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時代中小學作業問題的解讀
作者:張愛萍 ?
發布時間:2021-10-29 10:03:3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必須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人民滿意的教育。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對作業管理、設計、批改、輔導等環節提出明確要求;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強調,“要抓好中小學生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管理”;2021年4月教育部印發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十條要求”,充分體現了國家解決當前社會關注的作業數量過多、質量不高、功能異化等問題,進行作業革命的堅決態度和鮮明導向,也表明了進行作業革命,是擺在當前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學校、家庭等面前的一項重大歷史命題、時代課題。
2021年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作業育人功能:明確了作業是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要遵循教育規律、堅持因材施教,嚴格執行課程標準和教學計劃。在課堂教學提質增效基礎上,切實發揮好作業育人功能。通過布置科學合理有效的作業,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形成能力、培養習慣;幫助教師檢測教學效果、精準分析學情、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學校完善教學管理、開展科學評價、提高教育質量。
■ 作業問題的解讀
1.焦慮的作業“量”
目前學生的作業從來源看,有老師布置作業、家長布置的作業等。從年齡來看,作業基本覆蓋基礎教育段的學生,甚至學前教育的孩子都有一定的書面作業。這背后隱藏的是教師和家長對成績的重視及希望通過增加作業量提升學生學業成績的焦慮心理。
2.固化的作業內容和形式
就內容而言,同質化特點鮮明,都是為了鞏固課堂知識,如語文作業中多以課堂所學的字詞、課文內容理解為主,少數作業涉及手法技巧的運用、閱讀拓展等。其次作業同源性突出,多數出自教科書或練習冊。就作業類型而言,主要是記憶型和積累型。這種固化的作業內容和形式,表層是思維固化,其深層是教育主體缺失,是對有著不同性格特點、特長愛好,有著不同學習層次、多樣學習需要的學習個體的忽略。
3.簡單的作業層次
簡單的作業層次一方面體現在教師布置的作業是面向所有學生集體的“一刀切”,另一方面雖有較少的教師對作業進行了分層,但分層的作業能力層級相同,缺乏層次性。這種簡單的作業,是教師對當前全面育人目標的概念化認知,也是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個體差異的洞察不足,致使教師不能根據學生特點布置有針對性的、全面而有意義的作業,無法發揮作業循序漸進的教育功能。
4.劃一的評價方式
目前教師作業批閱結果主要有兩種形式:“對”“錯”的定性評定和具體分數的定量評定。這種簡單劃一、符號式的作業評價方式,其結果不僅難以反饋學生學習情況,教師也無法通過作業及時獲得學生學習效果反饋,嚴重異化了作業的本質與功能。長此以往,這種劃一的評價方式會削弱學生探究的興趣,扼殺學生的創造力,抹殺學生的個性。
5.忽略的作業過程
在學生完成課外作業的過程中,人們較多關心的是作業完成情況與考試成績的關系,而很少關注學生做作業的過程。日常學生的作業,多為課堂內容的復習鞏固,教師一般不進行指導。而家長基本上是“監督者”,很少是一個“合作者”與“指導者”。有研究表明,家長參與孩子做作業的過程并跟學校保持聯系和溝通,這類學生的學習成績要比那些具有同等智力、同樣家庭背景,但無家長參與作業過程的學生成績好。可見,作業中家長參與的重要性。
■ 作業優化的實踐路徑
鑒于以上問題的分析,筆者認為,作業優化的實踐路徑可從以下幾個層面出發。
1.理念引領
理念是行動的指南。教育者要堅決貫徹“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遵循教育規律,堅持因材施教、以德為先、能力為重、以核心素養為本,全面發展的育人觀,解決當前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要和學生對教育的不同發展需求,富有創造性地開展作業設計、布置、指導、評價,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2.方法變革
首先,戰略部署,實施作業的頂層設計。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根據作業問題,依據作業目標,從上到下分層逐層設計,整體部署,發布決策指令,進而在籌備和實施的全過程中實現各方資源的有機整合、有效聯動,確保各項措施切合實際、科學合理、有效扎實。
其次,戰術實踐,深化作業的細節研究。具體方法如下:(1)明確目的。作業的設計布置必須根據課程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學情、教學內容,依據作業類型,目的明確,突出教學重難點,使學生練有所得。(2)合適的作業時間。根據相關家庭作業與時間關系的研究,為確保學生學習興趣和效率,《通知》明確規定:學校要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可在校內安排適當鞏固練習;小學其他年級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60分鐘;初中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90分鐘。周末、寒暑假、法定節假日也要控制書面作業時間。以此來設計作業的量,保障作業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3)實施分層作業。針對學生學習的個體差異性特點,教師既要設計體現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復習鞏固類作業,也要設計學生運用知識、技能解決生活問題的實踐性探究性作業;同時還可根據個體差異設計系統性作業,搭建學習“支架”,循序漸進,激發學生不斷開展實踐探究的興趣和熱情。(4)豐富作業形式,突出多樣性、實踐性和開放性。教師需踐行《通知》中“根據學段、學科特點及學生實際需要和完成能力,合理布置書面作業、科學探究、體育鍛煉、藝術欣賞、社會與勞動實踐性作業,探索跨學科綜合性作業”的規定要求。布置的作業不僅可以是書面知識鞏固性作業,也可以是應用性或實踐性作業;不僅是單科作業,還可以是跨學科的綜合性作業。(5)改進作業批改方式,提高反饋矯正和評價的有效性。教師要突破簡單劃一的評價價值形態,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和作業的具體內容等情況,正確使用師生間達成共識的多種批改符號和個性化評價語言,靈活運用多種批改方式,把正誤信息、評定等級及鼓勵性、建設性的評語及時反饋給學生,并對作業中的優點、特色等加以總結、表揚和推廣,對作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及時矯正和消除錯誤。(6)重視對學生作業過程的指導和管理。教師要積極落實《通知》規定:“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和課后服務時間加強學生作業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時間管理能力,指導小學生基本在校內完成書面作業,初中生在校內完成大部分書面作業。”同時,教師與家長要保持溝通,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切實履行家庭教育主體責任,營造良好家庭育人氛圍,合理安排孩子課余生活,與學校形成協同育人合力。
3.制度規范
用制度規范管理是一種科學管理方法。學校和教師應根據國家相關作業的規定和學校實際,制訂本校家庭作業規章制度,如學校要制訂全校性的作業規范,包括作業的總體要求、類型、數量、難度、頻率和完成時間;教師設計、布置和批改作業的程序與方法;各科作業比例結構,教師協調作業的方法;作業的審核、監管、考核、評價,獎勵與懲罰等等。督導部門要制訂本區中小學課業負擔監測和公告制度,明晰監測對象與內容,加強對學校和校外培訓機構作業管理的督導檢查和督學監管,要對違反政策的學校給予公示或行政處罰。同時,督導部門還要向社會提供暢通、方便、快捷的問題反饋渠道,切實落實各項工作要求,確保學校作業管理工作取得實效。
作者單位:陜西省灞橋教師進修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