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榆林考察時強調,要充分運用紅色資源,深化黨史學習教育,賡續紅色血脈。

紅色血脈在陜北一直悠長延續,在諸多陜北革命遺址中,綏德師范學校地位獨特,被譽為“西北革命策源地”。

綏德師范學校有近百年的辦學歷史,1923年至1930年,稱陜西省立第四師范學校;1934年至1940年,名為陜西省立綏德師范學校;1941至1949年,名為陜甘寧邊區綏德師范學校;1950年后為陜西省綏德師范學校;2001年學校遷入新區。2017年,經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與榆林學院合并,名為榆林學院綏德師范校區(在新校區),保留陜西省綏德師范學校校牌。綏德師范學校舊址處現設辦綏德實驗中學。

“讀書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讀書”的辦學樣態

陜西省立第四師范學校,是1923年5月在綏德縣立高等小學校址上開辦的。1924年5月初,陜西省教育廳任命李子洲為省立第四師范學校校長。

作為陜北共產黨的奠基人和發起人,李子洲1917年考入北大預科,1919年入北大哲學系。時年,他參與組織了著名的“五四運動”。1921年,他成為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骨干會員之一;1922年10月,李子洲在北大參與創建了在全國頗有影響的政治社團——共進社。1923年,經李大釗和劉天章介紹,李子洲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夏天,李子洲畢業,取得北京大學哲學學士。受李大釗和中共北京區委委派,李子洲回陜與王復生、王懋廷、蔡南軒、何寓礎、關中哲、雷五齋等開辟革命工作。

1924年,李子洲被正式任命為“四師”校長后,他遵照新式的師范教育和現代科學的特點需求,聘請了共進社社員楊明軒、常漢三、田伯英、韓述勛及李瑞陽等進步知識分子來校任教。1924年8月,李子洲在開學典禮大會上,宣布辦學主張是為傳播革命的種子,為喚醒青年,喚醒農民工人及一切勞苦人民,建設人類最科學、最美滿、最理想的中國,決心要盡最大努力把功課教好,把學生管好,辦好學校,要求學生讀書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讀書。

李子洲主持校務委員會,制定了《陜西省立第四師范學校組織大綱》《陜西省立第四師范學校學則》,確定了“發展青年身心、培養積極道德、注重科學教育、造就優良師資”的辦學宗旨。

建立的學籍制度規定:凡誤課達全學期三分之一以上的學生,成績低且經補考仍不及格者,一律留級;對犯有嚴重錯誤的學生經校務會議通過可開除其學籍。同時建立班務日志制度,由學生按時如實記錄教師課堂上的情況,定期向教務處匯報,以檢查教師的教學情況,考查教師的工作態度及業務水平。制訂出周密嚴謹的教學計劃,經常舉行測驗考核,督促學生刻苦學習,養成良好的學風,培養良好的習慣。建立有生活檢查、政治報告、時局分析、專題講座等形式的周會制度,把《社會進化簡史》《社會科學概論》《向導》《中國青年》等書籍和刊物上的文章作為周會的主要學習材料。

此外,學校增設科學社會主義概論、社會發展史、政治經濟學、倫理學、軍事學、物理、化學、數學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課程以及“三民”主義等時事政治內容。以1920年上海商務出版社出版的《國語文類選》為范本,選擇李大釗、陳獨秀、郁達夫、胡適等人的文章作為教材,把反帝反封建思想和愛國主義思想貫穿于教學過程中。同時,學校購進了大批革命進步書刊,供師生閱讀。校園興起了憂國憂民、追求真理和光明的革命熱潮。

學校組織教師指導學生到民間去,進行社會調查,書寫調查和讀書報告;建立各種青年團體組織;分期分批地組織學生利用星期天、假期到陜北各村鎮,開展反帝反封建宣傳活動。學生受各種進步思潮影響,課堂里的主義和課外的進步讀物相互激蕩,使他們對社會現實的認識,從感性的層次迅速上升為革命的意識形態。在革命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們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

上?!拔遑Α睉K案發生后,學校發動學生聲援上海工人斗爭,在綏德城鄉舉行了悲壯的示威游行,還組織學生講演隊分赴陜北各縣擴大反帝宣傳,開展援滬募捐活動,促進了陜北地區革命群眾運動的深入發展。這一時期,上海、北京等地進步學生針對帝國主義以宗教為外衣的文化侵略活動,組織了“非基督教學生同盟”。延安天主教堂的西班牙籍教士易興化勾結地方當局,逮捕了正在進行非基督教宣傳的省立四中師生30多人。消息傳來,學校以綏德四師學生會的名義,發布《為援助省立四中被難學生宣言》,強烈要求延安當局立即釋放被捕同學,驅逐易興化出境?!缎浴钒l出后,全國各地學生紛紛函電聲援,譴責當局勾結外人壓迫學生的罪行,迫使當局釋放了被捕師生,取得了斗爭的勝利。

學校通過“學生會”和“青年社”領導腳戶和農民,開展工農運動。1926年6月,由學生白明善任會長,杜嗣堯、高光祖任副會長的“腳戶自保會”在平民學校成立。“自保會”領導腳戶和學生、農民聯合行動,迫使政府取消了“騾柜”這一機構。1926年下半年,成立了綏德縣工會,工會會員有300余人。根據黨中央提出的“黨員到農民中去”的口號,學校每星期都派出一批黨團員和學生,輪流到城郊農村向農民做宣傳動員工作,宣講窮人受壓迫的階級根源。1926年11月,黨組織派四師教員、學生開展農民運動工作,廣泛地建立村、區農民協會。在綏德中區,就成立了23個農民協會,會員有658人。在村、區農民協會廣泛成立的基礎上,1927年正月初七,在九真觀召開有近千人參加的縣農會成立大會。諸如此類活動,成了學生們參加革命活動的直接預演。

正是李大釗與李子洲、北京大學與綏德師范歷史性的交匯,北方革命的火種得以從北京傳播到陜北,綏德師范學校迎來歷史機遇,創建了陜北最早的黨團組織,培養了大批干部軍事人才,成為整個西北革命的策源地。

中共組織在陜北建立最早的地方

遵照“共產黨黨員應加入國民黨,并須努力從各工人團體中,從國民黨左派中,吸收真有階級覺悟的革命分子,漸漸擴大我們的組織,嚴謹我們的紀律,以立強大的群眾共產黨之基礎”的指示精神,李子洲、王懋廷積極開展建立黨團組織工作。

1924年11月,陜北地區第一個中共綏德黨小組組織在陜西省立第四師范學校成立,綏德黨小組成員有李子洲、王懋廷、田伯蔭,田伯蔭任組長。12月,經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批準,成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陜西綏德地方團。陜西綏德地方團干事會書記是王懋廷、田伯蔭、白明善,宣傳委員有杜嗣堯、馬瑞昌、羅百福。

學校在搞好師范教育教學的同時,大力開展平民教育,派團員任平民學校的教師,由同志編輯講義(關于主義方面的)作為教授材料。平民學校成為黨組織訓練團員的機關、開展革命活動的中心指揮部。

1925年2月下旬,綏德團組織更名為中共青年團陜北特別支部后,在綏德縣立高級小學、榆林中學和延安四中相繼建立了黨團組織。1925年10月,共青團綏德地委成立,下轄榆林支部、綏德支部、膚施小組、望瑤堡支部。

1926年,北方區委派遣中共黨員耿炳光來綏德整頓黨團組織。6月8日,耿炳光在校召集了黨團聯席會議,改組黨團組織。6月13日,中共綏德地委成立,書記為田伯英,蔡南軒負責組織工作。

校黨團組織十分重視對黨團員的思想教育。除組織認真學習外,還互相監督,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在政治上生活上互相關心。李子洲經常給學生介紹《新青年》《向導》《政治生活》《共進》等刊物,還和學生一起學習研究《國家與革命》《哥達綱領批判》《共產國際綱領》《中國農民》《五年來中國共產黨之政治主張》等關于黨內重要理論和時局主張的著作和文獻。

校黨團組織還派張肇勤、李登霄、鄧重慶、馮景翼、李致煦、周夢熊、楊玉峰、李秀峰、馬瑞生、高光祖、杜振庭、王好智、劉國亮、武開章等人,先后在榆林、安定、宜川、定邊、米脂、佳縣、清澗和吳堡等地進行革命活動。

1925年1月,張肇勤、李登霄在榆中發展了劉志丹、霍世杰、王子宜、湯登科等一批黨團員,建立了陜北第二個黨團支部。1925年寒假后,李致煦、楊玉峰等人到宜川駐軍石謙部秘密發展中共黨員30多人,組建了陜北第一個軍隊特別支部。

正是在對這些未來的鄉村教師的教育培訓過程中,全面執行了1925年中共中央《鄉村教師運動決議案》,學生們積極發動農民運動,進行群眾性文化教育活動,發動工農群眾開展各種革命斗爭,陜北地區的大革命形勢呈現出轟轟烈烈的新局面。

武力斗爭理念的培訓基地

李子洲借鑒十月革命的經驗,經常用通俗、樸素的語言號召大家:“階級戰爭開始了,我們要鼓舞起奮斗的精神、犧牲的決心,用手槍、炸彈,前仆后繼,爭取我們最后的勝利!我們更應該知道:最后的勝利總是屬于革命的平民,因此勿愁不能成功;勿懼犧牲性命!拿起手槍和炸彈,前進,沖鋒,殺盡那無惡不作、禍國殃民的軍閥!那才能使社會平等,力爭我們的自由幸福。前進!前進!一起前進!”這說明他深刻認識到,以革命的武裝消滅武裝的反革命,是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真正取得領導地位的根本途徑。學校黨團組織陸續派遣體格健康的黨團員和思想進步的青年學生,到國民軍部隊學軍事搞兵運。

1925年,“五卅”慘案消息傳來,全校教職員、學生立即召開緊急聯席會議,通電要求政府允許國民武裝,聯絡綏屬各校、各團體到各地講演,喚醒一般國民起而救國;派代表赴榆林、米脂聯絡各界各校以及渭河以北各駐軍一致開展救國運動。學校為培養學生的軍事素養,組織了二百多名學生救國軍,人手一支來福槍,每日至少有一小時練習兵式體操。時在民間盛傳,“若要強,上學堂;強中強,扛鋼槍?!边@形象地說明了綏德四師當時的狀況。

1925年冬,學校秘密派喬國楨赴開封國民二軍學軍事;派楊重遠入陜北軍閥井岳秀部石謙團韓英盛連,任司務長和文書。1926年初,先后派杜振庭、楊璞、馮景翼和教師李致煦前往宜川石謙部做士兵教育工作。1926年9月,經綏師黨組織選派,李臨銘、賀維新、馬思冉、?;瘱|、王兆卿等黨團員和進步青年,到國民軍聯軍軍事政治學校學習。

1926年秋,馬明方、鄧重慶、武培謨等學生到國民軍聯軍史可軒部做政治宣傳工作。1926年冬,徐夢周老師帶領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李秉榮、張慕時、馬成啟、白雪山、馬云澤等到國民軍聯軍的政治教育培訓班學習和工作。

1927年10月,白明善、楊重遠等參加了打響西北革命武裝反抗國民黨新軍閥第一槍的“清澗起義”。1928年5月,何寓礎、喬國楨、武培謨、屈自超等參加了爆發在敵人心臟地區的“渭華起義”。

中共陜北特委機關所在地

1927年1月,陜西省教育廳委任常漢三為省立第四師范學校校長。常漢三校長聘羅端先任教務主任,韓述勛任訓育主任,繼續堅持開展各項革命活動。

1月21日,為紀念全世界無產階級導師列寧先生逝世3周年,經常漢三、楊和春、趙仰普組織籌備,召開了綏德各界紀念大會,到會的有陜北學生聯合會、省立四師學生會、縣立高小學生會、陜北青年社、陜北“非基反帝大同盟”、工會、農民協會、小學教師聯合會等9個團體400余人。在第四師范的大講演廳里,正中掛列寧遺像,兩旁貼有“工農聯合萬歲”“列寧主義萬歲”等標語。常漢三報告開會宗旨;趙秉彝報告列寧先生史;韓述勛講演列寧與工農;陳愈廷講演列寧與第三國際;羅端先與王漢屏講演列寧與中山。各界代表講演后,在“列寧主義萬歲”“第三國際萬歲”“中俄聯合萬歲”“世界革命萬歲”的口號聲中閉會。

1927年7月,馮玉祥追隨蔣介石,在陜西“清黨”,井岳秀聞風而動。8月初,“陜北事變”爆發,榆林中學、延安中學的黨團組織機關被查封。8月4日,井岳秀派旅長劉潤民帶領一個連的兵力包圍了學校。常漢三、蔡南軒、關中哲、雷五齋、趙紹西等共產黨人被驅散離校,黨組織遭嚴重破壞。

1927年9月開學,學生中未離開家鄉的黨團員、進步學生,又都重新進了學校。學校停開“民運”和“軍事”課,嚴禁學生參加社會活動。進步青年和黨團員不斷地發起反抗斗爭。首先是反對學校取締學生會,恢復了學生會組織,逐步擴大了地下黨團組織的影響,團結了越來越多的進步學生統一認識,黨團組織的活動逐漸開展起來。

1928年4月,中共陜北特委成立后,學校黨團組織發動了公開斗爭,學生黨員朱維昌因貼標語而被開除,學生組織罷課一個多星期后,綏德駐軍姜梅生團的一個連包圍了學校,宣布開除賈耀祖、劉成武、王東皋、朱維昌、吳志淵等一批學生,學校停課整頓達兩個月之久。

1929年春,北京黨組織派任子良來綏德指導中共縣委工作,其公開身份是四師國文教員。學校黨團組織工作策略改變了,綏德的革命活動得以全面開展。

春夏之交,學校黨團組織發動綏德農民,組織農民砸了城內“雞蛋廠”,與國民黨地方當局展開了斗爭。黨團組織發動馬仰西、李成榮、高承恩等十多名學生抬著“龍王樓子”和數千名農民一齊涌入縣城,沖進縣衙,迫使縣長答應減免當年的苛捐雜稅。

秋季開學不久,共青團特支書記白樹勛書寫的傳單在校內外引起一定反響,校長柳硯琛為息事寧人,偷偷將白樹勛打發回家,并除名。這一事件引起了進步師生的強烈反對,黨團員組織學生罷課三天,迫使學?;謴土税讟鋭椎膶W籍。

1930年春,中共黨員馬濟川接任校長后,聘任共產黨人李卓如、劉季常為教務、訓育主任。聘用中共黨員吉國禎、劉瀾濤、蘇醒民、常應黎等來校任教。中共陜北特委機關遷入學校,學校大部分教職員都是進步分子,學生中黨團員和積極分子也有很大的發展,革命活動十分活躍。教員蘇醒民利用體育課時間教授初步的軍事知識,教學生練習射擊,為學生以后參加武裝斗爭奠定了基礎。

其間,陜北特委派遣大批黨團員、進步青年到井岳秀部、高志清部,駐甘肅、寧夏的石子俊部、王子元部等國民黨部隊開展兵運工作,發展黨的組織,爭取武裝力量。學校黨組織先后派馬子驥、劉尊山、劉德祿、喬鼎銘、劉國梁、賀大增等去神木高志清部做兵運工作;派賀晉年、惠澤仁等人去蘇雨生部做兵運工作,這些為陜北紅軍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1930年8月,在綏德合龍山召開的中共陜北特委第三次擴大會議上,傳達了中共中央文件精神,確定了開展武裝斗爭的策略方針。為紀念廣州暴動三周年,12月11日,學校組織師生上街游行,被國民黨駐軍驅散。12日,國民黨綏德黨務指導委員會貼出布告將學校查封,并派軍隊驅趕學生離校。陜西省立第四師范學校雖被封閉停辦,但學校撒播的革命火種,在西北高原已形成燎原之勢。

作者單位:陜西省榆林市綏德縣紅色文化研究會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