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學生職業素質培養
——以護理專業項目化教學研究為例
作者:李燕京 馬新紅 李曉莉
發布時間:2021-11-05 10:45:09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 目的:以培養德技并修人才為目標,以護理專業為例,研究項目化教學對高職學生職業素質的影響。方法:隨機選取2016級護理專業二年級兩個教學班的學生分別作為實驗組(60人)和對照組(63人),在專業課教學中,對照組進行傳統教學,實驗組進行項目化教學,課程教學任務完成后對兩組學生的專業理論水平、實踐操作技能和綜合素養進行考核,并對兩組學生考核成績進行對比分析,評價傳統教學和項目化教學對護理專業學生職業素質的影響。結果:實驗組學生三項考核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項目化教學能顯著提升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
[關鍵詞] 雙高計劃 高職學生 職業素質培養 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咸陽職業技術學院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高職《兒童護理學》項目化教學設計及實施效果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7JYB11)。
“雙高計劃”的提出,為高職院校提出了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其總體目標為打造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加強學生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的培養”為其根本任務之一。職業素質是指從事某一行業和職業所應該具備的專業知識、實踐能力、心理素質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是在從事某一項工作之前必須要具備的素質和能力,是德技并修人才的基本體現,也是“雙高”建設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傳統教學多通過系統的課程教學、德育宣傳,專業滲透搭建活動平臺、企業實踐、開展職業技能大賽等模式,對學生的職業素質進行培養,這些教育方式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其過程中學生多處于被動狀態,缺乏對職業素質需求的主動探索和學習。項目化教學是按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將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素質目標內容整合并進行項目化設計,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覺學習、探索、體驗,進而完成項目,在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中對其各方面的能力、素質提出要求,并進行考核的教學模式。醫學生的職業素質是指醫學生為適應醫療行業工作,所需要具備的醫學專業知識、臨床實踐技能、醫德修養和人文素質。加強和提高醫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是解決當前醫療事業發展中一系列問題的重要舉措。
本研究通過對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實施項目化教學,研究項目化教學對學生綜合職業素質的影響,探討“雙高計劃”背景下德技并修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2016級護理班二年級兩個教學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1個班為實驗組(60名學生)、1個為對照組(63名學生)。實驗前對對照組和實驗組學生的醫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綜合素質進行測試,從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兩組學生的護理職業專業知識、實踐技能、綜合素質方面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
以護理專業課程兒童護理學教學為例,對照組實施傳統教學,實驗組實施項目化教學。
(1)實驗組:選定護理專業課中的5個典型工作過程進行項目設計—制訂教學安排—準備教學資源(細化項目教學設計環節)—實施項目化教學—考核(以每個項目任務設置的考核內容和評分標準進行教學考核),每個項目由3個學生共同完成。
(2)對照組:選定同一內容,實施傳統教學—考核(以傳統教學考核方式進行教學考核)。
由同一位教師承擔這兩個班的教學任務,并嚴格按照研究設計安排,對照組學生實施傳統教學,實驗組學生實施項目化教學。
評價指標
在課程教學任務結束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進行專業課程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綜合素質的考核,將考核成績進行組間對比。
1.理論知識考試
采用選擇題,題型為A1、A2、A3,分別占總分的30%、40%、30%,對照組與實驗組理論知識考核試卷通用,機讀閱卷。評價學生專業課程理論水平。
2.技能考核
準備5項實踐操作考核項目,學生隨機抽取兩項測試,考核評價指標以實踐操作考核評分標準為準,評價學生專業實踐操作技能水平。
3.綜合素質考核
設置10個情境和任務,學生隨機抽取一個情境和任務,按照要求以角色扮演形式完成任務。在完成情境任務的過程中,對其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操作技能、臨床實踐、語言、舉止、行為等表現進行綜合評價。每個環節均有相應考核指標及評分標準。
考核評價組由5名教師組成,依據考核評價指標和評分標準同時打分,學生最終成績為5名教師所打分數的平均分。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有數據的統計方法均使用SPSS18.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及結論
結果分析:實驗組的理論成績、實踐技能成績、綜合素質考核成績均值均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其中理論成績與綜合素質成績兩組差異更為明顯,見表1。
注:與對照組相比,理論成績Pa<0.05、實踐技能成績Pb<0.05、綜合素質考核Pc<0.05。
結論:項目化教學對高職護理專業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效果明顯優于傳統教學。
討 論
1.項目化教學
項目化教學是將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教學內容轉化為若干個具有實用價值的工作項目,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學生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圍繞該項目而展開的由理論到實踐的教學活動。在這種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在完成一個具有實用價值的工作項目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并獲得知識和技能。這種教學方法是以學生為中心,以項目為載體,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將理論知識、實踐技能、素質培養結合在一起,通過項目的實施來激發學生的潛能,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完成學習任務的項目化教學模式,需要占用學生較多的課余時間和精力。教師在做教學項目設計時,可引導學生深層次地思考和總結,摸索學習方法,促進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其職業素質的可持續性提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2.項目化教學設計
(1)將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貫穿項目設計
依據專業特點及人才培養目標,將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融入項目任務中,并設計相應的評價指標。
以護理專業為例,護理是診斷與處理人類對現存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的反應,是以人為中心的活動,而人是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發展的統一整體,是動態的也是獨特的。因此,護理專業課程的項目化教學設計是以護理人員在圍繞人的健康問題去開展護理工作的過程中,對學生所需要達到的知識、技能、綜合素養進行要求和評價,其項目的完成情況體現在過程之中。護理程序是運用系統方法,實施計劃性、連續性、全面整體護理的一種理論與實踐模式,是臨床護理工作的基本模式,項目的設計以服務于臨床護理為目標,且與臨床實踐有效結合。患者自入院直至其康復出院的過程中,護理工作者需要對患者的健康狀態進行評估,作出護理診斷,制訂護理目標,實施護理措施,進行護理評價,這是一個具體且完整的工作過程,在完成這個工作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必須有具體明確的學習內容和相應的理論、技能及素質要求、考核標準。項目化教學考核標準不同于以知識和技能掌握為主的傳統考核標準,其主要是以專業、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為標準,重視過程考核、重視團隊合作、重視綜合素質,并以此來確定各個項目完成情況的考核細則。
(2)項目的設計需能觸發學生對職業素質的認知和思考
學生在項目完成過程中產生的對職業的認知和思考,對其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以護理專業為例,護理的服務對象是患者或護理需求者,以服務對象的健康狀態及護理需求為依據,以模擬情境或案例設置項目任務,以角色扮演法作為護理專業課教學項目實施的方式。護理工作扮演者、患者及家屬角色扮演者,在扮演的過程中進行角色體驗,也是學生理論、技能、素質提升的過程。筆者在項目化教學設計及實施效果研究中發現,80%的學生認為,在理論學習中覺得很簡單的知識,在角色扮演過程中發現做起來和想象的完全不同,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理論知識不足、技能運用困難、溝通交流困難、表現能力不強等。這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過程,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深入理解、對技能應用的臨床體驗及患者和護理者的心理體驗都有很大的提升,同時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思維,產生更多的提示和啟發,促進學生逐步以整體護理的職業素質要求作為標準,并以此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促進護理專業學生職業素質的提升。
(3)項目的設計需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在教學項目中,不同教學項目在其知識、技能和素質的要求上既有通用性,也有特殊性,教師在項目設計和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時間管理、信息加工及學習要點提出要求,并進行引導,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有利于項目化教學的開展,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對學生個人自主學習能力的增強,及其職業能力的持續性提升有重要促進作用。
3.項目化教學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
以典型工作過程為模式進行的項目化教學設計,將學生所需要達到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操作能力、綜合素質等要求融入項目和任務的過程中,并以精心設計的考核方式,對學生的各項能力和素質進行考核和評價,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探索,在項目任務的完成過程中提升職業綜合素養。
以護理專業為例,在護理專業課程的項目設計中,綜合應用案例和情境設置任務,主要通過角色扮演展示項目。成功的項目,能夠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更深入地理解、感受和體驗從事醫療護理工作的各種能力和素質需求。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對護理職業素質要求的評價標準,而在角色扮演中,學生對不同角色的綜合評價和心理體驗,也會引發其對護理道德情感的思考,促進其以積極的心態對自己的學習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職業素質的提升。
結 語
“雙高計劃”的改革發展任務旨在實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培養的高度融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全過程。職業技能的培養重在通過實踐,去學習、發現和創新并得以提高,職業精神的培養需要學生在特殊工作情境中產生發自內心深處的觸動和共鳴,達成對工作職責或職業情操的高度認識,從而產生較為穩固的意識形態,培養出學生高尚的職業精神。項目化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模擬的環境中通過項目的實施開展學習,在項目任務完成過程中,不但對專業理論知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技能水平,以及解決問題和團結合作的能力,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符合當代社會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劉佳,劉航瑀.淺析護理專業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有效途徑[J].中外企業家,2019(7):199.
[2]李琦,呂一軍.從課程思政視角談醫學生職業素質教育[J].溫州醫科大學學報,2018,48(11):857-859.
[3]張兵營.基于素質本文的職校生職業素質培養策略研究[J].職教論壇,2018(12):169-172.
[4]李艷玲,馬錦萍,宋文娟,等.護理技能大賽對優化高職護理職業素質的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28):62.
[5]郭林,余啟萍.高職護理專業項目化教學實施體會[J].科教導刊,2015,6(中):89-90.
[6]臧慧.大數據背景下醫學院校倫理素養培養模式探究——以廣西醫科大學為例[J].廣西醫學,2018,40(1):118-121.
[7]李恩昌,張乃正,陳明華.醫學倫理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380-381.
[8]李君,賀福香,劉斌,等.項目化教學對護理專業學生學習策略影響的研究[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1):22-25.
作者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