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的繁榮強盛,都是小人物的努力奮斗。一項事業,三代人接續。


西安市第八十二中學的教師張興出生在一個教育世家,從1951年到2021年,70年的漫漫長河里,爺爺、父母,直到張興,一家三代人薪火相傳,接力奮斗在教育第一線。這其中飽含著他們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與堅定,更體現了三代人無怨無悔的精神追求。

從土房到現代化教學樓

總有一種變化讓人驚喜

1951年,張興的爺爺張明儒在景龍池小學任教,張興的父親張六民小時候,經常坐在自行車的橫梁上跟著父親去學校。“當時的學校是在一座廢廟的遺址上建起來的。教室都是土房,房頂是半邊蓋。父親有間辦公房,里面支一張桌子,一把椅子。校舍非常簡陋!”張六民說,他上學之后,父親早出晚歸,很少能看到其身影。“父親在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當過軍醫,回到家鄉后才當的老師。他身上有一股軍人的作風,生病住院都要等到寒暑假。有次手術切除了四分之一的胃,但也只休息了一個月。”張六民回憶說,父親1979年退休之后,還被返聘到西安市女子師范學校繼續教書。

1980年,張六民到鹽店街幼兒園上班。“幼兒園的門很窄,只夠進一個三輪車的寬度。幼兒園建在一個坑里。下雨時,馬路上的水會倒灌進來。”張六民說,當時幼兒園只有100名左右的孩子。1983年,幼兒園在政府的支持下,蓋起了三層樓。“看到新樓拔地而起,內心特別激動,感覺跟自己家蓋新房一樣。”張六民對當時的情景記憶很深。“那時候,西安市沒有幾所幼兒園能蓋樓房。”

時代的發展總是讓人充滿了期待和驚喜。2001年,西安市西大街進行改造,鹽店街幼兒園也被納入其中。由此,張六民離開了工作的地方,但心里卻有了一個長長的牽掛。今年9月,鹽店街幼兒園作為“西安市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的項目如期建成。聽到這個消息,他第一時間趕過去。出現在面前的是一座時尚現代的教學樓,黃白灰三色相間,素凈簡潔,又散發出一種萌萌的童趣。幼兒園有美術創意室、圖書閱覽室、科學發現室、印染工藝坊。教職工研究生占比達35%。時隔20年,已經退休的張六民看到新建的鹽店街幼兒園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太漂亮了!”

從土房、樓房,到現代化教學樓的崛起,工作34年的張六民由衷感嘆道:“真是趕上了好時代,發展太快了,變化太大了!”

不只是鹽店街幼兒園,張六民父親工作過的景龍池小學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在今年的西安市“新優質學校成長計劃”中,政府投資410萬元進行提升改造。校容校貌煥然一新,十幾年前的多媒體已全部升級為最新的“班班通”。

從三尺講臺到立德樹人

總有一種精神讓人感動



“要老老實實做人,實實在在做事。”張六民對父親的話語記憶深刻。

張六民家在胡家廟。在鹽店街幼兒園上班后,張六民一直騎自行車來回奔波。從胡家廟到西大街,騎行得1個小時。“早晨7點前得到幼兒園,下午6點以后才能走。一天兩個小時,起早摸黑地在路上!”張六民笑著說道。由炊事員、采購員、出納會計、教務主任到園長,張六民一直兢兢業業工作,清清白白做人。

張興對小時候情景記憶猶新,她跟著爸爸上班,每天早晨都是班里的第一名。晚上陪著媽媽批改作業都是家常便飯。“記憶里,爸爸年年是優秀工作者,家里的抽屜里放滿了各種獎狀和證書。媽媽是學生們眼里那個嚴厲的董老師。我的小伙伴們總說,你媽媽看起來好嚴厲。小時候還不太懂,長大后自己當了老師,才明白了老師的眼里有嚴也有愛!”

2004年,在女兒張興光榮地成為西安市第八十二中學的一名英語老師時,張六民認真地對她說,老師是一個神圣的職業,一定要把“人”立起來。“爸爸經常感慨,爺爺是老師,我們一定要做得更好、更優秀。”從爺爺、父母,再到張興,立德樹人的精神一脈相承。

“做老師,首先要站穩三尺講臺。”這是張興對自己的基本要求。為此,她本科畢業之后,又在職攻讀了陜西師范大學研究生。工作7年來從不請假。“我生孩子當天才請假,產后沒有耽誤一天就上班了。”張興對自己可謂苛刻。從學科老師到班主任,從陜西省“一師一優課 一課一名師”的省級優課到西安市教學能手,張興帶著祖輩、父輩的囑托,磨礪自己,升華人格,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思想境界。

為了讓張興全身心投入工作,小孩出生后的幾年里,幾乎由父母全天照顧。“站在講臺上,我的心里是踏實的,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支撐和激勵著我。”

從“三年行動”到高質量均衡發展

總有一種美好讓人期待

2019年,“西安市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開始實施,作為西安市第八十二中學的老師,張興深切感受到了學校翻天覆地的變化。近兩年,政府加大對西安市第八十二中學的投入,對操場、實驗樓、教學樓、電線落地、管網進行了全面改造。特別是高中部的教學樓,政府總投資2260萬元,完成了從外到內的全新升級,煥然一新。

張興在西安市第八十二中學已經工作17年了。這幾年,學校在內涵發展上駛入了快車道,尤其在成為西工大附中聯合總校的分校之后。“西工大附中每年都會選派專職校長對學校進行教育教學指導和幫扶,并派出特、高級名師到學校任語、數、英主課老師,參與到日常的教學工作中。這相當于西工大附中的老師給八十二中的孩子長期駐校上課,真切感受到了名校的教育教學。”針對初中,西工大附中還會不定期地進行送教活動。每學期初,西工大附中會圍繞課堂教學,選定一門學科進行年級講座。尤其讓張興感動的是西工大附中每年舉辦的中高考專題講座活動,“這讓普通的八十二中學生、老師和西工大附中有了更深度的融合。”西安市第八十二中學的老師會經常參加西工大附中的教研活動,只要有此類活動,張興場場必到。

從政府大手筆投入到學校內涵式發展,張興身處教育改革的大潮,一刻也不敢停歇。從基本功大賽,到教學新秀,再到市級教學能手,張興不斷趕潮、弄潮。為了向西工大附中老師學習,只要有時間,她都會去聽他們在西安市第八十二中學的日常授課。“他們的理念和方法,以及對于學生學習狀態的調整,確實讓我長了見識。”2019年年底,張興加入了莊力“名師+”研修共同體,與共同體成員互相學習研修,努力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2019年—2020年,張興先后參與“基于學生需求的中學英語學科作業分層設計實踐研究”“初中英語單元課程網絡教學的研究”“核心素養下的英語語法研究”“英語學科思政元素挖掘與英語課堂的實踐研究”等市、區級課題研究。“學校不斷地吸納優秀的新老師進來,作為中堅力量,我也不能被后浪淹沒。只能努力強大自己,并在‘師徒結對中’讓新老師盡快成長。”張興深深地感到這幾年,從賽教、制作微課、課堂實錄等,自己都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和歷練。

“現在,我們的學生更開朗了,課堂上也很主動積極。家長的參與度也高了,會不斷督促孩子學習。這都是‘名校+’帶來的直接效應。”近幾年,西安市第八十二中學的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升,家長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

2018年,張興的一位學生也當了老師。這位學生對張興說:“因為您,我也選擇了當老師!”聽到學生的話,張興心中感慨萬千。“大學畢業后,我從父輩手中接過教鞭,站上了西安市第八十二中學的講臺。沒想到長大后,我也影響了更多熱愛教育事業的人。”

大時代的繁榮強盛,都是小人物的努力奮斗。一項事業,三代人接續。在碑林區,像張興一家人的有很多。盡管普普通通,但他們努力發光,和其他辛勤耕耘的老師一起,共同匯聚成碑林教育璀璨的星空。碑林區歷來崇文重教,有1萬余名優秀教育工作者,為11.4萬名學生點亮希望,放飛夢想。正是有了這些敬業愛崗、追求卓越的老師們,碑林區當之無愧地成為教育大區、教育強區,成為西安、陜西乃至西北的教育高地。站在千年歷史文化的厚土上,站在新時代的新起點上,碑林區的老師們將勇擔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努力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書寫更加輝煌燦爛的教育新篇章。

來源:西安市碑林區教育局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