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古典詩詞群文閱讀教學
——以杜甫詩中的“望月”和“登高”主題為例
作者:黃朝霞
發布時間:2021-10-27 09:34:2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群文閱讀是近年來在我國悄然興起的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是指師生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結構化文本,在單位時間中通過集體建構達成共識的多文本閱讀教學過程。2017年,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頒布后,任務群學習和專題教學成為課堂常態。群文閱讀教學迎來了蓬勃發展的契機,尤其是古典詩詞群文閱讀教學,它篇幅短小,易于操作,贏得了大家的青睞。下面,筆者以杜甫詩詞中的“望月”和“登高”主題為例,談一談自己的見解。
一、確定主題,敲定組群
在古典詩詞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適合群文閱讀的主題,如詠史懷古、詠物言志、送別懷人、愛情閨怨、羈旅思鄉、邊塞征戰、山水田園等。以杜甫為例,他詩詞中的“望月”和“登高”出現頻率甚高,筆者以這兩個關鍵詞作為群文閱讀教學的主題,以此拓展教學內容,深化學生的認知,豐富學生的思想。
二、縱橫交織、群文建構
群文閱讀不是簡單的文本數量的相加,而是把關聯的文本放在一起進行有效整合。例如,在杜甫的“望月”和“登高”群文閱讀中,筆者進行了如下嘗試。
1.杜甫“望月”主題文本的整合
(1)縱向整合
筆者選取了杜甫不同時期(安史之亂前、中、后期)、不同情感的作品,將杜甫寫于公元755年的《后出塞五首(其二)》、寫于公元756年的《月夜》、寫于公元764年的《宿府》、寫于公元768年的《江漢》整合成杜甫詠月詩群文閱讀文本,引導學生鑒賞每首詩中“月”的意象。
這四首詩中“月”的意象或表現士卒望月思鄉的孤寂凄苦,或表達詩人被囚禁長安望月思親的惆悵,或違心于幕府感慨政治的失意,或抒發年老多病、顛沛流離、漂泊天涯的抑郁之苦。通過學習,學生可以深刻地了解杜甫鮮活立體的形象和唐朝那個偉大時代的歷史變遷。
(2)橫向整合
在教學中,筆者還找了一些學生熟悉的名家詩篇進行橫向拓展。例如,王維的《山居秋暝》、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
這些作品或月明如水皎潔恬靜,或月灑花林明亮似雪,或月升海上勾連相思,或借月寄情直達夜郎,或月明風清蟬鳴蛙噪。教師可以將杜甫詩中的“月”與其他名家筆下的“月”進行比較,讓學生從中找出不同之處,橫向進行拓展延伸,充分理解杜甫“望月情懷”的深沉與凝重。
2.“登高”主題文本的整合
(1)縱向比較
筆者選取了《望岳》《同諸公登慈恩寺塔》《登樓》《登高》《登岳陽樓》進行比較。
這五首“登高”詩是杜甫在不同人生階段創作的,《望岳》體現了青年杜甫胸懷天下的凌云壯志;《同諸公登慈恩寺塔》是中年杜甫憂國之思的發端之作,此時的他已從夢想的云端落下?!兜菢恰贰兜歉摺贰兜窃狸枠恰啡自娋鶎懹谄次髂蠒r期,杜甫半生懷才不遇,顛沛流離、年老多病、生計窘迫,此刻登樓個人悲愴與家國之痛一齊涌上心頭,詩風變得沉郁頓挫、蒼涼悲壯。由此可見,詩人登高時的經歷不同,作品體現的情感也會不同。
(2)橫向拓展
筆者選取了陶潛的《移居(其二)》、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崔顥的《黃鶴樓》、崔涂的《送友人》、王安石的《登飛來峰》《桂枝香·金陵懷古》等。將不同時期、不同詩人的登臨之作進行比較,讓學生了解文本的意蘊,探究作者的情感。
三、聚焦專題,梳理探究
1.望月專題
筆者帶領學生深入剖析了杜甫的“望月情懷”,并與其他詩人的“望月”詩進行了橫向比較,讓學生探究杜甫憂國憂民思想和沉郁頓挫詩風形成的深層原因。
(1)個人原因
杜甫經歷了“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求官生涯的艱辛,經歷了“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的失子慘狀,經歷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流離孤苦,經歷了“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的時代苦難。這些經歷是常人無法想象的,杜甫卻以“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熱情,以“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悲天憫人情懷,以“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偉大自我犧牲精神,成就了一首首動人的詩篇,成為“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聞一多語)”。因此,他的“望月”詩情感深厚、濃郁凝重。
(2)家庭原因
杜甫的家世顯赫,祖父杜審言是唐代有名的大詩人,杜甫深受家族影響,信奉儒學、愛國忠君、憂國憂民。他悲天憫人的赤子情懷、深沉厚重的仁者之心,讓他的詩詞沉郁頓挫、蒼涼悲壯。
(3)時代原因
杜甫生活在唐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當時政治腐敗,藩鎮割據,時局動蕩,民生凋敝,社會矛盾尖銳。“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社會動蕩與個人悲愴一起傾瀉,令“月”的意象更加深沉凝重。
學生通過對望月詩的縱橫比較,拓寬了視野,增加了文化積淀,提高了篩選整合文本的能力和比較分析的能力。清代趙翼云:“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惫P者認為,國家的不幸亦是詩人的不幸,詩人只有與國家共情,才能成就他的不朽。
2.登高專題
筆者分別從文化傳統、意蘊比較和情緣探究三個方面談一談自己的一些見解。
(1)登高是一種久遠的文化傳統
《勸學》有“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吨杏埂酚小熬又溃偃缧羞h必自邇,登高必自卑”。沈約云:“高臺不可望,望遠使人愁。”由此可見,登高習俗由來已久,登高的形式主要有登山、登樓、登臺、登塔等。登山是首選,王維留下了“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慨嘆;孟浩然留下了“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的期盼;崔涂留下了“登高迎送遠,春恨并依依”的思念……登樓是最愛,《登鸛雀樓》《登黃鶴樓》《登岳陽樓》《登滕王閣》……登臺、登塔也是古人登高的必選方式,登高在文人雅士那里已成為一種文化,成為古詩詞的一個傳統題材。
(2)登高是古詩詞的一個重要主題
登高眺遠,既是古人抒懷酬志的精神儀式,又是縱展目力、尋求徹悟的行為方式。登高望遠,或壯美山川盡收眼底,引無數風流人物競折腰;或造化神奇秀美,令人心曠神怡忘卻凡俗;或日暮鄉關煙波浩渺,引懷鄉思親之苦;或把酒臨風,嘆人生苦短功業未就之痛;或登上高臺目睹古跡頹敗,感時傷世,憤世嫉俗;或親見蕭瑟寂寥之景,引發羈旅之苦孤寂之情……由此可見,中國古代文人墨客“登高必賦”,登高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的一個重要主題。
(3)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道出中國詩人的悲秋情結自古有之?!氨铩笔侵袊糯膶W中一個源遠流長的主題,“睹落葉而悲傷,感秋風而凄愴”,“悲秋”主題從《詩經》《楚辭》到“建安文學”,從唐詩宋詞到元曲清詩,歷經了上千年的發展、嬗變和積淀,從無意識到有意識,最終形成了特具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悲秋”文學特色。如屈原和宋玉的裊裊秋風、蕭蕭黃葉、翩翩歸雁、無聲秋蟬;曹操和曹丕的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草木搖落、白露凝霜;杜甫的《登高》《登岳陽樓》等詩作;歐陽修、庾信、王士楨等作品。古代文人對秋天有著割舍不斷的情結,歷來就有文人悲秋的說法。秋季是收獲的季節,也是自然萬物由盛轉衰的季節,對文人來說,他們感受更多是后者。
中國古代文人深受儒家正統思想影響,窮其一生竭力追求修齊治平,這種人生選擇的單一化從一開始就決定了結局的悲劇性。功業未就、壯志難酬、理想受挫、天涯淪落的悲慘處境,他們想通過流連山水、登高望遠尋求解脫,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秋風蕭瑟,落葉繽紛,滿眼的衰敗景象象征著繁華的消逝,及寒冷季節的到來,最容易使人產生時光易逝、歲月蹉跎的感慨。人從出生到衰亡的周期與春夏秋冬的變換剛好吻合,深秋萬物的肅殺殘敗象征著人生的晚秋,但二者又有本質差異:四季可以輪回,周而復始、循環往復,但生命僅有一次。中國古代文人因身處逆境(失意、離別、羈旅、流放、死亡等),面對秋天的景致時,就產生了虛度光陰、老大無成的感慨,以及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舍我其誰的使命感,感物傷懷,悲從中來,悲秋詩由此產生。
四、反思教學,收獲啟示
“群文閱讀”是指在教材的基礎上補充5~6組文章,或者更多,進行教與學。即使是這樣,也需要教師的勇氣和魄力,因為“一節課里讀一組文章”意味著我們要進行相應的改變。過于精致細膩的課堂,可能會間接地侵占學生集中讀和悟的時間。學生沒有大塊時間讀,大塊時間悟,“群文閱讀”就不可能實現。
單篇精讀注重學生每個知識點的落實,能力的提升;群文閱讀注重學生視野的拓展,思維的提升,它將學生的思維從線性引向立體,從單一引向綜合,是單篇精讀的重要補充,是教師和學生普遍選擇的一種教學方式。但無論何時,教師都要堅守最基本的教育規律,不能盲目跟風,要做到獨立思辨,理性思辨,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臨潼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