寫作的標準和方法一直是影響作文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受傳統寫作教學評價和寫作習慣的影響,部分教師仍從學生學校生活的角度出發,忽略了學生個性化生活經歷的多元補充。因此,當下教師在評改學生作文時不能只看重辭藻,而應該看學生的表達是否正確,是否恰當地描寫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悟。筆者認為,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評改作文中肯定學生所要表達的內容,鼓勵他們抒發自己的獨特感受,使其明白寫作是一種表達個人情感的輸出方式,而不是一種考試手段、一種評判標準。我們也可以讓家長參與進來,敦促他們關注學生的寫作狀態,為學生生活化寫作提供寶貴經驗,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增進親子間的情感。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礦區第一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