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背景下教育一體化管理的策略
作者:權小紅
發布時間:2021-10-26 16:09:0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名校+”工程旨在充分發揮“名校”在辦學理念、學校管理、隊伍建設、教學方法、教育科研等方面的示范引領作用,形成“名校”引領“+校”快速發展的教育新格局,打造更多集質量、內涵、文化、特色、信譽等于一體的、社會認可的、影響力大的“名校”,不斷縮小城鄉和校際間辦學差距,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均衡覆蓋,讓更多的學生享受更加優質的、公平的教育,辦好人民群眾滿意的家門口的學校,為城市的建設與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教育支撐。“名校+”背景下教育一體化管理策略一定要遵循開放、共享、融合、創新的原則。為此,筆者從理念先行、制度保障、全面統籌、融合創新、注重實效五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一、理念先行
按照國家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思路和《西安市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具體要求,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應緊緊圍繞“教育均衡、優質、特色發展”的主線,積極實施“名校+”工程,以“名校”與“+校”結對幫扶的思路,將名校的師資、設備及教學理念等與轄區內較為薄弱的普通學校資源共享,形成教育聯合體,平衡各類教育資源。通過“名校+”工程的實施,打破校際壁壘,實現教育機制深化改革,讓更多的學生能夠享受更加優質的、公平的教育,在家門口就能上“名校”。
二、制度保障
1.設立“名校+”領導小組機構
為推動“名校+”工程目標的落實和有序開展,上到教育行政部門,下到教育聯合體學校都要成立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整個“名校+”工程建設中的具體事宜,為整個工作的推動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2.形成富有學校發展特點的“名校+”管理制度
“名校”要組織研討并制訂教育聯合體管理方案、后勤保障制度和其他相關制度,定期組織召開教育聯合體行政聯席例會,安排教育聯合體的工作,協調、指導各成員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以期更好地解決其教育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加快深度融合和一體化發展速度,充分發揮“名校”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提升各成員校的發展水平,以及家長、學生的認可度和社會美譽度,筑牢名校根本,促使本部和各成員校之間和諧有序發展,逐步形成教育聯合體品牌效應。
3.有足夠的專項經費保障
在“名校+”工作經費保障方面,除了教育行政部門下撥的專項資金外,教育聯合體各成員校也應提供一定的專項經費支撐“名校+”各項工作的開展。
三、全面統籌
在“名校+”工程推進過程中,各校既要統籌自身發展,又要協調“+校”與“名校”之間的平衡關系。以灃西新城第二學校為例,在整個“名校+”工程推進過程中,我們既是百年名校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校”,又是引領灃西新城區域內釣臺中學共同發展的西咸新區級“名校”。平時,學校積極參與名校組織的各項活動,汲取經驗,再結合實際將其中的精髓傳遞給自己的“+校”,最終實現了縮小校際教育差距、教育聯合體同步發展的目的。
四、融合創新
成員校要選擇“名校”中適合自身發展的項目和內容進行融合,在融合過程中也要彰顯和突出自身特色,力爭形成自己特有的辦學理念、管理風格和校園文化。灃西新城第二學校依托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優質資源,大力發展足球、籃球運動,于2020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國青少年校園籃球特色學校”和“全國青少年足球特色學校”。
五、注重實效
1.“名校”結合各學校特點,成立了學科聯合教研組,每月開展一次校際間的集體備課活動。各學校相互學習,借鑒經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還開展了名師、骨干教師示范課、跨校聽課、評課指導、教學研討、教學培訓等活動,極大地促進了成員學校教師的成長。
2.“名校”充分發揮自身引領作用,在名師指導、課題研究方面承擔了相關課題,組織成員校共同參與,共同研究,進一步提高了課題研究的質量。
3.“名校”十分注重教師的培訓力度,以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改進教育科研方法為目的,聘請了有關專家、學者定期為教育聯合體教師進行專題講座,進一步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為各校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4.“名校”積極通過多種途徑推進成員校德育研討工作的開展,加強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學性。例如,定期邀請專家對聯合體學校的教師、班主任和德育管理工作者進行培訓;定期組織德育案例交流,組織精品班會課展示觀摩,促進各校德育研討工作的共同提升;定期為家委會代表進行健康校園、性別平等教育及近視防控等培訓工作。
總之,“名校+”工程是國家“十四五”開局之年大力倡導的惠民工程,是國家教育發展的大方向。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在推進這項工作順利實施的同時,不僅要有前瞻性,還要有創新性,用實際行動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咸新區灃西新城第二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