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是教育重要的內容。家校之間需要溝通的平臺和方式,基于人性的光輝和美好,構成教育的合力,形成家校合作文化共同體,全方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此,提出十條建議如下。

家長會是課程。作為家校溝通重要形式的家長會本來就不應該是“告狀會”“訴苦會”,而應是“懇談會”,是學生才藝展示的“課程進行曲”。由學生主導、規劃、展示、詮釋班級文化和進行自我展示,從中發現自己進步的力量,實現互伴互助,倡導陪伴文化、激勵文化、信任文化。家校教育都立足于激勵、激發、欣賞、傾聽、成人之美,是符合人性的根本需求的。良好的教育是基于良好人性假設基礎上的良言善行。

參與學校決策。家長作為學生最為直接的關系、利益特定人,對學生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也是深遠的。同時,家長作為學校教育民主決策的參與者,非常有必要參與學校、班級決策,提高民主決策的效能。要讓家長深刻地認識到關注了學校,也就關注了孩子,在無意中把孩子“托”到了“高處”,這是對孩子認知、心理、情感、道德潛在的影響,是隱形教育的一部分。

體驗教育生活。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邀請家長自愿到學校適當參與監考、閱卷、跟班、評估、研學、講座等過程,“體驗”教師工作的滋味和日常教育生活,其一是理解教師,尊重教師,優化家長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其二給孩子尊師重教的文化暗示,從小給孩子的成長中注入尊重知識、尊敬教師、敬畏生命、尊重教育的意識,優化社會教育文化。“身教重于言傳”,對教師和家長都是一樣的重要。

親子共讀。借助閱讀項目推動親子共讀,使家長同孩子共讀共思共享。讓家長還原到自己的學生時代,用同理心與孩子交流、溝通,在討論中提高思想認識,最為關鍵的是“學會關聯、學會夢想、學會科幻、學會思考”。

共同活動。邀請家長代表參加學校節日慶典活動,與孩子共同編寫、編排節目,同臺演出,共同參加體育活動。共同去創造時,親子之間高度信任,師生之間高度信任,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就會大大提高,學習的內生動力就越強烈而持久。家長在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看到孩子光彩動人的表現,家庭關系會更加融洽和諧。同時,也能發現孩子的不足,為孩子的自糾自正、自我更新找到參照。

講孩子成長的故事。生命總是成長,在不同的成長階段總會遇到需要孩子自己去應對的問題和沖突,學校、家長有義務和責任去了解“孩子需要什么樣的幫助”以及“如何去幫助孩子”,一個有效可行的方法就是在班會上邀請家長講自己孩子成長的故事。通過家長講故事,讓教師“傾聽到沉默的聲音”,準確了解學生的“表現”,懂得家長的期盼和愿望,以便更好地發現學生成長的力量源泉,特別是要發現學生道德進步的標識,為進一步提高找到切入口。通過講孩子成長的故事,家長對孩子更加信任,發現孩子的優勢和長處,充滿自信,也會拉近與教師的距離,理解教師、信任教師、尊重教師,家校矛盾大大消除,形成教育合力。

共同開發課程。培訓家長和邀請有特長的家長與學校、學生、教師共同開發課程,給孩子授課。在厘定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基礎上,針對家長教育手段的簡單化、粗糙性,學校聘請家庭教育專家,按照家庭教育的困惑和問題,分不同階段、不同主題作輔導報告,并與家長進行廣泛、熱烈的互動。這樣的活動對撬動家長具有很好的作用。這是家校合作中的資源優勢互補,也是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文化的重要途徑。

共同參加勵志會。每個人心里都有積極的巨大的心理資本,是潛在的精神能量,只要“激活”了,產生心流,就催人奮進。學校邀請科學家、藝術家、工匠、專業人士、校友、社區人才和成功人士給學生勵志,家長也參加。當談及感恩成長時,特別的語言和感染力極強的音樂,將學生的情感與家長的感情彼此“激蕩”,心靈凈化,互相推動。感情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正如狄德羅指出的:“沒有感情這個品質,任何筆調都不可能打動人心。”教育正是建立在人的情感活動基礎之上有目的地追求價值的活動。

共同處理欺凌。家長與學生會、社團一起處理校園欺凌是非常必要的。校園欺凌對涉事雙方都有傷害,特別是對被欺凌者的身心傷害是潛在的、深遠的。除了學校和社會教育之外,讓家人與學生團體聯合參加協商、溝通、洽談會,糾正錯誤認識,達成諒解,進行危機教育和管理,消除矛盾,預防欺凌,有助于優化人際關系,為教育助一臂之力。

家校共讀共研。分年級,由家長委員會主導,深入開展家校共讀、主題研討活動,在共同閱讀中互相溝通和共同教育。每學年要有系統的紙讀、屏讀、研討計劃,形式多樣,廣泛開展,有效落實。

盡管以上十條是粗略的,但是來自實踐,而來自實踐中的經驗總是鮮活的,有助于人深思教育的真諦和育人的規律。若是能夠將家校合作課程化,善莫大焉!

作者單位 北京均優教育研究院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