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班集體建設中,學校、教師紛紛把家長請進學校參與進來,成為學校、班級、教師和學生的支持者、同盟者。但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更多看到的是母親的身影。為此,在近幾年的班集體建設中,我常常強烈呼吁父親也能參與,做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缺席。


種種實踐表明,父親在班集體建設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父親在場”對孩子的性別角色的認定、個性品質的形成、情感智力的培養、實踐能力的提升等都有著重大影響。

角色回歸

強化父親在場的意識

眾所周知,兒童對“兩性”的認知最早來源于家庭。母愛似水,父愛如山。如果父親在男孩的成長中經常缺席,這個男孩則很容易出現“女性化”傾向。而對女孩來說,父親也很重要,通過對父親母親不同特性的認識,會強化女孩自己的性別意識,更好地把握性別角色的特點。

父親代表著一種雄性的力量,具有大膽、威武、勇敢、果斷等個性品質,一般來說,做事更具有計劃性、目的性。為此,我們班除了創建家校微信群外,還特地創建了一個爸爸交流群。在群里,經常推薦《傅雷家書》《好好做父親》等一些書籍,還適時轉發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章。當然,有時還會給群里的爸爸們布置一些“作業”,請大家在學習后寫下一兩句自己的學習感言。每個月,我們會進行一次線上交流會,請優秀的爸爸傳授一些育子心得,一起探討如何陪伴孩子,培養孩子的男子漢氣概,如何提高孩子的自學能力等,以此催促爸爸們的“角色回歸”。

為了持續發揮父親們的性別優勢,為班集體建設做好有力的保障,班級還成立了“爸爸志愿團”。經過爸爸自主報名,媽媽推薦和全班民主推選,共招募了團長1名,副團長2名,后勤2名,干事5名。這些父親關心孩子,重視教育,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能為班集體建設出謀劃策,也愿意為班級、學生提供支持和服務。

一系列的措施,有效喚起了家長們“父親在場”的意識,讓爸爸們意識到自己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員”。

走進課堂

收獲共同成長的幸福

家校共育背景下,父親角色回歸,不僅體現在家庭教育中,在學校教育也得以充分體現。尤其在小學,父親的參與,一可以彌補小學里男性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二能豐富學校課程資源。同時,還增進了父親對孩子學校生活的了解,提升了父親自身成就感,進一步推動了父親回歸教育的主體計劃。

雙周的社團課,是學校的“爸爸課堂”時間。就教育內容而言,在歷史、地理、軍事、哲學等領域,父親能很好地拓寬孩子們的視野。除此之外,很多爸爸們根據自己的職業特點或專業特長各顯其能,為孩子們帶來精彩紛呈的課堂,大受孩子們歡迎。

酷愛運動的陳爸帶著孩子們一起玩籃球,從如何傳球到三步投籃,從比賽規則到賽場趣聞,從籃球起源到灌籃高手,在班里掀起了一場籃球運動熱;點心師黃爸爸不僅為孩子們制作了精美的蛋糕,還帶來了蛋糕胚、奶油、裱花袋等,讓孩子們既嘗到了舌尖上的美味,還享受到了勞動的快樂;小崔的爸爸是個化學老師,他把實驗室搬進了課堂,一個個神奇的科學小實驗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通往科學的大門;小丁爸爸是個部隊里的軍官,為了給孩子們上課特意“飛”了回來,圖文并茂地上了一節國防知識課,喚起了孩子的愛國熱情;晨晨爸爸是個汽車迷,帶來的大大小小車模,引發了男孩們一陣又一陣的歡呼,精彩的講解讓孩子們大開眼界……

在榜樣父親的帶動之下,越來越多的父親的熱情被喚醒、點燃。爸爸進課堂,孩子們收獲了更多的知識和快樂,父親們則承擔起了應有責任,也收獲了與孩子共同成長的幸福和滿足,有效改變了家庭教育中父親缺席的境況。

以身示范

促進良好品行的養成

研究表明,父母對孩子品行的影響也是有差異的。母親會較多地以說教的方式引導孩子認識事物、遵守規則。而在與父親的互動中,孩子們常常會受父親固有的男性特征,如勇敢果斷、堅毅剛強、自主獨立等影響,潛移默化地模仿學習父親的言行舉止。

班上的思怡小朋友是個特別文靜的女生,爸爸是名司機,和女兒的作息時間不太統一,孩子的學習、生活主要由媽媽負責。孩子乖巧懂事,成績也比較優異,但一到考試就特別緊張,一遇到困難就哭鼻子。在我和家長多次溝通后,思怡爸爸意識到了女兒問題所在可能與自己有關。經多方協調,思怡爸爸調整了工作作息,抽出更多時間陪伴女兒,一起跑步、打羽毛球,一起逛書店、游公園,同時,有意識地給她講一些有關勇氣的故事,當女兒遇到問題時父女倆一起尋求解決辦法,從而提升女兒的心理抗壓能力。一段時間下來,思怡變得開朗活潑,父親的理性睿智、勇敢擔當給了孩子很大的安全感。在與父親的互動中,思怡感受到來自父親的溫暖和力量,情緒變得越來越穩定平和,面對困難時也更勇敢堅強。

黑格爾說:“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睆乃尖墓适轮?,我們看到了父親的力量對兒童品行養成的重要性。于是,“爸爸接送日”“爸爸時間”便由此誕生了。我們規定,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每周至少有一天由爸爸來接送,每周至少有兩次“爸爸時間”,每次的時間不少于四十分鐘,由爸爸和孩子一起做喜歡的事情,如:散步、游泳、下棋、看電影、野炊……在這期間,爸爸必須放下手機,全身心投入到與孩子的互動中,不得隨意爽約。如有特殊情況,應向孩子說明情況,并擇期補上。當然,也有些父親因為工作緣故,長期不在家,我們建議這些爸爸利用網絡、電話、書信等與孩子共度“爸爸時間”:聊一聊最近的見聞,看了哪些書,匯報一下各自的學習、生活,爸爸給孩子講一個故事,孩子給爸爸唱一首歌等。媽媽作為記錄員、監督員,也可以參與其中,一起共度親子美好時光。

有了這樣的“爸爸接送日”“爸爸時間”后,父親與孩子之間的感情更加親密,同時也大大緩解了母親的壓力,讓整個家庭氛圍越來越和諧、融洽。當然,最大的受益者還是成長中的兒童,一個優秀的父親會把自己生活領域中的東西盡可能地展示在孩子面前,并成為兒童良好品行養成的向導和力量的源泉。

參與聯動

加強實踐能力的提升

父親是兒童情感的滿足者、行為的引導者,也是兒童重要的活動伙伴。一般來說,母親陪伴孩子的時候大多會選擇閱讀、手工等相對安靜的“小游戲”,而父親則會更多地與孩子挑戰一些運動量稍大或者相對刺激一些的“大游戲”。鑒于此,我們開發了父子研學遠足課程。每個學期,班級會舉行1~2次“爸爸去哪兒”親子研學遠足活動。這一活動為孩子們開辟了一個新的課堂,在親子遠足的生動體驗中,兒童不僅能感受到快樂,更提升了自身的實踐能力。

每次研學活動前,“爸爸志愿團”要組織成員一起出謀劃策,共同制訂活動方案。在此過程中,孩子們計劃、合作、與人交往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同時父親們最大化地參與聯動,與學校、教師也形成了合力。

在爸爸志愿者的組織、幫助下:長江水廠、四甲部隊、老人福利院、農產品基地……都一一成了孩子們的社會實踐場所;張謇博物館、長江邊、市民公園、揚州瘦西湖、蘇州牛仔風情園……都留下了孩子們成長的足跡和歡樂的笑聲。孩子們在爸爸們的指導、幫助下,學知識、學做人、學創造,逐步提升了自我管理、與人交往、自主創新等能力,培養了探究、協作、拼搏的精神,這也成為我們班集體建設的一大特色。

班級很小,世界很大。正是有了父親的參與聯動,班級活動才精彩紛呈,孩子們的能力才會不斷提升?!案赣H在場”已經成為父親們參與班集體建設的代名詞,是促進孩子全面發展的新途徑,是家校共育的新風尚。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育才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