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單純追求功利的閱讀目標,而是要注重文體的形式,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內涵,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想要讓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過程具有濃厚的“文學味”,教師必須采用更加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


在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極為重要的方式。《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也要求通過優秀文化來熏陶和感染學生,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與審美情操。但是,推動學生對優秀的傳統文化產生民族的自豪感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情。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即便有眾多具有內涵的文言文作品,還是有許多學生認為文言文的學習極其枯燥無趣,大多數的學生缺少閱讀和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究其原因,部分語文教師使用的教學方式比較陳舊,僅僅是讓學生學習并熟練背誦文言文的內容。如果想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需要激發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熱情,促使學生深度體會文言文作品的內涵,從閱讀中尋找“文學味”。


一、創設問題情境,設置閱讀懸念

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以一開始就使用懸疑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積極性。在提出問題的環節中,教師針對學生感興趣和理解不清晰的地方展開提問,這樣可以深層次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與此同時,教師還要針對學生有錯誤認知的內容,引導學生自主提問。這種形式可以增強學生獨立閱讀的自覺性,讓學生對閱讀文言文充滿興趣。

例如,《桃花源記》一文顯現出陶淵明的人生價值觀和夢想,為了推動學生自主研究分析這個主旨,教師在學生獨立閱讀時設計出眾多思考題,指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探究、思考。其中一個問題是:“文章中描述的桃花源風景優美、適合居住,那么漁夫為什么要選擇離開呢?”這個思考題讓學生充滿疑惑。還有的學生迅速提出了新的問題:“漁夫答應不對外人講述桃花源的事,為什么會打破承諾呢?”教師首先表揚了提出問題的學生,并且讓學生根據這一系列懸疑問題展開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學生逐漸認識到:“桃花源在陶淵明的心中是一個神圣的地方,但是因為人具有較多的世俗欲望,因此漁夫留不住,并且還會使用這些信息來尋求富貴。”教師接著鼓勵學生深入思考:“作者心中的圣地為什么會是桃花源呢?作者是如何產生這樣的想法的呢?”這個思考題促使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自主學習是和被動學習相對立的新型學習方式。教學中,教師需要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導者,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公,不被他人所支配,自主地完成學習和閱讀任務。然而,文言文的學習難度較大,學生對學習的方向比較困惑,并不了解分析的具體切入點。若是可以設計出懸疑性的問題,便可以讓學生把握好自主學習的方向,這樣的學習效果也會符合教師的預期。

二、優化誦讀方法,促進閱讀理解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名言特別符合文言文的學習。一般而言,文言文對于學生來說學習的難度較大,有較多的生僻字,只有反復學習才會理解和感悟文章所要表達的內涵。相較于其他文體,文言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師必須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

1.文章內容的難易程度不同,體裁和表達方式也有一定的區別,閱讀方式也有所不同。依照教學目標的不同,語文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合理地挑選閱讀和背誦的方式。文言文的體裁多樣,如說、賦、議、序、論、銘等,針對不同類型體裁的文言文,需要使用不一樣的誦讀聲調,再結合具體內容,明確誦讀的感情與語調。語文教師需要讓學生了解這方面的內容,在教學生字讀音和含義的基礎上,對語氣、語調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針對課本中的核心文章,語文教師需要憑借范讀、詳細講解等教學方式,讓學生掌握核心句型和重點詞句語法等的閱讀方法。比如,韓愈的《馬說》中多次出現“食”字,但是這個字在不同的語義下讀音并不相同。在“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食”代表“飼養”的含義,所以讀作“si”;在“一食或盡粟一石”中,“食”代表“吃”的含義,所以讀作“shi”。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理解字詞內涵的基礎上正確閱讀。

2.教師指導學生采用各種各樣的誦讀方法,如默讀、朗讀等,還可以使用角色扮演和小組問答等方式。這樣能夠解決學生在語調、語氣和停頓方面的問題,指導學生深入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言文的內涵與情感。

三、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寫作特點

許多優秀的文言文作品在對人與物的描寫上極具特點,可以精確地抓住人與物的特征,描繪得十分生動形象。如果想要體會文言文作品的“文學味”,教師也要將此作為教學的切入點,重點尋找描繪精彩的句子,讓學生從作者的角度思考、理解其把握人、事、物特征的方法。

例如,在《曹劌論戰》中,作者把曹劌、魯莊公等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研究這些人物形象的特征,尋找作者描繪人物使用的方法。如將“曹劌”作為分析的實例,學生能夠知道他是一個愛國勇敢的人物形象,學生分析出:“即便曹劌認為‘肉食者鄙’,然而依舊主動請見,這可以展現出他十分關心國家的安危,并且不卑不亢,勇于向權貴講述自己的觀念。”除此之外,學生還研究了課文中的語言描寫,認為曹劌的講話具有很強的藝術性。“曹劌沒有直接提出想法,反而是率先反問魯莊公,讓魯莊公進行自我反思,這種說話方式很有藝術特色。”還有的學生研究了曹劌的戰爭策略,并且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曹劌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并且能夠迅速抓住出戰最合適的機遇。我認為這部分的內容較好地體現了曹劌的聰明才智和軍事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鼓勵學生使用類似的方式分析魯莊公的人物形象,簡述其特征。如此,學生便會對課文中的人物形象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文言文寫人、繪物的方法多種多樣,不僅可以從外貌和語言等層面展開詳細的描寫,還可以采用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應用對比、反襯等表達方法。教師在教學生閱讀文言文時,可以引導學生按照分類賞析課文,學習其語言應用與表達的技能。

四、促進主旨理解,提升閱讀思維

許多文言文作品的語言簡練,但是內涵豐富。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挖掘其背后的深層內涵,研究事物的因與果,以辯證的思維來觀察事物。初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已經有所發展,但如果想要迅速品味作品的含義難度卻很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先指導學生了解文字表層的含義,并采用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逐步深入思考,最終體會文章的核心內涵。

例如,一位教師在對《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進行教學時,在講解理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展開對話,以分析和模仿的方式,感受鄒忌在語言上的智慧。又如,一位教師在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進行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了解文章的主題,組織學生展開朗誦比賽,讓學生帶入情感朗讀,注重語氣、語調,繼而感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內涵。除此之外,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三峽》是主要描寫景物的文章,教師可以在互聯網上搜尋三峽的照片和視頻等,讓學生更具體、直接地體驗三峽的魅力。這樣,學生不僅感受到了文言文語言的精妙,還感受到了文字和視覺上的沖擊。結合文章來觀賞三峽風景圖片,學生便可以較好地理解描繪三峽的語句。教師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直接體會文言文描繪的風景,學習時便不會感到無趣和乏味。

教學方式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核心要素。在傳統的教學環境下,文言文的教學只是關注學生的應試能力的訓練。教師在嘗試完善文言文教學時,需要對目前的教學方式加以反思。為了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理論知識的興趣,教師可以試著變換不同的教學方式,把對話和朗誦融入到教學的環節中,并且融合多媒體教學方式給學生呈現出豐富的內容。

綜上所述,在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單純追求功利的閱讀目標,而是要注重文體的形式,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內涵,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在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與作品展開對話,讓學生與作者共情,更加深刻地理解文言文中的“文學味”。

作者單位 甘肅省岷縣蒲麻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