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策略
作者:楊永龍 雷 娜
發布時間:2021-10-26 16:16:48
復習是學習活動的重要環節之一,孔子曾說過“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確,通過復習可以讓學生對舊知識進行回憶、梳理、鞏固,還能將所學的知識系統化,為新知識的學習與應用打下基礎。就小學數學而言,其學習具有抽象性,知識點較多,邏輯聯系緊密,很多知識、技能必須通過復習、練習等進一步學習,才能讓知識更好、更快地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同時,小學生學習不善于將知識相互聯系、建立系統,導致他們對知識的結構掌握不夠牢固,直接影響了下一步的學習進度。為此,我們要想讓小學數學復習課有效果,就必須采取相關措施。
一、小學數學復習課的意義
《論語》中開篇首章首句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意思就是說“學到待人處世的道理并適時實踐練習,不是一件令人喜悅的事情嗎?”“學”的含義是學習與教學,“學”并不僅僅包含溫習和練習的意思,而“習”也并不只是溫習和練習的意思。筆者認為,孔子的這句話體現了其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教育思想。“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意思是“溫習舊的知識,從而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 這也足以說明復習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那么,在小學教學中要想讓學生學好數學,上好復習課無疑是關鍵所在。
二、小學數學復習課存在的問題
上好復習課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如果不認真安排、不精心設計,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如順次復習、重復舊課,這樣既浪費時間,又會使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再如不分主次,學生會做的題做得多,不會做的教師不認真講解,學生學無所得,降低了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還有把學過的內容羅列堆積不加整理,會使學生感到一大片知識茫無頭緒……這樣的復習課,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還會得不償失。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筆者通過近幾年對小學數學教學的觀察與思考發現,我們在教學中存在一些明顯的短板,暫且先列出數學復習課上存在的不足有:1.對數學復習課缺乏設計。2.對數學復習課的目標、功能認識不到位。3.數學復習課的開展沒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是復習課中常見的現象,而這些現象的弊端恰恰是制約學生高效學習的關鍵。我們常說,學習是一項系統工程,一旦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績。所以,既然我們找出了癥結所在,那就讓我們“對癥下藥”吧!
三、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針對復習課存在的短板,結合復習課的目的和教學原則,筆者將自己教學教研活動的重心轉向了復習課有效性的研究上,力求復習課恢復它原有的功能與價值,主要目的是想讓學生把復習變成一種自覺、自愿的行為,最終成為他們的一種學習習慣。下面結合課例,筆者談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的有效性。
(一)激發學生的復習動力
長期以來,復習總是教師要求學生進行的一項學習活動,教師怎么說,學生怎么做。針對復習課上學生一味地被動聽教師講解的這一現象,我們當老師的該如何做,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呢?
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因數和倍數的整理復習”一課中,教學設計:上課教師出示一些信息,讓學生猜電話號碼,這是一個五位數的電話號碼,第一位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第二位是最小的質數,第三位的數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子,第四位是最小的一位數,最后一位是5最小的倍數,講完題型請學生猜猜這個電話號碼是多少?學生興趣盎然,紛紛寫下自己認為正確的號碼,然后進行匯報,學生寫得快慢不一,還有的寫錯了。教師根據題型提出問題:“為什么你寫得比較慢?為什么你寫錯了?”根據實際情況,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和認識。
生1:我對一些概念記得不是很牢,思考的時間太久了,如果我多記一記,就能提高速度。
生2:我對質數的概念沒有記清,所以寫錯了。
生3:學習的舊知識時間長了,我記不住了。
……
教師繼續引導:“那我們如何才能避免上面的問題呢?”學生說:“對這些概念,我們要經常進行復習。”隨后,教師板書本課主題。
不難看出,教師通過設計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進行解答,在解答的過程中使學生產生對已有知識還沒有完全掌握的認識,通過學生的反思環節,讓學生認識到復習的重要性,進而產生學習的動力,為后面的復習打好心理基礎。如果我們每次復習時都能將心理動力作為復習的開始,每學期、每學年這樣的設計……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反思意識,并將復習轉化為一種自覺行為。與此同時,學生會感受到知識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學生的心理被深深觸動,復習就會自然地成為他們的內在需要。
(二)學生要有自己的復習方法
有了復習的需要,只能說學生愿意自覺復習,那么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學生會復習嗎?怎樣復習才更高效?這就要求著教師去研究學生的復習方法。如在“倍數和因數整理和復習”的學習中,學生在回憶完所學概念后,教師提出:怎樣整理這些概念呢?我們試著畫一畫。學生經過思考,繪制出了以下網絡圖:
從學生的思考結果來看,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還是孤立的,他們并未對各個概念之間建立聯系。這時,就需要教師進行引導,使學生弄清楚如何才能把知識點聯系起來,以便更好地記憶與應用。教師要肯定學生整理出的合理內容,同時把這三名學生的整理結果進行對比,讓其他學生了解生2的整理結果已經把概念按照不同級別找到聯系并進行歸納,而另外兩名學生的整理結果還停留在同一級概念上。經過對比,其他學生認可生2的整理思路,教師隨即利用這一思路將本單元的概念形成網絡圖。通過此次復習,學生不僅掌握了概念之間的聯系,更重要的是教師對復習的方法也進行了點撥,使學生學會了如何更好地整理概念。再如,復習課中我們還常用表格法、列舉法、畫關系圖等對學生的數學知識予以鞏固。
(三)多樣化復習策略
復習課同新授課一樣也需要設計,特別是在復習方式的轉變上我們要多下工夫。下面還是以“倍數和因數整理和復習”的教學為例。
環節一:談話引入
1.猜電話號碼:一個電話號碼,它的第一位數字是所有自然數的因數,第二位是最小的質數,第三位是3的最小倍數,第四位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第五位數字是10以內5的倍數。這個電話號碼是(12315)。
2.讓學生談感受,引出課題。
環節二:回憶建構
師生課堂交流:
1.第一單元學習了哪些概念?
2.學生自由交流,并說說每個概念,教師出示卡片。
環節三:討論交流
1.學生討論:怎樣整理這些概念?并試著畫一畫。
2.學生進行交流,教師引導梳理知識,并形成網絡圖。
環節四:鞏固應用
從以上教學過程來看,學生通過教師創設的情境引發復習需要,讓學生回憶本單元的概念并使每個概念清晰化。通過學生自主交流討論,在比較中逐步形成正確的思路和知識結構,最后再進行趣味性練習。經過如上流程,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很好地掌握了知識,應用了知識。當然在復習方式的轉變上,我們也可以借鑒新授課的一些設計與做法:如課前進行小調查,寫數學小論文、數學日記、設計練習題、辦數學小報、開展數學制作等,豐富的復習形式必將會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他們復習的質量與效率。
(四)常態化復習策略
怎樣讓復習成為一種習慣呢?這就要求著教師要培養學生常態化的復習思想,促使學生做到持之以恒的學習。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復習要做到要求合理,循序漸進。對教材上的整理復習要精心設計,更要將復習融入到每天的課程、每個星期的課程、每個月的課程當中,同時將課內復習向課后、課外延伸,使之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只有經過一定的量變,學生的學習狀況才可能發生質變。相信常態化的復習會成為學生學習的法寶,進步的基石。
總之,上好復習課并非易事,它需要教師打破知識系統化的固定教學模式,不斷總結經驗,因材施教,靈活選用方法,摒棄應試觀念,走出復習誤區,最終讓數學問題回歸學生的生活。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工業大學附屬小學 西安交大陽光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