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目標導向下精準教學的設計與實現
——以教育學一節課為例
作者:楊 眉 霍婷婷 張永芳 張海霞 曹殿波
發布時間:2021-11-02 15:47:40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近年來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大改革舉措,本文以“教育學原理”課程為例,以“教師的職業與角色”為內容,采用混合式教學,設計實施了融入思政元素的專業課程教學案例,以期實現專業課程的精準教學。
[關鍵詞] 課程思政 精準教學 混合式教學
課題:本文系延安大學高教研究計劃重點課題《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的高等教育辦學思想與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高校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旨在讓課程思政的理念在各地、各高校形成廣泛共識,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全面提升廣大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構建“三全育人”的大格局愿景。
課程思政目標導向下的精準教學
1.精準教學
精準教學是Lindsley于20世紀60年代根據Skinne的行為學習理論提出的一種教學方法,起初面向小學教育,后來發展為用于評價任意給定的教學方法有效性的框架。精準教學是指借助現代化教學技術,依據課程指導思想,通過數據對教學進行準確定位,并與學生的發展實際相結合,設計精準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基于學生生成數據的教學活動等方式,使整個課堂可度量,從而實現個性化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教師專業發展。精準教學已逐漸形成由精準學情分析、精準目標分析、精準內容分析、精準路徑選擇和精準教學干預等核心環節構成的教學流程。
2.課程思政目標導向下的精準教學
教育學原理是師范類專業的基礎必修課,該類課程的思政目標旨在通過課程教學加強師德師風教育,突出課堂育德、典型樹德、規則立德,引導學生樹立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職業理想,培育愛國守法、規范從教的職業操守,培養學生傳道情懷、授業底蘊、解惑能力,把對家國的愛、對教育的愛、對學生的愛融為一體,自覺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融入思政元素的精準教學,關鍵在于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精準自洽的匹配設計。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基于專業認證標準的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難點,課程內容與思政元素精準自洽的匹配度是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難點,教學目標的實現不只是教學內容在認知層面的理解與習得,還包括對學生尊師重教和理想信念的培養,讓學生能夠運用辯證思維分析闡述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育現象。
課程思政目標導向下的精準教學設計
1.課程簡介
教育學原理是面向2020級教育技術學本科生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程,于教育技術學專業大一第二學期開設,主要是針對教育技術20級學生開展課程思政目標導向的混合式精準教學。講授內容為第七章“教師與學生”里的第一節內容“教師職業與教師角色”。
2.教學設計思路
該研究采用混合式教學,分別從“思政視角”和“學科視角”通過觀摩教育家的視頻和案例解析,向學生呈現尊師重教、理想信念和科學精神三個思政元素。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教育家的案例視頻故事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好老師標準要求,在認知層面(C-cognition)讓學生明確教師的職業標準,并喚醒其樹立教育信仰的意識,在情感方面(A-affection)激發學生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在行為層面(B-behaviour)引導學生用“四有”好老師的標準在實踐行動中嚴格要求自己,自主成長為一名綜合素質過硬,對學生發展能夠產生正向影響力的教師。在“遷移應用”環節的案例分析中,通過對“包老師事件”的分析討論,間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并通過分享反思成果等手段,及時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評價。
3.課程思政目標導向下的精準教學設計
通過對教師職業和教師角色的學習,引導學生從職業認知的角度了解教師職業的發展脈絡,能夠自主闡述教師職業的特點、意義及教師的多元化角色,進而使學生形成科學正確的教師觀、職業觀,盡早樹立“當一名合格教師”的理想信念,激發和引導學生走向自我發展的成長之道。具體教學設計如表1所示。
4.課程思政目標導向下的教學實施過程
案例的教學設計分為兩條主線,分別是認知教學主線和思政教學主線。其中認知教學主線為顯性線,思政教學主線既可以視為隱性線,也可視為顯性線。具體教學實施過程如表2所示。
認知教學主線采用了混合式教學的模式。首先,通過直面講授,讓學生實現對基本知識的全面掌握。然后,圍繞“好老師的標準”開展互動討論,隨即播放視頻,引導學生帶著思考觀看視頻,讓學生通過主題討論對基本知識進行鞏固和轉化。最后,通過布置小組學習任務(案例分析題)實現對基本知識的遷移和應用。
思政教學主線在面授環節開展,分別依托認知教學的后兩個環節(鞏固與轉化、遷移與應用)的相應教學活動隱性融入。通過梁啟超和一本無字的入黨教科書、徐特立的視頻案例,引導學生接納和認同好老師的標準。然后通過主題研討與案例分析兩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學習中主動踐行,依照“四有”好老師的要求循序漸進地認識自我、發現自我并實現自我。同時,在案例分析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不盲目迷信權威,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之后借助習近平總書記同北大師生、北師大師生座談會上的兩次講話,進一步深入感悟“四有”好老師的標準。
5.課程思政目標導向下的教學實施效果
課后利用學習通發布“分享學習反思感悟”主題回帖活動,通過瀏覽學生們的學習反思,明顯感覺到該課程對學生內心的觸動及其思想的影響,學生們普遍認為對教師這一角色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作為師范類的大學生,應該積極建設自己的思想,培養良好的三觀,豐富自己的學識和專業素養。英國教育家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課程思政的目的就在于喚醒學生的發展潛意識,激發他們的成長內驅力,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課程思政背景下的精準教學評價
課程思政改革的落腳點在于課程的育德功能,在于個體德行正向發展變化的程度。對于個體而言,能夠明大德、講公德、守私德是個體德行發展的理想境界,然而如何有效評價個體德行的品質卻是課程思政改革的難點。對個體而言,德的形成與發展是知、情、意、行的矛盾運動和全面、協調統一發展的過程。對于課程教學而言,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過程既可以按照隱性順序實施知育、情育和意育的教學環節,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德育認知發展規律,隨機無序地實施知育、情育和意育的德育過程。這樣一來,對課程思政的效果評價,自然也就停留在知育、情育和意育的范疇,“行”是個體接受德育之后的外在行為體現,而且是內化于心的常態化外顯行為。由于“行”大多出現在課堂教學之后,而且對個體行為的追蹤記錄并非易事,所以,對于課程思政的精準教學評價,只能通過課堂觀察學習者在知、情、意等認知層面的心理反應,在課堂內外對反思感悟的交流互動及其內容來評價課程思政的效果,進而精準定位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完成程度。可見,課程思政背景下的精準教學評價重在對學習者知育、情育和意育等認知層面的反應評價和學習者自身的反思感悟評價。
結 語
課程思政的實踐過程實際上是豐富和提升專業課教學內涵的發展過程,是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教育任務的有效途徑。課程思政的效果取決于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程度,取決于教師對大學生德育發展規律的靈活駕馭,取決于巧妙的課堂教學設計和課程思政目標的匹配度,也就是課堂教學設計的精準程度。教學是學校的核心工作,課程思政是今后高校開展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改革的常態化方向,“門門課程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是未來高校課改的必然趨勢,對教師而言,基于課程思政目標的精準教學設計,也將成為高校教師的成長方向,其關鍵在于教師對教育理念的及時更新、對課程內涵的深度理解、對課程育德功能的精準把握和自身教學的實踐勇氣。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5-28).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郭君紅,主編.數據驅動的智慧課堂——數據驅動的精準教學[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20.
[3]秦丹,張立新.問題與優化:課堂精準教學的現實審視與反思[J].電化教育研究,2019(11):63-69.
作者單位:延安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