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標要求的落地,新高考改革的明確,新教法運用的實施,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迎來了一次巨大的變革。要想改變課堂“滿堂灌”的局面,我們就要用有效、有趣、有意義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從而使整個課堂“活”起來。那么,我們具體該用怎樣的問題來激活語文課堂呢?筆者以《鴻門宴》教學為例,探究如何用有效、有趣、有意義的問題來激活課堂。《鴻門宴》是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所選的第三篇文章,在教學過程中有幾個問題很值得探究,我們不妨來看看。


一、項羽發怒的原因是什么?

對于這個問題,似乎并無討論的價值,因為在選文開始時就已明確: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后,項羽就“大怒”了,并說“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因此,看起來是因為曹無傷讓人告密,才讓項羽很生氣。可敵方叛徒告密是好事,為何要生氣呢?真的是因為告密的內容嗎?我們來看看,告密的內容中共有三句話:一是劉邦要當王,二是子嬰要當相,三是劉邦很貪財。那么,這三點真會讓項羽“大怒”嗎?

我們來分析一下,關于第一點這在攻打秦軍時就有約定的,懷王與大將們早就定下賭注——“先入咸陽者王之”,這一點項羽是知道的,所以他不會因為劉邦說要稱王就大發雷霆。關于第二點讓子嬰當丞相,要是給懷王當丞相,項羽也是不會在意的,因為他早已架空懷王,給一個亡國之君當丞相,他固然是不會發怒的。要是給劉邦當丞相,那也不可能讓他生那么大的氣。關于第三點那就更不可能生氣了,因為劉邦貪財,這是義軍都會有的“毛病”,劉邦有這個“愛好”,項羽也是無所謂的。那么問題就來了,項羽到底為什么生那么大的氣,發那么大的火呢?

其實,太史公的厲害之處就在于能在字里行間流露出大量信息,這也就給出了我們問題的答案。我們細品一下文中第一句,看能發現什么?第一句“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這一句,一是說明劉邦把大軍扎在“霸上”(陜西西安東邊),軍隊扎在這里意味著什么?抵抗。這就是擺好了要和后面來的諸侯一決高低的姿態。項羽來了后,看到這樣的架勢,會有什么感受?心里肯定不舒服。二是“未得與項羽相見”,什么意思呢?就是劉邦沒有第一時間來拜見項羽。不來見項羽,這讓項羽很生氣。“你劉邦這個泗水亭的小亭長,還敢給我擺這么大的譜。即使你先打下咸陽,我來了,你也應該早早地夾道歡迎。你不但不歡迎,還敢嚴陣以待?你這明明是沒把我當一回事,你不把我當一回事,就證明你心中無我,不在意我。我能不生氣嗎?”所以說,劉邦的這個態度才是讓項羽很生氣、很上火的根本原因。后面的冰釋前嫌,也很好地反證了這一點。

這就如同熱戀中的男女因一件事情發生矛盾,女方很生氣,男方卻覺得很無辜。男方的無辜是因為不知道女方為什么會對很小的事情生那么大的氣。其實,女方的生氣不是因為這件事本身,而是因為男方不在意自己,心里面沒有自己,把自己不當一回事,不重視自己而已。她的生氣本來就和事情的大小沒有關系,她關心的只是自己在男方心中的地位,而不是事情的大小。我想,項羽這時的感受就如同發生矛盾后女方的心情吧!

二、范增為什么說服不了項羽?

作為一個旁觀者,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會認為范增勸服不了項羽,那是因為項羽過于剛愎自用,聽不進去別人的建議。可我卻認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果,是因為范增不了解項羽。為什么說范增不了解項羽呢?我們來看看文中第一段,當項羽大怒發出“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的吼叫時,范增趕快“火上澆油”。他先是從“實”的一面來說,“你看劉邦,在山東時貪財好色,到咸陽‘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由此可以看出‘其志不在小’。”一個貪財的人不貪財了,一個好色的人不好色了,只能說明一點,他有了更大的貪欲。然后,再從“虛”的一面來說,“吾令人忘其氣”,劉邦具有“天子氣”,是要當天子的人,他不就是你最大的敵人嗎?范增從“實”和“虛”兩方面進行論述,雙管齊下要“急擊”劉邦。雖然范增的說辭有理有據,可項羽聽進去了嗎?其實并沒有。為什么聽不進去?因為“實”的一面和曹無傷告密的第三點不相符,這就為勸說打了折扣。“虛”的一面,可信度不是很大,因為項羽是一個靠實力來說話的人,這虛頭巴腦的說法,他是不會在意的。所以,項羽在范增講完之后沒有做任何表態。

而范增不了解項羽,就如同一個閨蜜不了解她的女朋友和其男朋友為什么鬧矛盾,然后找人傾訴說“我要和他分手”一樣。作為閨蜜,你要是不了解女方的真實想法,就可能會順著女方的意思說“那就和他分手,男方如何的不好等”,這樣的做法也許是對的,但對方真能聽進去嗎?男方一來道歉,可能一切就煙消云散了。

這時的范增就相當于這個女閨蜜。不了解情況,就勸不到點子上,有時候只會讓自己處于一種令人尷尬的境地。后面劉邦來謝罪,宴席不殺劉邦,直到最后讓劉邦全身而退,這也充分說明了范增壓根就不知道項羽想要干什么。當項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重視”后,氣自然也就消了。

三、項伯和樊噲的說辭為什么讓項羽無言以對?

《鴻門宴》中有兩次讓項羽無言以對的情景:一是面對項伯的勸諫,二是面對樊噲的指責。項伯從劉邦那里回來以后,對項羽講了這樣一段話:“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羽聽完這幾句話后,竟無言以對,只能“許諾”。這里項伯的話,起到了勸服項羽的目的了嗎?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句話中有三層意思:一是擺事實,沒有沛公,你就不會到這里。二是警告,人家有沒有功勞?要是攻打他,這樣不義氣。三是建議,不如好好對待他,這樣就能顯示出你的大義。這里的哪句話讓項羽無話可說呢?只能是“義”。講大義,守大義,這是項羽的道德標準,所以當項伯講完這句話時,項羽自然無話可說。樊噲的指責也是從“義”的方面打動了項羽。樊噲說:“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官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你看,樊噲就很了解項羽。“你不要認為我家主公不在意你,他一直在等你來,他是很在意你,很重視你的。”項羽聽完這話,內心肯定是很舒服的。“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他有功勞,你卻要殺他,這和暴秦的做法有什么兩樣,秦因為不講“義”,最終導致滅亡,你要是也這樣,那你也就是一個不義之人。我認為大王你不是這樣的人,你要這樣做,那你的“人設”自然就會坍塌,天下誰還會認可你。試問,一個把“義”當作生命看待的人,聽完這樣的話,還會有什么話可說?這也就是項羽無話可說的原因。

四、劉邦憑什么敢去見項羽?

之所以劉邦敢去見項羽,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不得不去。以當時的情形去見項羽,那是沒有辦法的無奈之舉。正如張良所問“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劉邦所答“固不如也!”人家項羽兵馬40萬,自己只有10萬。四個打一個,自然打不過。打不過咋辦?只能去見項羽。二是有保障。這里的項伯簡直就是“雪中送炭”的高手,他一來,又是“吾得兄事之”,又是“約為婚姻”,可謂是下了血本了。他為什么要這么做?那是在給明天的安全買保險啊!別說,這個投資還很劃算,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要不是項伯,那個項莊還真有可能在宴席上殺掉劉邦。第三是有對策。我想劉邦是深諳項羽的為人的,所以他明白自己在這種情況下該以何種姿態去見項羽。心中有了主意后,內心自然不會恐慌。你看他第二天見到項羽所說的話“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是什么意思呢?我也沒想到,運氣那么好,走在了你的前面。如此放低身段,就是想讓項羽明白:我不如你,你不用和我一般見識。第四點武力保障。是誰呢?當然是樊噲。他的武力值到底有多少?能讓項羽佩服的人,你想想,那武力值肯定低不了。

我想正是有了如上的這四點,劉邦才敢大著膽子走上“鴻門”的險途。以上的幾個問題,在課堂上提出來和學生進行討論,會讓語文課堂變得有趣、有效、有意義。若教師能在備課時不斷挖掘問題,上課時生成一些有效的問題,那我們的語文課堂也就可以被激活,學生也就不會感到學習枯燥無趣了。所以說,用問題探究來激活語文課堂,是教師改變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 陜西省咸陽市育才田家炳中學 秦漢新城郭旗寨學校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