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在身邊·播撒紅色種子,永葆教育初心
——記延安育才學校教師樊曉燕
作者:蕭 然
發布時間:2021-10-22 09:57:14 來源:教師報
每年秋季新生入學后,在延安育才學校校史陳列室,總能看到一名女教師帶領著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在室內參觀。每到一處,她總會認真觀察孩子們的參觀情況,并適時為學生們進行講解,讓紅色基因的種子從小在孩子們心中萌芽。
這位女教師就是延安育才學校德育主任樊曉燕。從教26年來,無論是在普通教師崗位,還是做德育工作,她始終用滿腔熱情對待教育教學工作,用愛呵護、滋養著學生的成長。因為工作成績突出,她多次榮獲模范班主任、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師德標兵、創衛先進個人等稱號。
勤學深思,讓延安精神深入童心
2017年10月,應央視主持人鞠萍邀請,學校“小小講解員”到北京展覽館參觀學習和講解,受到一致好評。2017年5月,學校排練大型歷史情景劇《延安歲月》,并在學校、社區、延安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大手拉小手走進圣地延安”現場演出,社會反響良好。2018年4月18日,學校的“稅法進校園”活動在陜西電視臺、中國稅務報、央廣網等多家中省新聞媒體黃金時段與主要版面播出和報道……近幾年來,延安育才學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而這每一項成績的背后都凝聚著樊曉燕的無數次思考與探索。
從主持學校德育工作的第一天起,樊曉燕就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將延安的革命精神融入學生的成長?如何將德育工作與延安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結合起來?”
通過深入研究,細致學習,樊曉燕在校領導的引領下,整合社會資源,以特色教育為抓手,創新推出了通過宣講延安故事、宣傳延安精神等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日常德育工作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看著自己精心培養的小小講解員一批批走出校園,深入棗園革命舊址、王家坪紀念館、楊家嶺中央大禮堂等地,聲情并茂地為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講述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樊曉燕的內心格外欣慰。
細處著眼,讓學生個個學有所長
“手掌張開伸直,四指并攏,大拇指自然展開,掌心面向觀眾或稍稍朝向斜上方。”“抬手時要大臂先動,隨即小臂、手腕、手一起抬起。”“講解時不需停留,邊走邊講,側行時上身要轉向游客,目光柔和地看著游客。”
對學生,樊曉燕始終耐心十足,她注重德育工作的每個細節,從規范升旗儀式,到精心安排值周工作,再到主題班隊會的開展、小小講解員的培養,她都嚴格把關,親力親為,不放過每一處瑕疵。
經過她組織的各項活動總是秩序井然、活力十足;經過她培訓的小小講解員個個口齒伶俐、自信大方。有一次,來自北京育才學校的100多名師生在延安育才學校校史陳列室聽了小小講解員的講解后,感慨地說:“這個學校的講解員娃娃真厲害!”
為強健孩子們的體魄,她還主張在校內實施“陽光體育”活動,保證了學生每天的體育活動時間,促進了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她還根據學生的成長特點和興趣愛好,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特色教育,在校內成立了戲曲小組、陜北民歌、陜北剪紙、陜北秧歌、校園足球、陜北腰鼓等50多個興趣小組,利用每周五下午時間安排專人負責訓練,讓學生個個學有所長。
愛心澆灌,讓困難學生后顧無憂
用愛心感化學生,用人格魅力去熏陶學生。除工作認真負責之外,樊曉燕還對學生持有一顆慈母般的愛心。
2016年9月,樊曉燕考慮到,學生小雨雙腿殘疾行動不便,每天只能讓母親背著來上學。她當即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資,給小雨買了一把嶄新的輪椅,為小雨一家人減輕了不少負擔。
幾年前,延安育才學校校舍緊張,六年級學生只能搬到寶塔小學就讀,因為交通和吃飯不便,教師、學生和家長都難以接受。想到這種局面會對教育教學工作及學生帶來的不利影響,樊曉燕一刻都坐不住了,她主動提出去做老師和學生的工作,而且主動請纓去寶塔小學參與教學和管理。在樊曉燕的努力下,學校當年的畢業班工作順利完成。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樊曉燕是平凡的,但她播種的德育之愛,已經在學生中匯成了愛的溪流,長成了參天大樹。如今,她依舊初心不改,繼續在教育的道路上跋涉著、耕耘著、探索著、追求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