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環境下游戲教學法在聲樂課程中的應用
作者:楊文華
發布時間:2021-11-04 16:29:41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聲樂知識具有內容復雜、抽象性強的特征,運用游戲的教學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教學過程的趣味性,深入淺出地提高課程教學效率和質量。基于此,文章立足于當前信息化教學環境,在簡要闡述游戲教學法基本概念的基礎上,系統總結出了其在聲樂課程中的應用特征和價值,據此提出聲樂課程游戲教學法的具體方式,以期指導聲樂課程教學的創新與改革,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信息化環境 聲樂課程 游戲教學法
課題:《信息化環境下游戲教學法在聲樂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19WJYY08)。
辭海將游戲界定為:以直接獲得快感為主要目的,且必須有主體參與互動的活動。“快感”屬性決定了游戲廣受人們的歡迎和青睞,將其引入聲樂課程,可成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程學習效率的一個重要手段。在聲樂課程中采取游戲教學法,是指聲樂教師將教學內容融入能夠為學生帶來視覺、聽覺、觸覺、心理快感的活動之中,使學生在積極、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知識,以達到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的效果。近年來,高等院校對聲樂課程教學內容專業性與實效性的要求越來越高,游戲教學法被廣泛應用于教學工作中。對此,我們有必要對該教學方式的特征、價值進行一個系統的梳理。
信息化環境下聲樂課程游戲教學法的基本特征
1.目標導向性特征
信息化環境下的聲樂課程游戲教學法始終圍繞著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無論是開展角色扮演的游戲活動,還是表演競賽類的游戲活動,均是為了強化學生對于聲樂知識的認知、掌握和應用。高校聲樂教師必須準確把握游戲教學法中“教學性”和“趣味性”的本與末關系,將游戲性、趣味性作為教學手段,而將傳輸知識、培養能力作為終極目標,由此才能真正發揮聲樂課程游戲教學應有的價值。當前,部分聲樂教師在教學中存在著本末倒置的問題,過于注重聲樂教學過程的游戲性與趣味性,弱化了乃至忽視了聲樂知識的教學任務,導致學生看似快樂、愉悅地參與課程學習,實則對于聲樂知識的認知、掌握和應用能力不足。這也是當前信息化環境下,在聲樂課程中開展游戲教學法需要重點注意的一個問題。
2.過程趣味性特征
聲樂課程的教學內容復雜且十分抽象。常規的說教式教學、重復演練式教學,很容易使學生產生枯燥、乏味、晦澀的學習體驗,久而久之便失去了聲樂學習的興趣,甚至會產生強烈的排斥、抵觸情緒。信息化環境下,聲樂課程游戲教學法的最大特征是綜合運用了線上、線下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增加了教學過程的趣味性,以寓教于樂的形式提高聲樂教學質量和效率。以“角色扮演”游戲教學法為例,聲樂教師可以在學生所熟知的小說、話劇、戲曲、舞劇作品中選擇一個片段,根據劇情內容、角色性格,為每一個角色安排一段聲樂表演,隨后要求學生在角色扮演過程中以聲樂表演的方式完成劇情。學生在表演中可以感受到角色扮演的趣味性,能積極主動地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聲樂訓練,在快樂、愉悅的學習情境中提高個人的聲樂知識認知、掌握和應用能力。
3.學生參與性特征
聲樂知識具有明顯的實操性特征,學生必須多參與訓練才能深化對聲樂知識的認識,掌握具體的聲樂表演技巧。從教學方法的角度來說,聲樂教師要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參與到課堂教學工作中來,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實踐中,聲樂課程的游戲教學法具有明顯的學生參與性特征。聲樂教師無論策劃或實施什么樣的游戲教學方案,都必須引導學生參與到游戲中來,通過學生的組合表演、單個演示等方式來完成游戲活動。以聲樂競賽教學法為例,聲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確定競賽主題和方案,要求學生自主選擇聲樂作品,獨立或合作進行聲樂訓練,積極參與競賽活動。學生在訓練及競賽過程中都能獲得教師的點評和糾正,有的還可以取得一定的比賽獎項,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還能鍛煉學生的表演能力。在競賽過程中,學生是競賽游戲的參與主體,而教師則發揮組織比賽、指導學生、終極評審的作用。
信息化環境下聲樂課程游戲教學法的價值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成功的第一任教師。學生只有對聲樂課程的聲樂知識、聲樂技能擁有濃厚的興趣,保持積極主動、渴望參與的心態,才能最大化地提高學習聲樂知識的質量和效率。游戲教學法打破了聲樂課程教學中常規說教式、重復訓練的模式,以聲樂知識為核心策劃不同的游戲活動,將聲樂訓練、聲樂表演、聲樂演示作為游戲的主體內容,搭建游戲教學法的基本規則和架構。學生可以從游戲活動中產生強烈的趣味性、參與感、責任感,甚至是成就感,從而愿意按照聲樂教師的要求積極參與游戲活動,努力提高個人聲樂訓練、表演的質量,最終在游戲中擁有出色的表現。聲樂課程游戲教學法最突出的優勢便是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聲樂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聲樂課堂活動的積極性。
2.寓教于樂地提高教學質量
聲樂課程要求學生進行發聲訓練,掌握發聲方法和聲樂理論,具備一定的作品處理與演唱能力。聲樂課程教學內容具有抽象性、實操性的特點,學生只有深刻體悟聲樂知識背后的審美、思想與精神內涵,全身心地投入實操訓練,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聲樂知識的學習質量和效率。在聲樂課程中,以游戲的方式進行教學可以寓教于樂地提高教學質量。首先,游戲教學方式可以將抽象化的聲樂知識進行具象化的處理,促使學生在具體的游戲情景、角色扮演、競賽表演過程中,主動感受聲樂知識背后的內涵,體會聲樂知識的應用方式。其次,游戲教學方式能夠化解學生對于聲樂知識難度大、枯燥乏味的負面情緒,使其在參與游戲、相互競爭之類的活動中,對聲樂學習產生興趣,從而愿意積極主動地參與聲樂學習。學生有了積極學習的心態必然就可以提高聲樂學習的質量。
3.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不能僅關注學生專業知識和實操技能的掌握情況,還要重視學生情感、心理、性格的培養,提高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養的發展,促使學生成為一個健康的、擁有良好專業素養的優秀人才。這也是當前我國教育部門大力倡導“思政進課堂”“美育進課堂”的重要原因所在。高校聲樂課程以游戲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課程學習,成為游戲的主體,在相互配合、獨立訓練、激烈競爭的過程中完成游戲項目。在趣味化的游戲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聲樂知識和技能,又培養了積極開朗、通力合作、互動交流、努力進取、大力拼搏的性格,以利于學生更好地安排個人的生活和學習。這是學生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素質,也是游戲教學法帶來的一項重要教學價值。
信息化環境下聲樂課程游戲教學法的具體方式
1.將聲樂知識分解為游戲模塊
游戲教學法需要教師對課程內容及進度進行系統謀劃,且要花費大量時間來實施,因此,聲樂教師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并非所有的聲樂知識都可采取游戲教學活動,應選擇一些比較重要又實操性強的知識來開展游戲教學。聲樂教師可以將聲樂知識分解為一系列的游戲模塊,搭建模塊時應注意:一方面每一個模塊都能夠整合特定階段所講授的聲樂理論知識和表演技巧,使學生形成對關聯知識的整合認知和應用;另一方面每一個模塊都應具有一定的實操性、表演性特征,契合游戲教學法引導學生參與表演的特點。這些模塊構成了聲樂教師設計游戲教學方案的主題,保證游戲教學方案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能提高游戲教學方案的針對性與實效性,也從宏觀層面保證了聲樂課程教學內容的系統性與全面性,避免出現知識結構失衡乃至重要知識點被遺漏的問題。
2.針對模塊設計游戲教學方案
雖然游戲教學法主要表現為具體的游戲活動,但必須進行系統謀劃,詳細設計每一個環節、每一項內容的執行方式,這樣才能提高游戲教學過程的規范性,順利實現預期的游戲教學目標。聲樂教師要立足于前期設計的游戲模塊主題,根據特定的聲樂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特征,設計詳細的游戲教學方案。以“競賽游戲”為例,聲樂教師需規定參賽形式、參賽聲樂作品類型、初賽與復賽時間、評估標準、評估人員等,而且還要詳細說明學生的參賽表現和獲獎結果與個人平時成績、課程成績的關系,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重視。學生應清楚地明白每一個階段應完成的任務,需要遵循的標準等,以保證競賽游戲教學方案的可行性,并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游戲的積極性,使其在愉悅的氛圍中夯實個人聲樂專業知識,提高聲樂表演能力,避免出現“教學性”與“趣味性”本末倒置問題。
3.調度多種手段開展游戲教學
模塊化游戲教學方案為聲樂教學提供了詳細的計劃。聲樂教師既要遵循教學方案,嚴格設計各階段、各項目的游戲教學內容和方式,保證游戲教學過程的規范性,還必須綜合調度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彌補、完善、支持游戲教學活動。對此,聲樂教師可以引入演練與模擬的教學方式,率先向學生演示特定聲樂技巧的表演方式,要求學生進行模仿訓練,隨后再實施具體的游戲教學方案。聲樂教師可以引入圖片、視頻之類的教學素材,或設計詳細的游戲教學流程圖,甚至還可以引入與游戲教學相關的聲樂片段、劇目情節等,以輔助學生對于聲樂教學內容與游戲訓練方案的認識,使學生能順利、積極地參與游戲活動。在此基礎上,聲樂教師還可以引入分組訓練法、一對一教學法等教學方式,并將常規碎片化的教學手段整合進游戲教學之中,以提高游戲教學的質量。
總體來說,游戲教學法是高等院校專業課程普遍使用的一種教學方式。信息化環境下的聲樂課程游戲教學法表現出目標導向性、過程趣味性、學生參與性的特征,可以激發學生對聲樂課程的學習興趣,在寓教于樂中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心理、情感、性格等多方面的綜合素養。在教學過程中,高校聲樂教師需先將聲樂知識分解為游戲模塊,再針對模塊設計游戲教學方案,調度多種手段開展游戲教學,由此才能順利地開展游戲教學活動,實現游戲教學的多樣化價值。
參考文獻:
[1](美)克里夫頓·韋爾.聲樂基礎教學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4,8.
[2]張瓊.互動式教學法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8):96-98.
[3]張霞.“教無定法”: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法探析[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9(12):140-145.
作者單位:渭南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