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馥教授提出的“自主性繪畫”新概念是指引導兒童自選繪畫方式,主動表現自我,不斷創新的繪畫活動。自主性繪畫著眼于兒童的創新,強調兒童自主,在尊重兒童畫的發展規律的同時,注重教師的主導地位,優化教師的指導作用,把兒童的自主性和教師的良好指導結合在一起,以發揮兒童繪畫的多種教育功能。


一、尊重兒童的年齡和發展特點

兒童自主性繪畫主要通過適宜的活動形式幫助兒童整合經驗,促進兒童多感官經驗之間的轉化,從而使兒童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

如,在三年級下冊《感受聲音》的繪畫活動中,教師可以選擇音樂與繪畫融合的方式進行教學。通過音樂作品欣賞幫助兒童加深理解音樂作品,鼓勵兒童學會用自己喜歡的顏色、圖形和線條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及對周圍環境的認識。借助音樂來促進兒童繪畫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在這節美術活動中,“音樂”是繪畫基礎,“畫”是表現形式。

首先,引導兒童深刻理解音樂作品本身是實施這項活動的關鍵環節。 其次,在選擇音樂作品時,教師應注重選擇韻律和節奏變化明顯、能表現一定場景和情節、能夠表達愉快情感體驗的。如聽了《藍色的多瑙河》讓我們想到寧靜的水面,想到湛藍的天空,想到小鳥在天空中歡快地歌唱;聽到搖滾刺激的音樂就會讓我們想到喧鬧的城市……最后,在提問設計方面,教師可以利用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加深問題開放的程度,激發兒童的思考和想象。通過問題使兒童整理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并用自己喜歡的圖形、物形線條、色彩來進行繪畫。

二、鼓勵兒童進行多感官學習

在開展兒童自主性繪畫活動時,教師可以組織多種多樣、形式各異的活動,充分調動兒童的各種感官系統去看、去聽、去感知、去體驗,讓兒童充分探索和體驗。在此,以《感受音樂》繪畫活動為例。

聽:在與兒童一起欣賞音樂作品時,教師可以恰當地使用自己的表情,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通過體態表現出來,給兒童一種積極的暗示,把兒童自然地帶到音樂作品所描繪的情景中。另外,教師對兒童的欣賞不能過多干預。教師創設了較為寬松、開放的活動環境,為幼兒想象、創造提供了支持。

畫:在繪畫過程中,鼓勵兒童自己解決問題。如,一個小朋友想畫跳躍的青蛙,可是自己不會畫。于是,就請教同桌的小朋友,可是比劃了半天也沒有成功。這時,教師鼓勵他自己想辦法尋找小青蛙的圖片。后來,這個小朋友終于在圖書角的圖書資料里找到了。教師鼓勵性的語言指導,為兒童平等交流、自主解決問題提供了支持。

說:教師鼓勵兒童講述自己的繪畫作品,表達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通過引導兒童自己講、同伴講、小組講和集體講,幫助兒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表達出來,在集體中建立自信。同時,也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兒童,使教師更能選擇適宜的教育方法。如趙欣源畫了一幅《我的花園》,她是這樣講的:“一天,我在院子里玩,忽然飛來了三個小仙女。她們把院子變成了花園。花兒美麗地綻放著,蘋果樹上結了許多的紅蘋果,還有很多蝴蝶、蜜蜂飛來飛去。她們把我也變成了仙女,穿著漂亮的裙子和高跟鞋跳起舞來。”她在高跟鞋的周圍畫了許多音符,代表高跟鞋發出的有趣、美妙的聲音,這正好表現了音樂的旋律。這種繪畫方式完整再現了兒童對音樂的理解,真正充分發揮了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調動了兒童繪畫自主性。又如許多兒童都愛看《海底總動員》,教師可以圍繞“海洋世界”這一主題讓他們收集海洋生物的知識進行小組討論,也可以讓一些去過海邊的帶來他們收集的海貝在班級里進行展覽、講解,還可以讓他們觀看一些關于海洋奧秘的紀錄片。進行不同感官的刺激,兒童就會更有興趣、更自主地進行繪畫創作。

三、關注兒童作品,進行合理分析與評價

兒童自主性繪畫的核心內容主要體現在繪畫方法的自主、繪畫過程的自主和繪畫表現的自主。因此,在分析和評價兒童的作品時,教師不能把兒童的繪畫技巧與寫實能力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而應以兒童的繪畫表現,包括繪畫過程的自主性、新異性、獨特性來評價繪畫作品。在作品分析中,教師可以以兒童的情感體驗、想象聯想的豐富性為主要分析對象,通過兒童的繪畫背景、繪畫過程中所反映的內容來了解兒童,理解他們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想法。這樣,在對兒童自主性繪畫的指導中才會出現教師與兒童的雙向有效互動,從而促進兒童自主性與創新性的培養與發展。

作者單位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金鳳區第十一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