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革命 陜西行動·在“三個課堂”中尋找教育的密碼
作者:郭春利
發布時間:2021-11-01 16:09:02 來源:教師報
無論“雙減”政策的實施,還是“三個課堂”觀點的提出,這些真正以兒童需要為出發點,關注兒童生長的利好消息沖擊著太多的教師和家長。
人一生中會經歷三種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涩F在一談到教育,大家的眼光就會聚集到學校教育上來,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往往被忽略了。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說:“家庭是教育最重要的基石,在教育的眾多問題中,如果沒有家庭的參與,沒有家校合作,僅僅依靠學校教育是沒辦法解決教育的根本問題的?!?/p>
“三個課堂”的實施,無論是以教材學習為藍本,在教室上課的第一課堂,還是把教學場域延伸到部室場館,以特長培養為方向,以社團課程為載體的第二課堂,甚至以社會實踐為主體的第三課堂,要真正達到課堂內外、學校內外、學習與體驗、實踐與應用的有效結合,離不開家庭教育,更離不開社會教育。
“三個課堂”的有效落實,需要以評價改革為支點,撬動家長觀念。回望多年一線帶班的經歷,有太多孩子被家長養成了“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除了“成績那點事兒”是孩子的,其他事情都可以是家長的。也因此太多的一二年級學生不會“系鞋帶”,三四年級學生“書包一片凌亂”,五六年級學生無人照料只能餓肚子……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本來可以在生活中習得的自理能力、勞動能力多次被納入學校勞動教育課程。如果我們以“人的生存—生活—生命”為底線,完善教育評價改革,引導家庭教育觀念,拓寬“課堂革命”的受眾人群,必然促進“三個課堂”的有效落實。
“三個課堂”的有效落實,需要以社會實踐課程為核心,完善體系。過去,教材是學生的世界;今天,世界是學生的教材。怎樣才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創新實踐型人才,是眾多學校多年探索的教育命題。于是,大家都充分挖掘社會資源:學校與紅色教育實踐基地合作,根植紅色基因;與農業機構合作,讓孩子體驗勞動的美;與醫療機構合作,學習如何預防近視,學習眼部應急處置方法;與銀行合作,培養財商的同時進行職業體驗……不可否認,這些活動把課堂搬到了生活中,打開了學生的認知,豐富了學生的體驗,提升了學生的能力。但是受社會合作機構的限制,社會實踐活動課程缺乏深刻性、系統性。以紅色革命教育基地為例,課程形式更多以講解員千篇一律式的介紹為主,如果沒有符合兒童認知水平的“前置課程”,很多孩子根本不知其所云。所以,第三課堂的有效落實,需要更多專業、科學、系統、豐富的社會教育資源。
作為一線教師,有幸能趕上“課堂革命陜西行動”的春風。讓我們以“四有教師”為擔當,在“三個課堂”的無限空間中尋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密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