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營養健康教育作為指導大眾科學合理地平衡膳食及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日益受到重視。在新冠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高校學生健康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新要求。加強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接軌,把愛國教育、理想信念、科學素養、敬畏意識、道德責任等融入課程教學,實現教書和育人的有機統一。

[關鍵詞] 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課程育人

基金項目:西安交通大學“名師、名課、名教材”建設工程培育項目;2020年課程思政專項研究項目。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大健康”背景下的健康教育

“大健康”是一個基于時代發展、社會需求和疾病譜變化提出的系統性、全局化理念。其圍繞人類生命活動全過程的生老病死和衣食住行等各類影響健康的風險因素和認知誤區,提倡科學合理的健康教育制度體系下,以全面呵護為特點的自我健康管理。全民“大健康”理念的核心是科學的健康觀,而健康教育在健康觀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以普及大眾健康知識為目的的健康教育除了科學性和先進性的要求外,還必須具有可持續性的特點,以便人們能夠接受終身健康教育。從知識的接受、傳播及長期社會效應的角度來看,高校學生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受教育群體。在“大健康”時代,健康教育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營養觀和健康觀,使其自覺自發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為方式。

“大思政”在健康教育環節的滲透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核心思想是讓所有教學活動都承擔起立德樹人的任務,所有的教師都承擔起立德樹人的責任,將過去簡單的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成為涵蓋所有專業、學科和課程體系的教育全過程“大思政”。健康教育也需要立足學術內涵和傳承脈絡,結合全真情景教學,汲取愛國主義、社會責任、文化自信和人文精神等要素,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滲透課程教學,并轉化為教育最具體、生動、有效的載體,增強學生的生命健康意識、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

后疫情時代高校學生思想狀況與行為變化

在新冠肺炎疫情這場全球性重大公共突發事件面前,雖有臨床醫生和研究者不懼風險,在一線與病毒“作戰”,但也難免在后疫情時代,部分民眾的思想、行為和心理產生變化。高校學生既有普通社會民眾的心理狀態,如恐慌焦慮、人際交往減少等,同時由于青年人思維活躍的特點和對網絡工具的熟練使用,其行為特征與普通社會群體相比又有顯著差異。

疫情初期,由于缺乏相關社會經驗和認知背景,往往表現出對疫情不夠重視或存在僥幸的心理;隨著疫情的蔓延,又表現出茫然無措甚至恐慌的心理;到疫情大規模暴發時,個體的行動范圍受限,每天面對大量的負面信息,往往會出現焦慮甚至是憤怒等情緒;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后,則體現出對自身或具體事件更多的擔憂。疫情期間,“刷課”“線上作業”成為近三千萬大學生居家學習的主要內容。漫長的居家隔離生活,使得家長和學生人際交流距離縮短,空間交集增加,難免會出現矛盾,造成家庭關系緊張。外在環境、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突然改變,很可能會引發負面情緒,如不能得到及時、有效心理疏導,容易造成多因素雜合繼而引發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高校更需要貼近實際,注重讓學生群體了解關于新冠肺炎最權威和科學的信息,正確進行自我識別和個人防護,及時有效釋放緊張情緒。

疫情時代“大思政”與“大健康”的融合路徑

1.精心打造并深度拓展健康教育多元課堂

在健康教育內容的設計和選擇上,圍繞目標以社會生活中的熱點現象進行導入,注重教育內容與日常生活相結合、與專業背景相結合、與新聞時事相結合、與營養學科突破性研究成果相結合,以強化教育的實踐性和時效性,激發學習興趣和參與感,培養問題意識,提高分析和思辨能力。比如,引入張伯禮院士對中醫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中重要作用的評價,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中醫及中藥,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實施過程中,注重宏觀與微觀、抽象與具體、橫向與縱向的比較,注重核心材料的拓展。鼓勵學生從多學科的視角進行研究,分析營養健康與政治、科技、藝術等的關系。比如對食物中膽固醇作用存在不同認識,一方面引導學生了解衛生政策糾正大眾目前最突出的膳食問題,力圖達到“理想狀況下最健康”飲食活動的意義;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科學評價膽固醇的作用,駁斥兩種截然不同但都比較片面的觀點,訓練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利用膽固醇的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探討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對健康和科技發展的影響,訓練學生宏觀、立體、多維認識世界的能力。

2.依托網絡資源,構建營養健康教育“云”鏈條

在疫情防控時期,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的優勢,組建以營養學領域專業人員(教師)、學生家長和學生為主體的網絡健康教育工作隊伍,以公眾號、群等網絡平臺為重要陣地,及時在學生群體中開展科學知識普及、生命健康教育、醫學研究領域最新進展、傳染病防控知識,以及身心健康等知識教育,及時回應學生關切的營養健康問題,在線指導學生開展有利于健康的行為方式,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和生活習慣。特別是對學業困難、受疫情影響家庭的學生,主動聯系、主動關心,幫助他們做好心理調適和疏導。

3.加強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無縫接軌

新冠肺炎疫情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極易引發輿論關注和討論,信息延誤或信息錯誤都會導致輿論混亂、社會恐慌。醫學營養學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作為學生健康教育的中堅力量,有責任、有義務關注國內外最新的抗疫形勢,找準切入口,及時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消息來源。對于錯誤的健康知識或謠言,有責任進行及時糾正,以消除困惑、化解焦慮或恐慌。

營養健康教育的每一個模塊都有很多思政元素的映射點與融入點。疫情期間對專業人才的科學觀、政治敏感性和研判能力要求更高。不但要在健康教育中開展生命觀、健康觀教育,更要上好這堂愛國主義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形勢政策教育課,要借助特殊時期開展好“災難教育”,真正把新冠疫情的“危”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機”。

(1)中醫藥在對抗新冠肺炎中的積極作用所折射出的文化自信

在抗疫斗爭中,中醫藥廣泛應用于新冠肺炎治療,深度介入診療全過程,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抗疫“中國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治療發揮的核心作用有效降低了轉重率,特別是在早期介入,能顯著降低輕癥病人轉為重癥病人的幾率。

讓學生對自己的社會角色和國家的國際地位有較為準確的認識和定位,這也是高校通識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中華民族有源遠流長的養生理念和極為豐富的實踐經驗,構成了中國古代醫學的瑰寶,也是最具人文精神和哲學內涵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一,有助于激發青年學生的民族自覺和文化自信,增強民族文化軟實力。《黃帝內經》被稱為醫學的始祖,其認識論和方法論充滿了唯物主義的辯證哲學。課程中通過比較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中華古典飲食養生理論與現代營養學相關理論的異同,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養生文化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一份珍貴遺產,向學生滲透中國古代飲食活動中順應自然、五行相生、陰陽調和及天人相應的哲學觀點,體現其更注重宏觀性和系統性的特點。近年來,一些迷信糟粕趁機裹上文化外衣,進行非理性傳播,甚至不恰當地與民族尊嚴、民族自信“糾纏”在一起,導致傳統養生觀飽受詬病。課程中引導學生跟隨現代營養學的發展腳步,站在科學的角度重新研究和闡釋傳統養生觀,引導學生發現其蘊含的古老智慧,值得不斷地進行辨析、繼承和發揚,這對探索適合現代人生活的健康膳食模式、提高健康質量及全民族身體素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課程中將現代營養與傳統健康理念相結合,形成充滿智慧與創新的載體,增強對學生的人文滲透、人類文明豐富性和多樣性的理解,使學生了解自己、了解中國、了解世界,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意識,彰顯中國風格。

(2)脂肪假說映射出的科學道德問題

脂肪是一個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至少在過去的50年,人們一直認為飽和脂肪是飲食中的“頭號反派”。然而,2016年《美國醫學協會雜志·內科學》發表了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研究人員撰寫的爆料黑文,美國糖業協會曾在上世紀60年代支付約等于現在5萬美元的研究資金給三位哈佛科學家,要求他們在國際頂級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發表關于糖、脂肪和心臟疾病的研究進展綜述。這篇綜述中引述的研究都是由該糖業集團精心挑選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上弱化糖和心臟健康之間的關系,抹黑飽和脂肪酸所起到的作用。2017年《紐約時報》發文,聲稱可口可樂公司曾經為了弱化含糖飲料和肥胖之間的聯系,提供了數百萬美元研究經費給科研人員。同年6月,美聯社也有報道稱,糖果制造商正在資助一些聲稱吃糖的孩子往往比不吃糖的孩子體重更輕的研究。以上實例,可以和學生探討兩個問題:一是老百姓對科學研究始終是霧里看花,如果科學受到利益集團的左右,最終受損的是普通大眾,保持學術獨立性是做好科研的基本保障。二是科學道德與實際名利的沖突與碰撞,學術價值觀的錯位和學術道德的失范,不僅嚴重制約著科學研究的健康發展,也會進一步導致個人價值觀的扭曲。人類應該以全球視野研判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趨勢,詮釋精神文化建設對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作用,反思科學精神缺失對發展的影響,闡明弘揚科學精神,培植科學傳統,涵養精神氣質對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意義。

營養與健康教育要結合社會和研究熱點,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內在美德,轉化為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將新時代的核心價值觀納入課程,使專業課程轉化為新時代核心價值觀生動化、具體化的有效載體,在專業知識學習中融入對學生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幫助學生逐步建立文化自覺和自信,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傳承愛國、愛人的道德信仰,培育和樹立有擔當的科學精神和職業素養,在健康教育中講好中國故事。

后疫情時代,健康教育的難點在于非醫學健康干預方式的實現路徑與科學評價。健康教育的重點在于了解后疫情時代高校學生的思想狀況與行為特點,引導學生心態和行為朝著平和中透出理性樂觀的方向發展。通過對流行性傳染病、病毒特性等專業的解讀,使學生逐漸認識到病毒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過分畏懼病毒的心理,抗擊病毒不僅要依靠強有力的防控措施和醫療技術,也需要積極陽光的心態和樂觀主義精神。

參考文獻:

[1]黃惠勇.談大健康產業創新發展模式[J].湖南中醫雜志,2017(33):1-4.

[2]陳娟.堅持在改進中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

[3]馮剛.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四個著力點[J].教學與研究,2017:23-9.

[4]翟艷會,朱向東.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探討[J].中醫研究,2017(30):7-10.

[5]Kearns CE,Schmidt LA,Glantz SA.Sugar Industry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esearch: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Internal Industry Documents [J].JAMA internal medicine,2016.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陜西省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