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分析
作者:邢美榮
發布時間:2021-10-26 16:15:4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單元主題閱讀是學生自主接受和有效拓展小學語文知識的重要過程。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單元主題閱讀教學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語文學習特點,結合單元具體內容,以教材為基礎,積極研究分析單元主題閱讀教學策略,確保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在教學過程中,學校與教師積極推進的單元主題閱讀教學對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雖有著積極的作用,但也存在許多問題。例如,閱讀目的不清楚、觀點有偏見、缺乏有效閱讀方法等。筆者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對小學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為閱讀教學方法的創新提供參考依據。
一、小學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的必要性
單元主題閱讀教學已成為我國在小學進行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首先,單元主題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隨著時代的發展,語文教學的整體實踐環境發生了變化。其次,單元主題閱讀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必要條件之一。我國教育部門已經通過管理制度的改革與教學要求的創新,為小學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實踐創新指引了方向。最后,師生與家長對小學語文單元主題閱讀的訴求較高。從單元主題閱讀教學開展情況來看,師生的接受度提高了,家長對子女閱讀能力提升的訴求增多了。
二、小學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一)缺乏整體構建
在小學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開展過程中,雖然教師通過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但因為其缺乏思維觀念上的整體構建,導致各單元主題閱讀教學缺乏邏輯性和背景介紹,弱化了學生記憶單篇課文的效果,雖然這是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一次實踐嘗試,但關鍵的考核要點與課文主線嚴重脫節,對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效果影響很大。
(二)教材使用問題
在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中,受教材局限性和語文學科特點的影響,加之教師素質和能力參差不一,導致單元主題閱讀教學效果與預期有一定的偏差,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內容和方式。
(三)學生可能會出現解讀錯誤
在語言學習方面,學生要綜合運用自己掌握的詞匯知識,解讀文章的主題思想和核心內容。但是在閱讀過程中,每個學生的理解是不同的,他們對文章解讀有時可能會出現錯誤結論,使得教師很難進行相應的總結。
(四)學生自主閱讀時間少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的學習壓力大,課業繁重,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閱讀。
(五)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差
在小學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中,教師通常會借助練習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但是過度練習既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又不利于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讀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否則讀再多的書也是無大的意義的,既不能使師生產生共鳴,又不能鍛煉學生的思維。一旦學生失去了閱讀興趣,他們就會對閱讀產生厭煩情緒,從而影響整體教學效果。
三、小學語文單元主題閱讀的改進策略
(一)以文本為立足點確定閱讀教學主題
任何一項教學的開端都應該先進行主題確認,小學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更是如此。主題閱讀訓練前第一步是選擇一個適當的主題。小學低段與高段的學生領悟力與認知力是不一樣的,教師在確定單元閱讀教學主題時一定要注意層次性,一定要分層教學,這是主題確定的重點。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一文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晏子機智勇敢,用自己的凜然正氣、愛國情懷及高超的語言藝術使刁難他的人不敢不尊重他。教師可以將“尊重”作為閱讀教學的主題教育學生,讓學生明白尊重別人也就是尊重自己。
(二)強化思維訓練
良好的閱讀氛圍能夠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改善教學環境,利用學校環境打造多樣化的閱讀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例如,在統編版五年級語文第一單元《小苗與大樹的對話》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校園中觀察小樹與大樹,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然后將學生分成若干討論小組,讓他們在組內交流彼此的想法。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對文中“大樹與小苗”的代指就會有深刻的理解,對文章就會有更深層次的、不同的感受。
(三)利用多媒體打造自主閱讀互動課堂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關于少數民族的文章,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多元融合,不僅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少數民族異彩紛呈的歷史、文化、人文、自然,還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形式各民族友好互助、團結統一的意識。例如,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文成公主進藏》一文首先講述了文成公主進藏的原因——吐蕃年輕首領松贊干布愛慕漂亮又聰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智慧的使臣順利通過了唐皇的考驗,求親成功;接著講述了文成公主進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橋、鋪路、遇到惡烏鴉和神鳥天鵝、移山等;最后點明了文成公主進藏的不朽功績。文章語言生動,敘述張弛有度,扣人心弦,極富傳奇色彩和浪漫主義風格。講授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拓展一些少數民族歌曲與少數民族習俗的內容,以此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水平。
(四)創建單篇主題閱讀教學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雖然都是編者精心挑選的,但如果只學習這些課文,不足以培養學生的漢語閱讀技能。單元主題閱讀教學主要針對的是精讀課文,教師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從特定的文本中提取“主題”,這些“主題”不僅能夠反映文本的核心內容,還能夠體現學生學習的意義。例如,統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牛郎織女》一文講述了牛郎和織女從相識到分離,到變成牽牛星和織女星的故事,文章贊美了牛郎織女勤勞、善良的品質和他們真摯的感情。講授這篇課文時,為了充分激發學生對民間神話故事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夸父追日”“精衛填?!薄傲鹤!钡让耖g故事,在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認真對比,找出這些故事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五)創建單元主題閱讀教學情境
主題閱讀是一種針對同一主題、在一定時間內閱讀大量書籍的方法,是對閱讀材料的系統性、多樣性、藝術性和文學性的解讀,能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以充分發展和提升。教師可根據學段設置不同的主題閱讀空間和場景,再以單元為教學主題指導學生進行一系列的體驗,讓學生根據文章內容在所創設的環境中感受事件的發展,加深學生的閱讀體驗。例如,統編版六年級語文《北京的春節》一文描繪了一幅幅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表現了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展現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美好,表達了作者對新中國、新社會的贊美,文章語言樸實,陳述自然,不事雕琢,流暢通達,又有極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講授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創建親子主題場景,鼓勵家長參與親子活動,優化教學體驗的外部環境。又如,在《圓明園的毀滅》一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作者用反襯手法寫是為了通過昔日圓明園的輝煌壯觀讓讀者記住屈辱的歷史,以增強讀者的民族使命感,激發讀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這節課中,教師可以將“毀滅”作為全新的視角對學生進行閱讀引導,啟發他們深入思考:什么可以被毀滅?什么永遠不會被毀滅?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會得到啟示:圓明園的建筑、植被等可以被毀滅,但是我們的民族氣節不會被毀滅!這是印在心里的國仇家恨,是深植內心的愛國情感……這樣一來,不僅升華了課文主題,還教會了學生在閱讀中去思索和創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六)創建整本書的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的實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和閱讀范圍。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教師應盡可能地擴大課外閱讀的范圍和數量。小學教材上有很多名著片段,教師就可以通過對這些片段的教學,進行名著的導讀,并帶領學生進行整本書的語文主題閱讀。例如,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紅樓春趣》這篇課文節選自《紅樓夢》,講述的是寶玉、黛玉等在大觀園里放風箏的故事。課文片段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人物、景色描寫栩栩如生,故事情節曲折有趣,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認知實際,專注于激發學生經典閱讀的興趣,并借助這些片段引發學生閱讀《紅樓夢》整本書的興趣,進而指導學生閱讀其他章節。由一些片段到整本書,學生的閱讀范圍拓寬了,并且在這一過程中習得了整本書閱讀的技巧和方法。
實踐表明,在小學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中,教師應以教材為起點,將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融合在一起,鼓勵學生大量閱讀、多元解讀,總結單元主題閱讀教學方法,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神木市礦區第一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