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寫作教學中應抓住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指導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多年來,筆者在語文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實踐內化的教學原則,積極探索構建小學作文教學“五位一體”指導策略。

一、貼近學生生活取材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源頭盛而文不竭。”因此,教師應教育學生學會從生活中選擇寫作素材。學生的生活有一定范圍和對象,如學生熟悉的人:家人、鄰居、親戚、朋友、老師、同學等;學生熟悉的事:家里的事、故鄉村子的事、班級的事、社會活動的事等所見所聞的一切事情;學生熟悉的物:各類玩具、文具、書籍、建筑物等。當學生對生活有了上述體驗或印象,寫作文時腦海中就會浮現各種場景,素材選擇就很靈活,從而為自己寫好作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遵循作文規律構思

寫作是有規律可循的,學生可以根據選材從立意、命題、謀篇等方面著手構思。

1.要有一個健康深遠的立意

作文的立意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中心思想要與時俱進、意義深遠、情感真摯,要能夠體現作者的思想、見解和情感,要對讀者有一定的啟迪和教育作用。例如,讓學生寫童年趣事就要緊扣“有趣”這個主題,體現童年的美好及作者對童年的留戀。

2.要有一個貼切、新穎的標題

標題是文章內容的概括和濃縮,一個好的標題猶如文章的眼睛,可以反映文章的核心,抓住讀者的眼球。

3.要有一個嚴謹呼應的結構

作文的謀篇,主要是謀劃好文章的結構,一篇好的作文,應該有一個精彩的開頭、豐富的內容和漂亮的結尾。小學生的作文跟其他文章一樣,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三段式,但每一篇習作基本由三大部分構成。即,開頭、中間和結尾。教師指導學生謀篇布局時,應堅持讀寫結合原則,善于歸類語文教材及課外讀物中優美文章的寫作技巧,為學生提煉一些開頭、中間和結尾的寫作方法,供學生學習借鑒。作文開頭的方式有描寫外貌、點明中心、開門見山、交待四要素、寫景狀物等;作文結尾的方式有照應開頭、抒發情感、展開想象、點明中心以及自然結尾等;而中間部分是作文的主體部分,可以分成多個自然段詳略得當進行構思。

三、善于運用語言表達

言為心聲,作文是學生語言文字綜合素養的體現。要想讓學生學會語言表達,不斷提高寫作能力,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指導和訓練:一是指導學生多觀察、多體驗,在觀察、體驗中積累寫作素材;二是指導學生勤思考、多想象,在思考、想象中豐富自己的寫作素材;三是指導學生多讀書、多交流,在讀書、交流中借鑒寫作方法;四是指導學生勤練筆、善表達,在練筆、表達中提升寫作能力。平時,還要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地表達,能夠恰當使用基本的修辭手法,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空話、套話、假話,不抄襲別人的文章,力爭使自己的作文語句通順、平實生動、感情真摯,能夠與讀者產生共鳴。

四、反復修改潤色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不要急于寫作,不要討厭修改,而要把同一篇東西改寫十遍,二十遍。”著名文學家尚且如此,何況學生寫作文呢。作為教師,更應重視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意識,使其養成反復修改的習慣,并指導學生學會修改和潤色。修改作文的方式有很多種,如學生自改、同學互改、教師指導修改等。修改的內容包括題目修訂、立意審視、素材取舍、結構調整、語言表達、修辭手法運用、內容詳略、是否有錯別字、標點符號運用等,通過反復修改潤色,使學生的作文成為立意新穎、詳略得當、字通句順、語言優美、結構嚴謹、情感真摯的美文。

五、創設展示交流平臺

善于給學生提供作文展示交流的平臺,既是激發學生熱愛習作的重要手段,又是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共同提升的有效措施,因為只有同齡人的優秀習作,最容易引起學生的心理和情感共鳴,最容易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豐富學生的想象,最容易被學生借鑒和學習,這也許是增強學生習作興趣、使學生學會寫作的一把金鑰匙。學生習作展示交流的形式、范圍、對象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教師可以將修改前后的作文進行展示,引導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和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也可以將修改好的優秀習作在全班朗讀,加上教師的恰當點評,既鼓勵學生本人,又為其他學生指點了迷津;還可以將學生的優秀習作推薦給家長、推薦給校園廣播站、推薦給校報、微信平臺及其他媒體等,筆者認為這些做法一定會激發學生習作的濃厚興趣,對其今后的寫作大有裨益。

總之,筆者在語文教學中實踐探索了小學作文教學“五位一體”指導策略,其非常符合學生思維規律和學習特點,不但針對性強,便于操作,而且效果良好。今后,筆者將繼續實踐運用,不斷完善和優化作文指導策略,努力提升自身作文教學水平。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旬陽縣城關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