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指出: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礎教育質量的重要支撐。但長期以來,教研工作還存在機構體系不完善、教研隊伍不健全、教研方式不科學、條件保障不到位等問題,亟需加以解決。陜西省委、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到2035年,教師培養培訓能力全面加強,形成體系完備、結構合理、質量較高的教師發展支持服務體系。那么,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教研培訓機構的職能作用該如何發揮?下面就幾年來的工作認知和實踐進行整理,以期對同行能有所啟迪。

一、明確現狀和職能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2018年轉崗縣教研中心后,我通過多種途徑與其他市縣的同行進行經常性的交流和溝通,但是感覺可以直接借鑒運用的培訓辦法不是很多。為了理清工作思路,我結合其他市縣的情況,對縣級教研培訓機構的工作現狀進行了分析和梳理。

1. 縣級教研培訓機構工作現狀分析

主要的工作阻力:縣級教研培訓機構教研員隊伍年齡結構不合理、超編缺員,人數多但學段不齊、學科不全;教研員缺乏外出學習培訓的機會,對日常業務的學習和研究懈怠;隊伍渙散,工作動力和熱情不足;加之最基本的研訓經費都無法保障,工作職能發揮不好;主管部門對教研培訓機構的工作重視、支持不夠,形成了“教研中心職能作用不好—主管部門重視支持不夠”這樣一個循環狀態。這種缺失的或低水平的教研和師訓工作,直接拉低了基礎教育常態課的教學質量,影響了學校的發展和學生的成長。

推動工作的有利因素:國家有強化教研及師訓工作的政策文件;各級領導逐步認識到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礎教育質量的重要支撐,通過縣機構改革,完成了教研與教師培訓機構的整合,有利于研訓一體化工作實施;機構屬事業編科級或副科級建制,有利于工作下行;基層教師有業務提升的迫切要求。

2. 明確職能定位是破解困境的前提

職能不清,就會職責不明;職責不明,就會履職不力。相較于國培、省培的宏觀性、政策性、前沿性,相較于學校校本培訓的微觀性、深入性、實操性,縣級的教師培訓因“教科研+師訓”的雙重職能兼具了理論性、針對性、實用性和培訓覆蓋面積較廣的特點,對學校教師隊伍的培訓和培養、成長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

為了打破尷尬的工作現狀,我們研讀國家相關政策,反復討論推敲,從定位工作職能入手,著手內部的規范管理和建設工作。

職能定位:學術研究中樞、教師發展平臺

愿景目標:讓每一位教師得到更優質發展,促各學段辦學質量有內涵提升(培訓+質量)

工作思路:研修、研學、研訓

踐行理念:服務教育決策、服務學校發展、服務教師成長、服務質量提升

在以上核心理念確定之后,我們還進行了視覺識別方面的logo設計制作,在醒目位置設計布置了主題形象墻。隨著這些理念文化在主題形象墻上展示和工作會上專題培訓,團隊成員對自身職能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得到了提升,并配合日常業務學習和業務培訓,使相關的制度管理水到渠成。團隊凝聚力、工作信心、工作動力空前提高。

二、理清日常工作和關鍵工作,找準工作著力點

按照職能定位,縣級教研培訓機構的主要工作任務就是“教科研+教師培訓”,促進縣域教育質量提升。

1.理順“教科研+教師培訓”兩塊日常工作,提高工作質量

在團隊凝聚力和工作動力問題解決之后,教研中心日常性的諸如課題研究申報組織、三級三類骨干教師的培養和評選推薦、省市級各類業務比賽參評參賽組織、送教下鄉、教學視導檢查、教學質量檢測等教研活動和業務工作都得到了很好地完成。

隨著一系列教研工作的高質量開展,主管部門大力支持,相關工作經費得到了保障;同時隨著對內部的規范管理和對教研員隊伍業務學習培訓工作的重視和組織,教研員團隊的業務實力得到提升;“小學教材教法培訓”“初中三科教材培訓”“新入職教師崗前培訓”“中考、高考復習備考培訓”“幼教段幼小銜接培訓”“假期教師業務培訓”“班主任工作專題培訓”“思政課線上培訓”等縣級培訓或縣級組織參加的培訓工作都按計劃有序展開,對教師隊伍的理論拔高、理念轉變、專業發展都有積極的提升作用。

2.理清縣級教研中心的關鍵工作,找準工作著力點

“教科研+教師培訓”兩塊工作有序展開并有效實施,并不意味著縣級教研中心的工作任務就完成了。縣級教研培訓機構作為中、省、市、縣序列最基層的教研培訓單位,最大的特點是要經常深入學校、直接聯系學校、時刻關注學校,不僅要承擔省市級教研單位“教科研+教師培訓”兩塊職責,還要承擔指導學校校本研修、引導學校全員全科校本培訓、促進學校質量穩定和提升的職責。

按照“質量累積理論”,縣域教育質量=縣域各學段學校教育質量之和=各學校每班每學科每節課(常態課)質量之和。常態課質量取決于任課教師的綜合業務素質,全縣的常態課質量取決于全縣所有任課教師的綜合業務素質。但無論國培、省培、市縣級培訓都無法達到對所有任課教師100%培訓,更談不上日常化。

在縣級教研機構教研員學段不齊、學科不全的情況下,對于有效率、大面積的培訓可以說是力不從心;依托學校自己開展的校本培訓又呈現的是缺引領、經驗式、低水平、局限性狀態,對教師專業成長的作用不大。

“有效率、日常化、大面積(100%)的教師研訓一體化工作如何推動”,關系到縣域教育質量的提升,也成為一項不好解決的關鍵性工作和難題。

三、對縣級教研培訓機構工作的思考及實踐探索

“讓每一位教師得到更優質發展,促各學段辦學質量有內涵提升”是我們的愿景目標,也是縣級教研培訓機構的關鍵性工作。在縣級教研團隊學段不全、學科不齊、編制有限的情況下,這一目標的實現有賴于尋找一種有效率、日常化、大面積的教師研訓一體化的工作方式,這也是我們需要解決的一項關鍵工作和重要工作的著力點。

我們已經做了什么?我們還應該做什么?我們后邊再怎么做?在這樣不斷的追問下,經過對這項工作的調研論證,我們開始了建設縣域全學段全學科學科工作室、搭建研修研學研訓一體化平臺的實踐和嘗試。

1.學科工作室成立情況

在多方調研、分析思考的基礎上,我們在全市率先嘗試了“學科工作室”建設,為全縣同一學段、同一學科的一線任課教師搭建起一個相互學習、相互交流、互助互動、互研互通的平臺。我們迅速組建了高中(9科)、初中(10科)、小學(5科2組)、幼兒園(5科2組)4個學段的39個學科工作室,舉行了隆重的授牌儀式。學科工作室的成員由縣域內對應的各學段、各學科的所有一線專任教師組成。

在學科工作室建設的授牌儀式上,我們為39個學科工作室分別聘請了3名縣域內名師主持和領銜該學科工作室的工作,同時聘請這117名縣域名師(主持人)為洛川縣教學研究中心兼職教研員,很好地解決了教研中心教研員團隊學段不齊、學科不全的問題。

2.學科工作室的命名

學科工作室命名規則是“洛川縣+學段名+學科名+學科工作室”,如“洛川縣高中學段語文學科工作室”“洛川縣小學學段科學學科工作室”等。相較于以名師個人姓名命名工作室,這樣的命名有兩個優點:一是學科工作室不會因名師的調動或工作變更而導致工作癱瘓;二是工作室成員歸屬感更強、積極性更高。

3.工作內容及運行辦法

學科工作室以“專業引領、互學互助、互研互通、共同成長”為宗旨,以“線上同步教學+線下課題統領”為主要工作內容和工作思路,以教科研為先導,以網絡研修為常態化手段,融實踐性、研究性于一體,進行教學研究探索,有效促進教師隊伍專業化成長。

“線上同步教學”研修工作主要有:以每周同步教學的教案、課件分享為基礎,輔之以每月專業理論知識的推送、教研成果的推介,由主持工作室的領銜名師組織線上討論交流,并進行即時點評指導,實現名師引領下的全縣全學段、全學科、全員任課教師校際研修活動的即時性和常態化。

“線下課題統領”研修工作主要有:由學科工作室各成員把影響本學科教學質量提升的所有問題羅列出來,通過“問題羅列—論證篩選—選題申報—課題立項—行動研究—成果推廣”的流程,開展以指向解決質量提升問題為目標的縣級課題申報研究,每個工作室每學期申報1-3個課題,并圍繞課題研究的進度和需要,組織必要的多種形式的線下研究研修交流培訓活動。

4.管理及考核

分別明確了“學科工作室負責人+學科工作室成員+設立學校校長+成員學校校長+縣教研中心聯絡教研員”五大主體的各自職責和任務,并逐月統計、量化考核,每學期匯總、專題會通報,每學年評比、進行獎懲。

5.獎懲和激勵

按照“以獎代補、分類獎勵”的原則,每年召開一次學科工作室表彰獎勵及工作推進會,在對全年工作分類考核的基礎上,分別對學科工作室、工作室優秀主持人、設立學校優秀校長、成員學校優秀校長進行表彰獎勵,引導和促進學科工作室作用的發揮。

6.學科工作室運行效果

我縣學科工作室的建設,尤如一個杠桿,撬動了全縣4個學段2800多名一線教師團隊分學段、分學科的名師引領、同伴互助、互研互通、教學相長的校本研修和校際研學交流,形成了“縣域名師引領+學科研修校際交流”的教師研訓一體化高效培訓格局,切實提高了全縣常態化課堂的教學質量水平,化解了縣級教研培訓機構有效率、日常化、100%培訓的難題。

縣級教研培訓機構的工作確實不易,推動更難。一路走來,學習借鑒、實踐嘗試、思考調整、不斷完善。運行情況持續好轉,職能作用逐步發揮,但仍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有待后續不斷完善。

作者單位 陜西省延安市洛川縣教學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