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綏德郝家橋的路上,我的心旌總是在漾動著。

窗外,灰蒙蒙的,一場秋雨將樹木淋得濕漉漉的。窯洞,像是綴在黃土高坡的紐扣,一顆顆面溝而立。車內所有的人都靜悄悄的,他們皆把目光棲落在窗外。那一抹抹橙黃的泥土,已被蔥蘢的草木覆蓋。

拐進一個山溝,岔路口矗立著一塊古拙的牌匾,上書寫著“陜甘寧邊區農村楷模郝家橋”,我知道,郝家橋就要到了。車內頓時聒噪起來。車行四五里,郝家橋村終于揭開了它的面紗,顯露在我們眼前。迫不及待地下車,眼前是一排排修葺得纖塵不染的窯洞群落。

農人們席地而坐,隨心所欲地聊著天,縱橫的皺紋掩飾不住他們滿臉的微笑。他們身邊的攤位上,擺放著農產品,多為紅彤彤的棗子和黑黢黢的干紅腌菜,也有許多小吃飲料之類。攤位很簡樸,貨物卻琳瑯滿目,不時有游人駐足,歡悅地挑選物品。平整的停車場內,小車一溜兒排開,整整齊齊。誰能想到,一個黃土高原腹地的小山村,竟能迎來如此的發展機遇。

下了車,雖然天氣陰郁,卻游人如織,熱鬧非凡。兩塊石碑靜靜地矗立在院子里,分別為“習仲勛同志紀念碑”“劉玉厚同志紀念碑”。紀念碑威嚴肅穆,給人一種難以言明的莊嚴。紀念碑前,一束束鮮花嬌嫩欲滴,艷麗無比。往事一幕幕閃現眼前。

1943年1月中旬,為了加強北線工作,中共中央西北局決定調關中地委書記習仲勛任綏德地委書記。1943年清明節剛過,習仲勛在普遍調查的基礎上,帶領調查組進駐郝家橋村,深入調查一月有余,了解到該村村民在劉玉厚的帶領下,把有限的土地,通過精耕細作、改善土地條件、選擇優良品種提高單產等辦法,使農業生產水平得到大幅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也明顯高于其他地區。

通過對郝家橋村的深入調研,習仲勛認為只有采取郝家橋村的辦法才能將農業生產搞上去。于是,他召集地委會議,研究決定在全區范圍內推廣劉玉厚和郝家橋村的生產經驗。1943年11月和1944年12月,劉玉厚先后兩次出席在延安召開的勞動英雄大會,被授予邊區勞動英雄,并受到毛主席的接見。

如今,這些往事雖已泛黃,卻依舊被郝家橋的村民口口相傳。

行走在窯洞院落,粗壯的棗樹上一顆顆棗子密密匝匝。秋風拂過,不時有棗子掉落下來,很快便被游客撿拾起來送入嘴中。齊齊整整的院墻,是由一塊塊薄薄的石片壘砌起來的,院墻不高,能很清楚地看到院落內的場景。小小的院落內,窯洞中至今還居住著村民,他們并沒有因為旅游開發而搬遷,煙囪中還有灰色的炊煙裊裊升起。一串串紅辣椒,一個個黃玉米棒,無時不在向人們傳遞著濃烈的生活氣息。

水泥小徑婉轉迂回,很快,我們便來到了習仲勛舊居,院落幽靜雅致,清理得一塵不染,窯洞內依舊是當年的模樣。火炕上的一塊石頭吸引了人們的目光。石頭呈鐵鎖一樣的形狀,據說是習仲勛當年的鍛煉器材。在陜北,它還有他用,即拴娃娃。農田里農活多,家里孩子沒人照看,村人便用繩索將娃娃綁在石鎖上,防止從炕上跌落摔傷。

脫貧攻堅戰以來,郝家橋村緊跟時代步伐,建成山地蘋果生態果園2000畝,日光溫室大棚20座、拱棚40座,年存欄3000只湖羊養殖場、年存欄2300頭生豬養殖場,總規模500千瓦的光伏產業,發展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形成集現代農業、光伏發電、鄉村旅游于一體的產業體系,多渠道幫助貧困群眾實現增收。截至2020年底,全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543元。2021年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10個集體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綏德縣張家砭鎮郝家橋村光榮上榜。

如今的郝家橋,處處都彌漫著恬靜的鄉土風情,它如同一枚鑲嵌在黃土高原上熠熠生輝的寶石,正向世人展現著它的無窮魅力,它的深厚底蘊,它的美好明天!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