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學中滲透思政元素的一些思考
——以《宇宙航行》一節為例
作者:余 歡
發布時間:2021-10-25 15:42:3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強調: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
為落實國家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育工作者進行了多維度的實踐探索。在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本文以《宇宙航行》一節的教學為例,談一談在教學中滲透思政元素的粗淺認識。
一、物理學科思政的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不但指出了上好思政課的重大意義,同時闡明了其他學科課程與思政課程之間的內在關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由思政課“單兵作戰”!因此,廣大教師務必結合自己的學科特色和課程特征,深入挖掘和提煉各自課程所蘊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和課程建設,真正實現學科教學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相得益彰。
“學科思政”是由“學科”與“思政”組合而來,屬于偏正詞組。該詞組的中心詞為“思政”,源自“思想政治教育”的縮寫,限定詞為學科,即依據學術性質而劃分的專門知識科學門類。因此,從字面上來解釋“學科思政”就是以學科為載體的思政育人模式。但“學科思政”的內涵遠比其字面意義更豐富和深遠。
首先,學科思政并不能等價于思政學科。學科所包含的專業知識并非只有所謂的客觀知識,還有與客觀知識密切相關,甚至無法分割的精神、情感、思想和價值選擇,而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立德樹人最為關注的教育內容。學科思政也并不是要求教師在非思政學科的課堂上去教授學生思政學科的課程內容,這一思想誤區使得部分教師在授課時不能很好地發揮學科思政的價值。
其次,以物理學科為代表的自然學科,均以探求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為主要內容,并伴有科學精神與態度、科學思想與魅力、規律價值與應用等內容。教師在進行學科思政的滲透時,自然地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元素與學科內容有機結合,方可將課程豐滿,方可以潤物無聲的方式達到學科思政之育人目標。
就物理學科而言,教師對于不同的課堂內容應設定不同的學科思政育人目標。比如,以科學家追求真理的逸聞軼事激發學生探索真理的情懷,以自然界中美妙的自然現象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敬畏,以國家在某些領域的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等。
在《宇宙航行》這節課中,可以考慮將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航天人的奮斗歷程、我國航天事業取得的成就、我國航天事業對國防軍事與百姓生活的影響等元素穿插于授課當中,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豐富課堂的授課內容,還能夠實現學科思政的育人目標,可謂一舉多得。
二、課堂中有機融合、巧妙實現學科思政育人目標的策略
如果將課堂教學分為引課、授課、課堂小結三個階段,那么落實學科思政育人目標則可以在這三個階段中選擇部分環節或者全部環節進行,三個階段的目的和效果也不盡相同。
引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進入本節的課堂情境,同時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該階段可用新聞、故事、材料等載體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熱情,同時可以挖掘新聞、故事、材料中的學科思政內涵,點到為止、恰如其分地分享給學生,切不可喧賓奪主,讓學生產生不良情緒甚至是抵觸情緒。
引課示例:回顧建國初期,第一代航天人在無任何技術和設備支持的條件下,以“沒有計算機,就用算盤,沒有條件,就自己創造條件”為誓言,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于1970年4月24日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太空,我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后第5個能夠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而4月24日,也于2016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航天日”。
立足當下,北斗導航實現全球組網,成為繼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之后的第三個全球定位導航系統。北斗系統可以為人民解放軍實現精確的目標打擊提供支持,保護家國安全。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北斗系統也為雷神山、火神山醫院的測繪建設、疫情物資的精準運輸提供了高精度的服務。
可以說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是一代代航天人努力奮斗的結果。在奮斗中,航天人形成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創造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就讓我們帶著對祖國航天事業的自豪、對航天人的崇敬之情進一步探討一些宇宙航行理論問題!
授課階段的主要目的是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進行相應問題的深入分析。考慮到理論知識的長時間學習會讓學生感覺到疲憊,授課中可挖掘一些科學家的事跡,理論探索中或艱辛、或有趣、或幸福的過程和瞬間,理論探索對現實生活的意義及啟發等,將其分享給學生,制造課堂的興奮點,調節課堂節奏,同時也能讓學生體會科學探索的艱辛,感受科學家的人格魅力,從而達到滲透學科思政元素的授課目的。
授課示例:課堂中所學的宇宙速度為理論上的發射速度,類似于大炮將炮彈打出的瞬時速度,炮彈脫離炮筒后就不再受炮筒的約束了。而實際的航天器是由火箭搭載著發射升空的,在這一過程中,火箭可以為航天器提供動力,加速、變軌、飛行姿態的調整等均可人為控制。因此,理論的發射速度和實際的發射情景存在不同。其實,三個宇宙速度更重要的含義是航天器發射時所應具備的能量。航天工作者需要以此為基礎,考慮為火箭、航天器配備相應的燃料,以保證發射的正常進行。在此過程中,同學們可以感受到航天人將理論轉化為實際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對同學們而言,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將設想轉化為行動,再轉化為成果也是需要認真動腦思考的,更需要在動手實踐中克服一系列障礙。
課堂小結的主要目的為整理和升華本節所學。甚至可以說,在小結本節知識的基礎上,更多的是想讓學生獲得一些思維、態度、精神情感上的收獲。為了讓學生獲得以上收獲,可以通過闡述本節內容對于人類認識世界的影響、展示本節內容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造福于民的利好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正確應用科技的喜悅,感受到祖國的強大,從而激發學生投身祖國建設的熱情。
小結示例:本部分用視頻《中國航天事業的十大高光時刻》向學生展示了我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東方紅一號到嫦娥四號等成就,讓學生了解了我國航天事業的奮斗史及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又以諸多航天器名稱的內涵,如祝融,我國古代神話中火神的名字;天問,取自于屈原的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求真理的堅韌與執著;天宮,一方面寓意對位置天空的探索,另一方面也有讓航天員“在太空中生活得舒服之意”;神舟,寓意神奇的天河之舟,也是神州的諧音,象征著飛船是四面八方、各行各業大協作的產物,體現著社會主義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向學生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幫助學生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在教學中滲透思政元素的一點感悟
在教學中滲透思政元素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但作為以助力學生成長為主要功能的課堂,必要的課堂內容必須以平實、詳實、豐實、充實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教師依然承擔著管理課堂、組織課堂的職責,切不可忘記課堂教學的主要功能,一味地進行思政元素的滲透,這樣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效果可想而知。
落實立德樹人,必須有意識地將學科特有的思政元素,如精神、情感、思想和價值恰當地融入學科知識的學習、課堂活動的組織之中,切勿生搬硬套,生硬地貼標簽,那樣不僅達不到預期的育人效果,甚至還會起到反面教育的作用,得不償失。
教師自己也要不斷地追求成長。關注學科動態、關注新聞要事、關注學生思想世界的豐富變化、關注學生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思政元素時,方能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呈現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或新聞,達到預期的育人目標。
總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物理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是一項漫長而復雜的工程,需要我們每一位物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始終高擎“立德樹人”的大旗,鉆研教材、了解學情、創新方法途徑,尋找物理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最佳契合點,促使物理教學中的思政教育真正達到入腦入心的境界,為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奉獻一份才智、增添一份力量。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