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評價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讓所有的教育觀念、教育制度和教育行為遵循教育的基本規律,回歸教育本質。教師評價就是要讓教師把教書育人作為最根本的價值追求。教師選擇或實踐什么樣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既是自我領悟和習得的結果,也是制度引導和轉變的結果。評價制度偏離教育本質,則會忽視教師為追求教育理想價值做出的努力,會挫傷教師的情感,導致教師的觀念和行為與教育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馳。在教育評價改革的系統工程中,教師評價最為特殊,因為教師工作的復雜性,很難建立符合教師職業特點和工作性質的客觀標準?,F行的教師評價受到傳統思維和社會現實的局限,在觀念、政策和實踐方面無法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或進而導致其無法獲得職業尊嚴。要讓教師更好地教書育人,需要認清教師評價的價值導向、職業特點,不斷完善評價體系。

正確的價值導向是教師評價改革的根本

教育要把每一個自然人改變成社會人,除了要傳授知識,還要讓受教育者獲得價值理想、思想觀念、道德規范、行為習慣、健康人格等。教書與育人本應有機統一,任何教師的教學行為中都會包含個人或公共的思想價值。之所以出現“重教書輕育人”,把教書與育人割裂的現象,根本在于過分片面、功利的“唯分數”“唯論文”教師評價導向。改革教師評價,根本在于價值觀的轉變。

政治是面對公共生活應該堅持的態度、行為和信條。教育有鮮明的政治屬性,社會主義教育就要按照社會主義教育思想全面發展培養學生,讓學生樹立社會主義理想信念。離開這個前提,我們的教育就失去了根本。教師評價的政治要求和教師的法律地位有關。《教師法》定義“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明確了教師的職業屬性是專業人員。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突顯教師職業的公共屬性,強化教師承擔的國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務的職責,確立公辦中小學教師作為國家公職人員特殊的法律地位……”教師法律地位從專業人員到國家公職人員的變化,體現出教師職業既有專業化屬性,也有公共屬性,標志著教師的權利和責任的變化,也就是堅持社會主義教育思想是教師職業的法律地位決定的、必須堅持的責任和使命。

師德師風是第一標準。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遵循本質,師德也要回歸本分。當下,教師的專業化要求前所未有,社會普遍認同師德是一種職業倫理,體現在教師專業意識、專業能力、專業發展中,師德不僅僅指教師應有高于基本社會規范的道德素養,還要有能力指導學生的學習,用專業知識面對和解決學生成長中的價值問題、心理問題、情感問題以及人格問題等,同時師德還體現在教師能夠通過專業發展完成自我實現,從而在一言一行中感染學生,影響學生正向發展。師德是教師職業的倫理基礎,淡化或弱化師德修為,教師的專業化便無從談起。

立德樹人是本質要求。立德樹人是中國教育思想的當代表達,既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關于教育思想的繼承,也是對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發展。如果說教書育人是從本質上明確教師的工作性質,立德樹人則是從更加廣闊的視野界定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教書育人在當代的價值根基。教師應該帶著使命感和責任感,把立德樹人作為一種價值選擇,正確引導學生的認知、思想和行為。當下學生受社會多元化思想影響,價值觀很容易迷失、扭曲,崇拜“網紅”、明星,崇尚欺凌、霸凌,這些出現在學生成長中的種種問題,都是立德樹人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教師評價僅把考試成績作為主要或重要依據,而不管教師在多大程度上端正了學生的思想,提振了學生的精氣神,消除了學生的心理問題,這與立德樹人的要求相去甚遠。凡是不利于教師立德樹人的評價方式,都是應該被摒棄的。

多元評價是必然選擇。教育之所以偏離其本質和規律,根本原因在于評價標準過于單一、短視,“唯論文”“唯升學”就是把本來復雜的教育教學簡單聚焦在有限的指標中,扭曲了教育的應有面目?!捌莆逦ā标P鍵是改變評價標準的單一化,建立多元評價體系。但若沒有建立起多元評價體系,簡單地將“唯論文”“唯升學”變成“唯課時”“唯輪崗”,那么教師勢必會把精力和時間投入到課時量、交流輪崗的積累上,從而出現新的“唯”度。教師的工作具有高度復雜性,很難用單一的標準去評價。教師評價設立一個標準本身就偏離了教師工作的實際,更不要說僅僅依靠唯一的標準去評價了?,F在教師評價的標準、方法都過于扁平化,看似很公平,但是沒有顧及教師在學科、風格、年齡、層次上的差異,有些評價甚至給教師帶來情感、精神的傷害。

理解教師的職業屬性是評價改革的基礎

現行的教師評價體系中,評價理念、評價工具及評價方法過于追求量化指標,評價結果也過多體現在績效考核的維度。但由于教師職業性質特殊,不是所有的能力、價值及付出都能量化,教師評價要堅持外部條件的價值導向,還要立足教師特殊的工作屬性。

教師知識素養的內隱性。教師的工作體現在一定的實踐中和情境中,教師的知識和素養體現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每位教師的勞動都具個性化,簡單用外在標準判斷評價不同學科、不同學生群體、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都會導致評價結果失真。教師的內在素養、知識積累和教學智慧都是內隱性的,來自教師的個人潛質、經驗積累、性格特征和悟性智慧,“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按照現代評價的理論,評價可分為測量式、描述式、判斷式和響應式四個層次,我們的教育評價主要以測量式為主,如果考慮到教師工作屬性的特殊性,教師評價就不能僅用測量方式進行,還要有描述式、判斷式的評價。

教師工作成效的綜合性。判斷教師工作成效要從他的工作對象了解掌握,其學生是否全面發展,是否學業進步,是否道德提升,是否人格健全,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我們評價教師就不能不看學生的成長進步情況,只看教師上了多少課時,只看表面的工作量。而教師作為腦力勞動者,他的勞動和付出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他的事業心、責任心、自覺性,他所耗費的腦力和心血都是無法用精確的時間來計算的,在可量化的考核之外,還要尊重教師的自我評價、團隊評價、同行評價和學生評價。

教師勞動結果的長期性。學生的成長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的勞動只體現學生成長的一個特定階段,勞動成果并不一定會馬上呈現。但是,學生發展的每個階段并不是孤立存在,必須放在學生的一生里印證。如果教師通過高壓方式強化訓練,在短時間內提高了學生的學業成績,卻導致學生對學習心生厭惡,這樣的教學就不是積極和值得肯定的。在國際上有一個比較研究,發現越是基礎教育階段學業成績高的國家和地區,學生對學習的喜愛程度越低。所以,教師評價還要考查教師的教學是否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

教師工作績效的間接性。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教師工作的績效應該體現在學生的學習成效和成長狀況上。反思現行的教師評價,觀測點更多集中在教學成績、課時量、教研活動、文章發表、承擔課題等教師的自身發展上,與教師的工作對象關聯度不高,形成錯誤導向。其實,教師勞動的差異更多體現在育人的實踐中。設想,如果一位教師想方設法去提高學生學業成績,精力全在優秀學生,而忽略后進學生,他的整體成績或許很高,但其工作有失公平。而另一位教師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轉化學業困難、心理障礙、不良習慣等問題學生身上,他付出很多,但考試成績未必優異,他的工作卻更應該得到肯定。

教師業績差別的均衡性。教師評價的目的是激發所有教師的積極性、創造性,不應過分強化對教師優劣判斷、選擇和淘汰,我們無法判斷學生的進步到底是哪一位教師影響的結果,但也不能忽視每一位教師在育人過程中的作用。應該說教師業績越是均衡,越有利于學生的發展,說明每一位教師都發揮積極作用。如在績效工資的體現中,如果差距過大,就會鼓勵了一批,傷害了一批。教師評價中應體現一定的均衡性,從而保護大多數教師自我發展和教學改革的積極性。

完善的評價體系是教師評價改革的任務

現行的教師評價從觀念、制度到方式、方法都還不完備,與新時代對教師的要求還有差距。建設科學、有針對性和有效的教師評價體系任重道遠,當務之急是對現行教師評價制度進行完善。

一是完善專業發展的評價體系。教師職業的法律屬性是專業人員,專業人員要具備相應的知識、能力、精神及權利,而且教師的專業性還具有成長性,教師評價就要從完善教師準入專業要求和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去構建。教師的準入制度是教師資格制度和招錄制度,現階段我國教師入職門檻相對較低。由于教書育人對從業人員除了有專業知識的要求,還應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和研究反思能力的要求,從長遠看,提高各學段教師的入職門檻,特別是強化入職前的心理、人格測試很有必要。

教師入職后專業發展的評價制度主要是職稱職務的評聘制度?,F行的中小學教師專業技術職稱制度,結構化的設置初級、中級、高級的比例,在實際操作中很難以教師的能力水平以及努力和付出程度評價教師,而更多依靠教師所在學校職稱結構和人員構成帶來的發展機會,如果一所學校的高級職稱一直被占用,那么你再優秀都沒有機會參評高級職稱。職稱評審的條件方面也更多關注課時數量、教研活動、支教經歷、發表文章等外在條件,很難真實反映教師教學方面的實際貢獻和真實能力。完善職稱制度,職稱結構上應該根據教師實際多一些彈性化的結構,比如給鄉村教師設置專門的高級職稱;在評價方式上淡化外在指標,更過考查教師的教學實績和學生工作成效,體現教書育人的價值導向。

二是完善人才成長的評價體系。新時代中小學教師的人才建設體系的設計已經較為完善,陜西省基礎教育教師的“三級三類”骨干體系,國家、省級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的教學名師,教育部國培計劃——領航名教師名校長,有專門針對鄉村教師的人才培養計劃“鄉村首席教師”以及優秀鄉村青年教師獎勵計劃,還有即將實施的骨干校園長培養計劃等,人才隊伍構建起覆蓋城鄉、各個學段、各個學科的完整體系。完善人才評價體系,首先,要明確人才的關鍵是培養和使用,人才稱號不同于榮譽稱號,榮譽稱號是對教師作出貢獻的褒獎,人才是對未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而授予的稱號。其次,人才選拔不僅要考查教學能力,更要考查研究能力和團隊引領能力,要注重對教育教學思想的理解和實踐,注重形成具有個人風格和推廣價值的教學主張。另外,人才隊伍建設要克服重視評選,忽視后期的管理和使用的問題,獲得人才稱號就一勞永逸,成為“唯帽子”問題。

三是完善教師榮譽的評價體系。盡管說師德是教師專業化的職業要求,尊師重教還是應該成為一種社會風尚。中國自古就有尊師重教的傳統,但是進入現代社會,個人中心主義興起,威權主義喪失,人們普遍性缺乏對各個行業應有的尊重,教師的社會地位也被動搖了。建立教師的榮譽制度,目的是提高教師社會地位。目前,教師榮譽體系中,有重視師德的教書育人楷模、師德標兵、最美教師等榮譽,有重視專業能力與貢獻的特級教師榮譽,還有重視綜合性貢獻的全國、全省的模范教師、優秀教師,以及鼓勵扎根基層的突出貢獻教師等專項榮譽。教師榮譽體系建設,傳遞著教師隊伍建設的價值導向。完善榮譽制度就要嚴格按照思想政治、師德師風、立德樹人等基本價值評價教師,讓榮譽名副其實,也讓優秀的教師能夠實至名歸。

教師評價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好的評價體系能夠成就教師,能夠讓優秀教師脫穎而出,不好的評價體系可能會挫傷教師的積極性,甚至壓抑人才成長。整個社會要立足于教師自尊和尊嚴,建立一套引導教師安心、潛心教書育人的評價體系,真正讓教師成為讓人羨慕、受人尊重的職業。

(作者系陜西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處長,《陜西教育》特聘欄目主持人)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