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課堂上,對學生發問、質疑意識的激發,需要從問題意識培養入手。問題意識,反映了學生對歷史問題思考的主動性。但在教學中,學生不會問、不敢問、不愛問的現象突出。教師要用好課堂每分鐘,在呈現歷史知識的同時,更要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關注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營造良好的師生交互環境,將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納入到教學中。


一、搭建問題情境,讓學生會問、敢問、愛問

問題意識反映了學生對歷史問題的主動思維與質疑,教師要關注學生,引領學生去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第一,以生為本,讓學生會問。現代教育技術可以為歷史課堂搭建可視化學習情境,可以利用圖文、視頻素材資料培養學生的歷史感知能力,培養其對歷史的立體認知。如,在學習“屈辱的歲月”時,引入《虎門銷煙》《林則徐》等影視素材,讓學生先觀看、再反思,逐步了解中國近代所遭遇的屈辱。看到虎門銷煙的畫面時,學生內心會升發無限的感慨。我讓學生思考:“林則徐為什么要主張銷煙?”討論后,有學生提出疑問:“為什么說林則徐銷煙是我國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虎門銷煙’體現了當時林則徐所倡導的禁煙運動,更是維護民族尊嚴的光榮之舉。”有學生疑惑:“既然林則徐禁煙導致‘鴉片戰爭’,為什么還要說他是民族英雄?”回溯當時的歷史情景,學生認識到:英國很強盛,中國很疲弱,“虎門銷煙”是中國對英國的反抗。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缺乏原料產地,而我國卻擁有豐富的資源。虎門銷煙后,英國借機發動戰爭,迫使中國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成為其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影像資源的呈現,讓學生將歷史知識形象化、直觀化,激發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課堂上,要呈現歷史知識中的“矛盾點”,要從認識歷史事件的觀點異同上,讓學生去比較、去反思。在學習“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歷史背景和條件時,要求學生分析中外資本主義萌芽有何不同,分別從政策、資本、市場、技術等領域,展開對比分析。學生從這些問題中,逐漸引出西方的重商主義政策、中國的重農抑商政策。西方國家在對外殖民擴張中,剝奪中國貿易權,也讓中國喪失海外市場。

對問題意識的激發,要讓學生敢問。教師要營造寬松的提問環境,鼓勵學生去發現、去提出問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倡導學生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表達的機會。如,圍繞文藝復興、思想啟蒙運動、社會主義革命、工業革命等,讓學生展開討論。另外,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對提問題的學生給予獎勵,讓學生敢于分享自己的觀點。如,請學生思考九一八事變、華北事變、盧溝橋事變、南京大屠殺等事件的歷史意義。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知識儲備,去提出質疑,激發歷史學習興趣,從問題中感受歷史情境,激發創造力。

二、引領學生發現問題,增強學生創新思維力

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自己運用歷史知識去發現問題,學以致用。如,在學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時,教師提問:“從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等歷史事件中,你可以想到什么?為什么說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是推進中國革命事業的重要基礎?”請學生觀看與上述事件相關的圖片資料,引領學生去發現問題。請學生聯想中國歷史,思考幾個第一,“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是?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是?第一支中國工農紅軍是?”等。如圍繞南昌起義,請說明其時間、領導人、過程和意義。學生通過自讀歷史材料,了解到周恩來、賀龍、朱德是南昌起義的主要領導人,時間定在1927年8月1日,與我國“建軍節”是同一天。有學生提出疑問:“為什么起義軍已經占領了南昌,卻還要南下廣東?”這個問題很好!對于當時的戰事情景進行分析后,學生發現南下是為了更好地保存實力,也為后續的北伐做準備。對于八七會議,有學生提出疑問:“為什么叫八七會議,難道是8月7日開的會嗎?這次會議的歷史價值是什么?”確實是1927年8月7日,在漢口開的會。在這次會議上,通過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

學習歷史,不能局限于對歷史知識的認知,還要深入到歷史問題中,引領學生去質疑。“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對于問題意識的培養,更要激發學生提問的積極性。結合歷史事件,延伸與該事件相關的內容,教師要鼓勵學生去大膽提問。即便是學生的問題提得不正確,教師也要給予鼓勵。教師要鼓勵學生在歷史問題中對歷史事件進行思考,要運用恰當的方法激活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是學生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問題的集中體現,也是學生對歷史知識點進行整合、歸納的過程。強化學生創新意識,要鼓勵學生提出獨特見解,敢于突破常規,從新的視角來思考問題。如,對秋收起義的理解,聯系影視劇中對秋收起義的描述,請學生思考:“中國當時的社會局勢如何?秋收起義讓中國共產黨看到了什么?找到了哪條道路?”

三、優化教學內容,問題意識融入教學全過程

在歷史課堂上,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在實踐中融入問題意識。歷史課前,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教材知識點、學情分析,適當融入預設問題,便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如在學習“辛亥革命”時,在課堂上播放相關視頻資料。圍繞這些視頻素材,教師設計問題:“請同學們思考以下問題: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如何理解‘武昌起義的重要意義’?如何理解‘孫中山創辦興中會、中國同盟會的革命綱領’?”利用問題預設,讓學生圍繞歷史事件進行全面思考,增強對歷史本質的把握與審視能力。

在歷史課堂上,要適度融入問題設計。對歷史問題、歷史知識的揭示,不能是傳統的直截了當的講解,而是要善于設問,引領學生去提出問題。如“辛亥革命”學習中,對于辛亥革命相關歷史事件的梳理,請學生分別從辛亥革命的背景、過程、評價展開討論。在背景方面,我們讀秋瑾的《如此江山》,讓學生從詩歌中想象“當時中國是怎樣一種局面”,再聯系“屈辱的歲月”,讓學生思考:“基于中國當時的社會物質、思想、軍事基礎等,起義時機如何選擇?”在過程方面,我們引入史料,讓學生對照觀看湖北軍政府旗幟、中華民國旗幟、國民黨旗幟,請學生思考武昌起義的意義。接著,圍繞武昌起義,對其成功的原因進行梳理,“武昌起義對清政府而言意味著什么?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憲法是什么?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進行剖析,其意義有哪些?”針對辛亥革命評價方面,請學生思考:“辛亥革命對中國產生了哪些影響?給中國人的思想帶來了哪些影響?孫中山提出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中,‘同志’指的是誰?”這些問題的不斷延伸,讓學生透過歷史問題,深刻感知歷史課的魅力。

四、構建平等師生關系,評價中激活問題意識

在歷史課堂上,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師生關系要平等,要轉變教師“一言堂”觀念,強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要平等地對待學生,師生關系和諧了,學生才敢質疑,才能在思考中提出問題。在學習“華夏之祖”時,我放映了西安黃帝陵的視頻片段,讓學生認識華夏的祖先。有學生提出:“為什么我們被稱為‘炎黃子孫’?難道我們的祖先是炎黃嗎?”有學生發問:“我們的祖先是類人猿嗎?”對中華民族而言,炎帝、黃帝是我們的祖先。如在炎帝、黃帝時期,人們建造宮室、挖掘水井、制造舟車,識文字、譜音樂等。有學生提出:“大禹治水中的禹是誰?”我們從遠古歷史中知道,炎黃兩帝后,出現堯、舜、禹。堯帝簡樸,克己愛人;舜帝寬厚,以身作則;禹帝愛民,與民共同甘苦。

歷史課堂上,課堂評價的運用,既可以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能夠發揮激勵作用,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成效。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評價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營造良好的問題情境。如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讓學生分析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之間的歷史關系,并通過評價引領,讓學生抓住各個歷史事件的重要意義。

總之,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單憑教師去解讀,學生的自主意識就難以激活。教師要主動激活學生的自主意識,營造良好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從問題中走進歷史、探究歷史,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

作者單位 山東省滕州市大塢鎮大塢中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