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陜北秧歌是廣泛分布于黃土高原地區,集舞蹈、音樂、歌唱及戲曲等藝術為一體,在不同節日、祭日及慶典活動中表演的民間藝術形式。在高等院校尤其是陜西地區的高校中積極開展陜北秧歌傳承教學,不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實現高校文化傳承作用,促進高校教學體系完善的重要推動力量。本文在簡要概述陜北秧歌的基礎上,分析高等院校開展陜北秧歌傳承教學的基本影響因素,結合實際地提出了提升教學水平的實踐路徑,以期為陜北秧歌傳承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 高等教育 陜北秧歌 教學實踐

課題:榆林市2019年科技研發及產學研合作計劃研究《陜北原生態秧歌在榆林民俗旅游中應用研究》(課題編號:2019-93-5);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陜北民間文化資源傳承保護與開發利用研究》(課題編號:2021ND0438)。

陜北秧歌在表演過程中具有動律鮮明、節奏歡快等多種特征,雖然在2006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相關方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開展得仍有不足。目前,陜西地區部分高校開設了專門的陜北秧歌課程,部分藝術院校也逐步開展了這方面的教學活動。但受制于各方面因素影響,多數高等院校的陜北秧歌傳承教學工作還面臨多方面問題,教學水平難以滿足傳承發展的基本要求,對此,分析這些問題并完善教學實踐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陜北秧歌概述

1.陜北秧歌的產生背景

陜北秧歌是秧歌藝術的一種,與其相對應的,還有東北秧歌、華北秧歌、山東秧歌及湖北秧歌等。作為傳承多年的民間藝術,陜北秧歌的產生與陜北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具有明顯關系。在陜北地區煤炭工業高速發展之前,陜北高原地區的經濟增長較為緩慢,主要以農業經濟為基本支撐,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農民會更多地用祈禱方式祈求風調雨順,以保證農業收成穩定。同時,這種環境因素又使陜北人養成了吃苦耐勞、苦中作樂、豪爽灑脫的性格特征。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農民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秧歌藝術中,成為追求美好生活的寄托形式。另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陜北地區還受到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的雙重作用,其地域文化的藝術創作過程中還表現出特有的競爭意識。

2.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及風格

就地理層面而言,廣義上的陜北地區包括今天的延安、榆林及甘肅的部分地區,廣闊的地域范圍使得陜北秧歌在區域內部也產生了不同的分類。目前陜北地區流傳的秧歌主要分為大場子、小場子,具體包括過街秧歌、沿門子秧歌、九曲秧歌、延安老秧歌、新秧歌等復雜的體系,每個秧歌都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及獨特的表演風格。以大場子為例,表演場地以廣場為主,參加人數不受限制,在“傘頭”的統領下,以歡快的形式展現出來。小場子作為大場子的延續,參加人數較少,多以偶數配對形式出現,又分為文場子、武場子及丑場子等風格流派。但在新時期發展背景下,這些表演形式基本都脫離了原有的內涵訴求,成為新時代大眾藝術形式之一,成為人民群體鍛煉身體、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

3.陜北秧歌的傳承現狀

民間傳承是陜北秧歌創新發展的基本形式,在傳統的傳承方式中,主要以師徒制形式為主。這種傳承是以一對一的宣傳方式為主,通過口傳身教達到更好的傳承效果。例如綏德秧歌的代表人物李增恒老師,他全身心投入秧歌藝術的傳承工作,培養了數代秧歌傳承人。但是這種傳承方式較為單一,傳承過程也比較枯燥,在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的背景下,已經無法滿足陜北秧歌藝術發展的現實要求。進入21世紀之后,尤其是近十年間,陜北地區不斷加大在陜北秧歌傳承方面的投入力度,從中小學地方特色課程建設開始,構建覆蓋高等教育在內的綜合性傳承體系。通過對陜西地區高校的陜北秧歌教學情況調查發現,延安大學、榆林學院、陜西師范大學、西安音樂學院及相關的高職院校,都以專業課、選修課、體育課程及培訓班的形式,加大了陜北秧歌課程教學的投入力度,為陜北秧歌的傳承做出了積極貢獻。

影響高等院校開展陜北秧歌傳承教學的因素

1.學生接受程度不足

秧歌是我國民間藝術的重要類型之一,在表演時,需要表演者具備音樂、舞蹈、體育、戲曲等方面的綜合素質。但是受制于我國基礎教育因素影響,普通高校學生在這方面的綜合素養存在欠缺。新時代發展背景下,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受新媒體的影響較大,他們更愿意接受一些具有視覺刺激感的藝術形式,而對于傳統藝術的接受度明顯不足,更何況陜北秧歌本身有較強的地域性,難以吸引學生深入學習。另外,學校組織相關課程時,綜合統籌不足,在教師隊伍建設、教材建設和課程體系構建等方面都有不完善之處,實踐教學的比重較少,使得學生的整體學習成效欠佳,不愿意主動進行陜北秧歌的學習與傳承。

2.教師隊伍建設滯后

人才是教學活動開展的基礎,教師隊伍滯后是限制高等院校陜北秧歌高水平開展的重要因素。雖然陜北秧歌目前在民間有較好的傳承基礎,但高水平傳承人多處于社會基層,在一些小型藝術團中工作,受文化層次、教育背景等因素限制,他們無法直接進入高校開展專職教學活動。而各個學校在開設相關課程時,多是由體育專業或舞蹈專業的教師轉崗而來,這些教師雖然受過專門的學習和培訓,但他們對陜北秧歌的理解不夠深入,在技術風格、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較為明顯的欠缺,使得整體教學活動的開展受到限制。

3.教材建設較為滯后

教材是教學活動開展的基本支撐,是組織教學內容的依據,由于陜北秧歌的發展中多以師徒制為主要傳承模式,致使教材編寫較為滯后。目前,陜北地區在中小學秧歌特色課程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在教材編寫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但對于高等院校而言,所編寫的教材內容還不夠完善。陜北秧歌本身是概括性的概念,不能將所有關于這一藝術形式的內容都寫入教材中。因此,在對教材內容進行精煉、做好共性總結的基礎上,還需進一步研究如何實現教材的文化功能。

4.課程體系構建不完善

在教學活動開展中,課程體系的完善與否,對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成效具有直接影響。目前,開設陜北秧歌教學的高校,多以選修課的方式進行設置,教學目的是為了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的基本要求,其教學活動的開展對學生綜合素養培養的促進作用較為有限。受陜北秧歌地域性特征的影響,延安和榆林兩地高校的教學活動還具有良好的氛圍,而位于西安的部分高校開設此類課程的氛圍明顯缺失,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產生了一定影響。

5.實踐教學占比有待提升

陜北秧歌作為一種表演藝術形式,在傳承教學中,必然要以多樣化的實踐教學為基礎。但在相關高校的此類課程教學活動開展中,多以語言教學和示范教學為主,組織方式也是以一對多的課堂教學為主,學生的實踐鍛煉則以課外時間自主訓練為主。這樣的教學方式雖有助于學生學習陜北秧歌的理論知識,但在學生基礎動作掌握、學習效率提升及活動參與方面存在明顯不足,無法滿足陜北秧歌高水平傳承教學的要求。

高等院校提升陜北秧歌傳承教學水平的實踐路徑

1.提升陜北秧歌傳承教學的重視程度

陜北秧歌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迄今仍活躍于陜北高原的大部分地區,在社會、經濟、文化、教育、健身、娛樂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加強對陜北秧歌的傳承保護,高等院校具有不可推脫的責任。陜北地區和西安市的相關高校,要全面提升對陜北秧歌傳承教學的重視程度,將陜北秧歌納入體育院系、舞蹈院系的必修教學,開設選修課程;納入校園文化建設體系,與社區強化文化合作等,以多種方式營造更加良好的教學氛圍。同時,還可以通過與中小學體育教學對接、民間藝術團隊伍及部分企事業單位深化合作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就業途徑支撐,從而更好地解決學生的后顧之憂,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全方位完善師資支撐體系

全方位完善師資支撐體系,是提升陜北秧歌傳承教學水平的根本,這方面具體工作的落實,可以從三個基本層面入手:第一,突破現有教師隊伍管理機制,以外聘教師的形式吸引優秀的民間傳承人到學校進行教學,或者是與傳承人深化合作,通過創建技能工作室的形式加強人才培養。第二,定期選派專業教師外出學習交流,準確把握民間傳承發展動態,提升教學活動的動態性水平。同時,還要引導師生積極參與不同形式的采風活動,使其通過與傳承人的面對面交流,更加深入地把握陜北秧歌的傳承精髓。第三,利用便利的現代化信息技術,構建完善的項目資源庫,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提供保障。

3.完善教材及教學資源支撐

完善教材編寫和教學資源支撐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要提升陜北秧歌傳承教學實踐水平,必須由省級相關部門統一組織,做好教材編寫和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工作。在教材編寫方面,應當堅持以生態性和歷史淵源為基本出發點,在精煉陜北秧歌文化精髓的基礎上,構建完善的民俗語境,用合理的編排方式將陜北秧歌的主干部分體現出來。同時,高校要能夠和不同組織、民間藝術團深入合作,以立項方式逐步構建教學數據庫,將表演細節以不同的方式記載下來,以便更好地開展教學。

4.構建完善的課程教學體系

目前,有的高校開展陜北秧歌傳承教學時,教學體系組織得較為散亂,對教學實踐所起的支撐作用比較有限。因此,要想推動教學活動深入發展,就必須構建更加完善的課程體系,首先要明確陜北秧歌課程教學的基本目標,即樹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目標,明確各項具體工作開展的方向。其次要完善課程教學體系,針對陜北秧歌藝術類型復雜、動作技法復雜、內涵豐富等特征,當對教學內容進行細化,構建更加完善的教學組織。最后要完善教學考評體系,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考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建過程性評價體系,以實現對教學活動的科學引導,更好地提升教學水平。

5.開展多元化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陜北秧歌傳承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目前的教學活動組織中,對實踐教學的組織還存在欠缺。在教學體系組織中,應當強化與相關企業的深度合作,通過人才資源共享、文藝演出和頂崗實習等方式,不斷提升學生的培養質量,切實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進而提高學生參與專業課程學習的興趣。

結 語

高等院校是陜北秧歌傳承教學的重要場所,對于相關院校而言,必須要在深度明確傳承意義的基礎上,加大師資方面的支撐力度,完善教材與教學資源支撐,構建更加完善的課程教學體系,提升實踐教學的占比水平,為陜北秧歌傳承教學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唐麗娟.高職院校開展陜北秧歌傳承教學的實踐——以延安職業技術學院藝術教育為例[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4(5):95-97.

[2]夏爽.試析陜北秧歌的風格特征及文化價值[J].藝術家,2019(9):99.

[3]閆琳.陜北秧歌舞蹈素材研究[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9.

[4]時楊.陜北秧歌納入高校專業舞蹈教學體系的理論與實踐探究[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6.

[5]沈絢楠.綏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5.

作者單位:榆林學院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