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融入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
作者:康 芹 方俊飛
發布時間:2021-11-02 15:55:23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 課程思政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選擇和重要途徑。課程思政工作從源頭做起才能形成完整的體系,達到良好的效果。文章對課程思政建設內容深入剖析,對如何培養德才兼備的能源動力專業大學生進行了探索和實踐。首先,從加強課程思政意識、提升課程思政能力兩個方面,對專業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從陜西理工大學能源動力專業確立思政教育體系培養方案、挖掘思政元素、明確思政教育教學目標三個方面,踐行課程思政融入能源動力專業教學全過程;最后,以工程熱力學課程的具體教學設計為切入點,使課程思政融入每一門專業課程,以期助力一流專業建設,踐行立德樹人。
[關鍵詞] 課程思政 立德樹人 思政元素 德才兼備
基金項目:陜西理工大學校級教改項目“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項目編號:XJG1713);陜西理工大學科研計劃項目(項目編號:SLG1818)。
引 言
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的通知,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作出整體設計和全面部署。《綱要》為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指明了方向,將課程思政建設成效納入“雙一流”考核。《綱要》分別明確了公共基礎、專業教育、實踐類3類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同時,明確了文史哲類、經管法類、教育學類、理工類等7類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主要內容和重點。作為傳統的理工專業,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要注重強化學生科學思維訓練和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提升能源動力類專業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
高校教師尤其是專業課教師,首先,要提升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高校教師的80%是專業教師,課程的80%是專業課程,學生學習時間的80%是專業學習。經調查,80%的大學生認為,對自己成長影響最深的是專業課和專業課教師。4個80%足以體現出專業課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專業課教學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戰場,專業課堂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渠道。能源動力專業教師要提升課程思政意識,勇于承擔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大國工匠精神的責任,對學生進行工程倫理教育,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其次,要提升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能力。提高教師自身思政素質,以身作則,做一個具有家國情懷、德才兼備并且能夠主動作為的人,同時具備高質量開展課程思政建設、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能力。
能源動力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及思政元素的挖掘
為將思政教育融入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需從培養方案的修訂及課程大綱的編寫入手,這是學生培養的源頭。全面修訂培養方案,要從深化能源高效利用及綠色能源開發課程思政特色入手,不僅重視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更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注重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在各類實踐教學中身體力行,樹立道德榜樣。主要從以下四類課程融入思政元素。
一是通識教育課程,包括思想政治類、軍事體育類、心理健康及職業規劃、創新創業類。二是專業基礎課程,在工程熱力學、傳熱學、工程流體力學等專業基礎課程中融入科學思維和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三是專業課程,隨著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行業發展的了解,如對能源動力裝置、換熱器原理與計算、太陽能熱利用與熱發電原理及系統、氫能與新能源動力系統等專業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從相關領域取得的成果了解祖國的強大,增強自豪感,同時,也從學習中看到我國某些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激發其科技報國的堅定決心。四是綜合實踐課程,在能源動力綜合實驗、專業綜合課程設計、專業綜合實習、生產實習等集中環節進行綜合實踐,不僅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而且能對學生進行工程倫理教育,了解工程實踐中涉及的道德價值、問題和決策。
能源動力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全面修訂,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聯系性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有助于各類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協同作用。
課程思政融入工程熱力學課程的教學設計
有效的教學設計包含五個基本要素: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本文以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基礎課程工程熱力學為例,介紹在能動專業基礎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具體教學設計。
1.結合教學對象開展課程思政
工程熱力學課程在大二第一學期開設,是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學生首次接觸與專業相關的課程,學生渴望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進一步了解該專業的具體研究內容和自己將來要從事的工作。學生對專業相關課程的學習熱情,有助于課程思政的開展。
工程熱力學是研究熱能轉化為機械能的規律和方法,以及提高轉化效率途徑的一門科學。規律是基于熱力學三大定律展開,眾多的科學家如瓦特、邁耶、亥姆霍茲、焦耳、開爾文、克勞修斯、卡諾等,都為熱力學三大定律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些熱科學領域著名學者的科研經歷、奮斗歷程、高尚品德有助于激勵學生樹立個人理想,初步形成科學思維意識,同時,這些學者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職業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
2.教學目標確立的過程中充分考慮課程思政
教學目標包括兩個方面:專業知識教學目標和思政教育教學目標。在考慮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要求的同時,結合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確定了工程熱力學課程四個專業知識的教學目標:一是掌握熱力學基本定律,能夠應用熱力學兩大定律分析熱能與機械能相互轉換過程,具備計算熱機轉換效率的能力;二是了解水的定壓加熱汽化過程及各種工質的熱力性質,掌握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及熱力學一般關系式;三是掌握不同工質典型熱力過程的特征,具備通過分析計算方法獲得工質狀態參數的能力;四是掌握熱機轉換規律,具有創新性地解決現場生產過程中提高轉換效率等問題的能力。根據這四個專業知識的教學目標,挖掘對應的思政教育目標。例如,通過熱能與機械能相互轉換過程的分析和轉換效率的計算,讓學生掌握能源利用方式具有多樣性,低效的能源利用會造成浪費和環境污染,導致能源枯竭、全球變暖等一系列問題,學生可通過自己計算獲得的數據,明白高效利用能源的必要性。理想氣體狀態方程的應用、熱力學一般關系式的推導,其應用條件的嚴苛、推導過程的縝密、計算結果的精確,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及工匠精神。不同工質典型熱力過程的分析計算,是對學生勤奮鉆研和堅韌毅力的實踐培養過程,對于現場生產過程轉換效率較低的現象,學生創新性地提出提高轉換效率的方法并通過理論計算,從理論上實現了能源的高效利用,無形中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榮譽感。
3.開展課程思政的教學策略
常規的教學策略是教師課堂講、學生被動聽,然后完成作業,但實際上學生的積極參與和體驗是課程思政的重點環節。學生參與需要在教師的精心規劃和安排下開展,例如熱科學領域有眾多著名學者,學生可以通過查閱資料,搜集自己最崇敬學者的成長歷程和故事,并和同學分享;讓采用不同方法完成作業的學生講述,并和其他學生討論,對每種不同的方法進行剖析總結,互相學習;根據基本原理和自己的想法讓學生自主完成小制作并在課堂上展示,優秀的作品可以組隊參加各種類型的科技競賽。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和體驗,進一步挖掘學生探索、創新的潛力,提生團隊協作和表達的能力。
4.教學過程是課程思政的集中體現
教學過程中的思政元素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分別是課堂時間的片段化、對學生的講述及時點評和引導拓寬、傳統知識與學科前沿結合、適當“留白”。
借鑒微課和慕課的方式,把知識點進行分解,使得課堂時間片段化,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在片段中間穿插學生提問、討論等不同環節,教師及時點評,能夠有效引導學生課外閱讀和知識面的拓寬,激發學生繼續挖掘的興趣。傳統知識與學科前沿、研究熱點相結合,有利于學生科學觀、創新性、敏銳性的培養。適當“留白”,鼓勵學生自主查閱中英文文獻,主動了解科技前沿和熱點,引導學生全方位思考。
5.教學評價
專業課程、課程思政的成效評價主要從對學生的評價、對教學策略的評價、對教學過程的評價三個方面開展。
對學生的評價主要通過作業、討論、問卷等方式進行。根據學生對思考題中相關問題的認知,評價對應思政教學的效果。組織學生對專業問題進行小組討論,通過觀察學生闡述的主要觀點與該課程思政教育的相關度,判斷課堂上呈現的思政元素是否已被學生接受,是否與學生產生共鳴。對教學策略的評價主要從教學組織和教學過程的記錄進行。工程熱力學課程教案要對每節課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思政元素進行詳細安排。對教學過程的具體實施通過圖、文等形式進行詳細記錄,定期與教案中的安排進行對比,實時調整、反饋到教學過程中。
結 語
本文從教師思政能力的培養、思政體系培養方案的修訂,以及具有明確思政目標的課程大綱編寫等方面,闡述了怎樣實現將課程思政融入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培養方案。該培養方案自實施以來,學生對于能源緊缺問題及新能源的開發有了強烈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大多數學生都能勤奮鉆研、主動學習和交流。2019級學生通過一年的學習,已經初步了解了能源及動力裝置行業的現狀,了解了自己將來所要從事的工作具有怎樣的現實意義。個別曾想換專業的學生已經徹底打消了換專業的想法,并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學習。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榮譽感明顯增強。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5-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于歆杰.理工科核心課中的課程思政——為什么做與怎么做[J].中國大學教學,2019(9):56-60.
[3]陳磊,唐桂華,王秋旺,等.新工科背景下能源動力專業大學生交叉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機制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S1):34-35+55.
[4]朱翠明,王炳程.從德育到立德樹人:高校思政工作發展邏輯[J].中國高等教育,2020(Z1):24-26.
[5]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6]戴曄,白麗華.“課程思政”在大學物理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大學教育,2019(8):84-86.
[7]張偉,胡柏松,王德武,等.工程熱力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J].廣州化工,2020(7):161-162+173.
[8]李三平,張琳,王福生.“傳熱學與熱工學基礎”課程思政實踐探索[J].黑龍江教育,2019(11):39-40.
作者單位:陜西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