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文件(簡稱“雙減”),賦予了學校、教師新使命與新角色。陜西省教育廳提出的“三個課堂”,從實踐層面給出了學校落實“雙減”目標任務的實施途徑與具體方式。在“三個課堂”中,高質量地上好“第一課堂”,才能促進“第二課堂”深化拓展、個性化開展,提升“第三課堂”體驗、實踐的育人實效。因此,構建高質量“第一課堂”,是建設好“三個課堂”的前提保證。

高質量“第一課堂”建設,可以從課堂研究、教師培訓、教材優化等多個點切入,但從與教育教學各方都有聯接的作業改革入手,更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也剛好契合關于“五項管理”工作的要求。寶雞高新一小一直重視作業管理與研究,把控制作業數量、提升作業效益作為學生“減負”的重要內容,在教學實踐中作出了積極探索。

一、定方向,制定行動方案

作業是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關聯著課內與課外,聯接著教師、學生和家長。今年初,按照教育部和省、市、區有關部署,特別是寶雞市今年實施的“作業革命”教學改革要求,我校積極參與“作業革命”試點,以上海市教科院“提升作業設計質量實踐研究”成果為實踐指南,立足立德樹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從課前備課、課堂練習、課后作業、評改批閱、質量檢測、課題研究、教學考核等方面抓起,研制了系統性的作業管理工作方案。今年9月開學后,根據“雙減”精神及“三個課堂”建設要求,調整工作目標,完善改革措施,確定時間節點,以全力推動高質量“第一課堂”建設來促進“三個課堂”協調構建。

二、定舉措,優化改革路徑

1. 作業理念“轉”過來。通過學文件、聽報告、查資料、學經驗等途徑,讓教師認識到:作業不僅是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的訓練手段,更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內驅力、強化師生互動,培養動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社會交往能力以及促進心理、情感發展等多種功能,應該全面樹立“五育并舉”的作業觀。

2. 作業數量“減”下來。加強多學科統籌,嚴格落實“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三至六年級課后書面作業控制在一小時以內”“不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者讓家長代為批改作業”等顯性要求,通過抽查學生、訪問家長的方式嚴格督查。

3. 作業質量“提”上去。通過組織專題教研活動,細致研究各學科、各學段學生作業質量標準與要求,從科學性、針對性、目標性、綜合性、發展性等方面綜合考慮,盡量以單元為單位設計作業,堅決杜絕重復抄寫、簡單刷題、機械訓練等低效現象,做到輕量化、精準化、高效化、個性化,保證做到“減作業不減學業,減作業不降質量”。

4. 作業形式“活”起來。通過分學段、學科舉辦“創新作業設計,激發學生興趣”為主題的“作業革命”教研沙龍,不斷提升作業設計內在質量,拓展和豐富作業形式。各種實踐類、動手類、活動類、自選類、融合類作業形式與數量增加。比如,低年級的泡泡泥制作拼音、閱讀小存折、“我的小字典”等,中高年級“我的繪本”“學習寶典”“我繪我寫”“生活中的圓”“我的學具”等多種形式的個性化作業,學生樂學愛做,學習效果好。各學段總體上呈現出“低年級作業游戲化、中年級作業情境化、高年級作業主題化”的新樣態。

5. 評改方式“多”起來。在作業評閱方面,讓批閱變為“展示”,在小組、班級、年級不同范圍內,通過展示、展覽、展演等多種形式,盡量讓學生作業變為“作品”,得到包括科任教師在內的更多人的認可,用學生的自我學習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

三、定規則,統籌各方關系

1. 協調“家校關系”。為了形成家、校一致,教師、家長相互認同的作業觀,學校通過書面宣傳、“問卷星”網絡調查、家長會宣講等措施,與家長深度溝通交流,達成共識,避免“校內減作業、家庭加作業”等現象出現。

2. 協調“五項管理”之間的關系。作業與手機、體質、睡眠、讀物管理互為關聯,比如針對課外閱讀作業與讀物、睡眠之間的關系,我校制定相應措施,細化要求,量化時間,實現有機融合。

3. 協調好“三個課堂”之間的關系。高質量建設好“第一課堂”,與體系化、特色化開設好“第二課堂”,開放性、綜合性構建好“第三課堂”,在時間、空間及師資、設施資源分配等方面要配套化、體系化、梯次化持續推進,才能確保在實施全過程中構建好新時代立德樹人的“大課堂”。

總之,通過“作業革命”助推高質量“第一課堂”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我校將按照省教育廳及市、區教育部門的統一部署,深鉆細研,精耕細作,久久為功,努力為“三個課堂”建設做好“一小樣式”。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寶雞市高新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