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新時代勞動教育要遵循教育的規律,把握育人導向,體現時代特征,強化綜合實施。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有計劃、有目的地實施勞動教育,不僅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勞動價值觀,還有利于提升小學生的勞動創新和創造能力。勞動教育刻不容緩。作為小學教師的我們,必須要滲透勞動教育,落實勞動教育,長期實踐勞動教育。


一、以學生為主體、學校為主導,滲透勞動教育

1.強化班級常規,規范勞動獎勵機制

在學生入學時,教師就應緊抓常規教育,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在文具擺放方面,在課前準備時學生就能將課本、練習本、鉛筆、橡皮等整齊、規范地擺放在桌面指定位置,并將自己的書包拉好拉鏈后統一掛在課桌的一側。在物品歸納方面,能將自己的餐盒、抱枕等擺放在固定位置,外套正確掛在靠椅后背上。在生活技能方面,能自己系鞋帶、有序排隊接水、吃完飯后能將自己的餐盒擦拭干凈。在打掃公共衛生方面,能主動擦黑板、倒垃圾、洗抹布、掃地、拖地等。對于常規優秀的學生,教師可以在班級內進行鼓勵、表揚、發放表揚信等,以此激發學生的勞動積極性,給全班學生樹立榜樣,營造班級熱愛勞動的濃厚氛圍,促使每一位學生都能養成積極勞動的優良習慣。

2.充分利用勞動課,提高學生對勞動的認知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勞動的認識,教師要充分利用勞動課的時間,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勞動的重要性。一年級的勞動第一課是“勞動全解析”,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在剛入校時就明白勞動的理論知識及意義。此后,每周的勞動課都有不同的主題,開展相對應的勞動活動,如“擦桌子我最棒”“我是掃地小能手”“垃圾分類我最行”“整理我的文具盒”“拖地我最棒”“擦黑板,我能行”“整理圖書角”“學習清洗餐具”“教室換新顏”等,這些勞動活動從不同的角度讓學生深入地理解了勞動的重要性,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了勞動的作用。教師要利用好每一次勞動課,讓學生樹立勞動光榮的意識。因為勞動不僅是生存的需要,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3.必修與選修結合,勞動內容因材施教

勞動教育的實質就是讓學生學會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勞動技術,學會生存的本領。由于年齡、個人愛好、性別等的差異,學生的勞動能力也就有差異。所以,勞動課應在必修的基礎上設置分學段選修。這樣既可以保證學生掌握必備的勞動技能,又可以在此基礎上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小學低段可以開展泥塑、收納、分類等選修課程;小學中段開展種植、縫紉等選修課程;小學高段設立航模、烹飪、機械木工等選修課程。這樣,不但豐富了勞動課程,還能讓學生發展興趣愛好,讓每個學生都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

4.利用節假日,體會“行走”的勞動教育

學校一定要利用好每年的勞動節,開展勞動教育,致敬勞動者,比如向抗疫志愿者、醫護人員、教師、農民、工人、軍人等學習。我國有很多節日都處于學期的中間,學校可以結合這些節日,對學生進行“行走”的勞動教育。例如,植樹節到了,可以讓學生扛起鋤頭,帶著樹苗,去田間進行一次植樹活動;清明節到了,可以讓學生去烈士陵園掃一次墓等。這樣不僅讓學生在節日里感受到了勞動的樂趣,也在勞動中傳承了文化。此外,要引導學生利用好周末的時間。學生可以相約到學校、公園、社區等進行勞動宣傳、清潔等,用自身的小舉動,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到勞動中,感受勞動的魅力。

5.校園綠化與學科融合,在校內滲透多樣勞動教育

學校給每個班級規劃出一片小菜園,實行責任到班制度。教師可以帶領班級學生在自己的小菜園里種上蔬果、花草,既實用,又能美化學校的環境。學校每月對班級進行量化考核,讓師生都能參與到勞動中去,在校內營造良好的勞動氛圍。此外,勞動不是狹義的“務農”,而是與現代科技、園藝、生態、技術等眾多知識相結合的,富有創造性的一種活動。我們要將勞動課與科學課、美術課、習作課、體育課等相結合。例如,可以和學校的“大科創”項目進行融合,將“STEAM”課程、機器人制作、3D打印等融入其中,嘗試研發一些自動機器人來協助學生進行體力勞動;可以在進行校園綠化的同時,開展繪畫、習作比賽,將美術課和習作課放到室外進行,繪制每次勞動的場景,或寫一寫每次勞動時的過程、心情、收獲等;甚至體育課上,也可以舉行鋤草比賽、施肥比賽等,來達到勞動即鍛煉的效果。在多學科相互融通的大環境下,在學校教育中滲透勞動教育。

二、以家庭為基礎,家校共育,落實勞動教育

1.家長以身作則,樹立勞動光榮的家風

家庭在勞動教育中起基礎的作用。要樹立勞動光榮的家風,讓孩子感知勞動是一件光榮的事情,勞動者是快樂的。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誤把勞動當成一種懲罰。比如,孩子作業沒有按時完成,或者孩子做錯了一件事情之后,家長都會罰孩子進行掃地、擦桌子等這樣的體力勞動。久而久之,孩子從小就體會不到勞動的快樂,因為他們覺得這樣的勞動是被迫的、帶有懲罰意味的,感受到的是勞動帶來的痛苦。所以,家長不能把勞動當成懲罰,而是要讓孩子從小主動勞動、愿意勞動、熱愛勞動。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家長要以身作則,在家里積極勞動,樹立勤奮能干的形象,將家里收拾得干凈整齊,那么孩子也會學習家長的這種優良作風。家長的言傳身教在潛移默化中就讓孩子養成了從小愛勞動的好習慣。

2.孩子主動參與,形成家務共做意識

在進行家庭勞動時,家長應鼓勵孩子主動參與,自己動手,堅持不懈地進行家庭勞動。家長要為孩子提供勞動的機會,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例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勞動計劃與分工,各司其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對孩子來說,自己的文具自己整理、自己能洗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房間自己收拾等,家長不要過多幫助,促使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的好習慣。在自己的事務完成之后,孩子還可以幫助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掃地、擦玻璃等。讓孩子參與到家庭勞動中來,形成家務共做意識,通過勞動體味快樂、成功與收獲,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3.教師分段布置,落實家校共育的目的

低段學生以自理能力養成、獨立自主的勞動為主,從衣食住行用出發,結合學校勞動課的內容,奠定好勞動技能的基礎。可布置以下勞動任務:每天按時起床,自己穿衣、洗漱;會使用七步洗手法洗手;會自己清洗小件衣物;會疊衣被,主動整理個人物品;飯前盛飯、擺碗筷,飯后將碗筷放到洗碗池,清潔桌面、地面;學會對垃圾進行分類等。中高段學生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勞動技能,來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需求。可以在家完成以下事務:能主動保持個人衛生;能主動協助家長將衣物分類,自己的小件衣物自己洗;能主動疊衣被,整理房間,將物品擺放整齊;能主動幫助家長掃地、拖地;能主動飯前盛飯、擺碗筷,飯后洗碗、擦桌子;能主動進行垃圾分類;在家長的指導下,掌握各類廚具、家用電器的安全使用方法等。

三、以社會為依托,與時俱進,踐行勞動教育

1.積極開展勞動系列活動

學校要依托西安市曲江新區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文化資源,積極開展勞動主題的系列研學活動。可以利用周末時間組織學生去學習烘焙、體驗陶藝、親近自然,在親身的實踐中感受到勞動的樂趣;我校毗鄰曲江多處旅游景點,可以定期組織“我是景點美容師”等活動,帶領學生去景點感受歷史文化的同時,幫助環衛工人鋤草、撿拾垃圾、清除小廣告等;還可以結合陜西“全運會”,踐行志愿勞動教育。

2.將傳統習俗與勞動結合

在節日里感受勞動的樂趣,在勞動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二十四,掃房子”,春節清掃房屋既是跟過去的一年作告別,又是希望用干凈整潔的家迎接新年新福氣的到來。家長可以組織孩子來一場大掃除,讓家里窗明幾凈,來年有個好年景。當寒假遇上春節,當年俗遇上勞動,就實現了寓教育于勞動當中,使學生在參與中豐富知識,在體驗中尋覓年味,以勞立德,塑造品格。

3.致敬疫情期間的勞動者

結合時事,進行勞動教育。疫情尚未完全解除,仍有很多人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保障著城市的正常運轉,他們是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的環衛工人、奔走在大街小巷中的快遞員、奮戰在抗疫前線的醫護人員、社區工作人員……他們都是城市的英雄。疫情期間,他們默默為市民筑起一道抵御病毒的屏障,他們是最偉大的勞動者。學生可以采訪疫情期間的勞動者,尋找身邊最美的勞動者,學習他們的勞動精神,并向他們表達崇高的敬意。

踐行勞動教育,能讓學生增智、增能、增信,亦能提升學生的智慧、技藝,培養其對生活的熱愛。勞動帶給學生的碩果,不僅是鍛煉了生活能力,更是磨練了意志。所以,勞動教育刻不容緩,學校、家庭、社會必須通力合作,切實踐行。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曲江第三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