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咸陽:用“組合拳”促“雙減”政策落地
作者:龔一卓
發布時間:2021-11-03 16:01:45 來源:教師報
“同學,你們下午幾點放學?”
“我們都參加了兩個小時的課后服務,現在大概六點半左右放學?!?/p>
10月13日,陜西省“雙減”工作第三聯合督查組在咸陽市三原縣城關鎮東關小學開展工作,督查組成員一邊翻閱作業一邊詢問學生:“這兩頁多的數學作業,你大概需要花多長時間能做完?”
“大概半小時就能寫完,我們在學校寫完作業,回家有時間就學學樂器或者繪畫?!眱擅麑W生爭先恐后地答道。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陜西省咸陽市將此項工作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召開多次會議研究部署,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工作機制,凝聚部門合力,加強監督檢查,推動學生作業減量增效、課后服務擴面提效、培訓機構規范運行。
用“三個課堂”提質增效
“雙減”的初衷是加強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咸陽市立足“三個課堂”建設,將課堂教學作為育人主陣地,科學合理設置課程,學校教育質量得到保證,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課外“加餐”問題。同時,咸陽市各區縣學校在課堂教學和作業管理中都運用了智能平臺和線上學習系統,打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線上批改作業、網絡云授課成為日常,家長可以實時查看學生作業完成情況。此外,咸陽市大部分學校還制訂了作業公示制度,嚴控作業量。10月12日下午,記者在咸陽鐵小看到,教學樓側面的電子顯示屏上公示著各年級作業布置情況,除必做作業外,還根據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和學習進度制訂選做作業,大大增強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
豐富和深化“第二課堂”,是咸陽市2014年起就開展的探索,“雙減”政策進一步推動此項活動深入發展。記者在咸陽長慶子弟學校了解到,該校連環畫社團形成了以中國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情懷為主的雙重文化培育,“雷鋒精神系列”“延安精神系列”“石油精神系列”無不彰顯著長慶學子對偉大精神的繼承和發揚。稚嫩的筆觸描繪著祖國的大好河山、傳統文化和偉大精神,娛樂的同時讓學生輕松掌握知識,提高道德品質,可謂一舉多得。
除在課后服務方面提質增優外,咸陽市教育局還鼓勵各市(區)縣、學校積極創造條件,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暑期托管服務。今年暑假,涇陽縣率先展開探索,多所學校試點暑期托管服務,獲得家長和學生的一致好評。
學校占地面積小,活動場地不夠幾乎是市區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咸陽市各中小學“就地取材”,打造研學實踐新模式。三原縣東郊中學在校園里開辟了一塊種植基地,按照不同班次種植各類蔬果農作物,種植基地旁還建有農耕文化體驗館,陳列著老式織布機,犁具和農作物樣本,展柜里展覽著老式票據和各種手工織品。長慶子弟學校更是將油田企業變成學生的教育實踐基地,學校里超過60%的學生都是石油工人的子女,參觀油田展覽館、車間和實驗室使他們體會到了石油工人的艱辛,感受到了“不畏艱難、苦干實干、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石油精神。學校還將石油精神及愛國主義教育相關內容開發成為校本課程,編寫教材,將無懼無畏、實干興國的思想深刻融入日常教學,打造專屬于長慶的第三課堂新模式。
多措并舉治理校外培訓機構辦學
“我們已經把家長預付的錢全部退回了?!?0月12日,陜西省“雙減”工作第三聯合督查組來到咸陽與倫教育培訓機構檢查時,機構負責人說,“目前所有教室及公共區域都安裝有監控系統,家長可以隨時看到學生的學習情況,我們在公共區域設置了公示欄,將所有在職教師的個人信息、教師資格證、機構營業執照等信息進行公示。”
據了解,咸陽市全面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向非營利性機構轉型,教育部門重拳出擊,嚴把培訓機構轉型大關。咸陽市現有校外培訓機構742所,學科類379所,已有176所登記為非盈利性機構,非學科類363所,壓減學科類機構83所。
在具體管理中,咸陽市利用“黑白名單”加強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全市各縣各科室包片包縣明察暗訪,成立專班拉網排查,2021年依法取締無證照培訓機構295家,逐步優化教育環境,保證校外培訓機構的合法合規。
為防止校外培訓機構出現“卷錢跑路”等問題,教育部門對已預收費的學科類培訓機構進行嚴密監控,為落實機構收退費及資金流向問題,渭城區率先與招商銀行合作,建立校外培訓機構資金監管平臺,平臺涵蓋了信息備案、機構列表、課程列表、風險
預警等多項內容,一個平臺可瀏覽多個培訓機構動態,真正做到標準化管理,讓培訓機構的資金“筆筆知來處,分分曉去向”。
當督查人員問及培訓機構教師人員變動情況時,該負責人說:“原來機構有二十多名專職教師,后來流失了一部分,留下來的教師工資也大幅縮水。”針對培訓機構教師面臨的裁員風險,咸陽市協調中國人壽及相關用人單位主動接納培訓機構教師再就業創業,解決原培訓機構人員的就業問題。
“目前周內幾乎沒有補課的學生,周末大概有一百二三十人?!迸c倫教育機構負責人說,“轉型非盈利機構的營業執照辦好后,我們會轉變成小班教學,縮小規模,雖然現在補課人數銳減,但我們還是會做下去,回歸教育的根本和初心,讓學生和家長都放心?!?/p>
疏堵結合促“雙減”持續落實
記者在三原縣獨李鎮獨李小學了解到,家長和學生對“雙減”政策接受程度較高,學校針對不同學段學生設置了足球、合唱、經典傳唱、課間操等課后活動,制訂科學設計作業、基礎作業、拓展作業等三個不同維度的作業,并且倡導書面作業教師先行,教師先完成,預估學生作業完成時間,精準把控作業量,增加動手作業和探索類作業,學生在校完成后甚至可以不用背書包回家,大大減輕了家長負擔。在取得成效的同時,學校也面臨一些困難,“雙減”工作是對教師教學能力和育人能力的雙重考驗,學校師資力量薄弱,專業教師更是少之又少,在培養經費不足的情況下,教師不得不以課代訓、以賽代訓,研討、備課、審核、作業公示等流程也消磨掉大量精力和時間,教師工作量倍增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面對這些普遍存在的問題,咸陽市對全市中小學教師進行了重新核編,根據各市(區)縣核編情況合理調劑,有效緩解了部分縣(區)編制緊缺問題。在教師招聘中向體音美等學科傾斜,今年咸陽市招聘教師386人,有效彌補了教師數量不足的短板。
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咸陽市查處校外有償補課等師德失范行為8起,對違規違紀行為“零容忍”;制定實施辦法規范收費標準,確保課后服務經費主要用于教師補貼。在這樣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咸陽市現有741所義務段學校開展課后服務工作,覆蓋率達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