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刷而過的生活
作者:一刷而過的生活
發布時間:2021-10-20 15:47:36 來源:自學考試報
生活在社會,當然要遵從社會的生活方式與行事規則,就像古人行囊中少不得銀子銅錢,如今人們包里不能沒有手機、卡片一樣。技術雖然沒有改變交易和錢幣的本質,但卻可以改變買賣和收支的方式。人類進入移動互聯網和新媒體時代后,生活幾乎是被“刷”出來的。取錢消費刷銀行卡,就醫買藥刷社保卡,用水電氣刷水卡、電卡、氣卡,進門刷門禁卡……“刷”進入了衣食住行用的方方面面,你若逃避“刷”或棄“卡”不用,那估計不僅得吃閉門羹和白眼,還要被人譏諷為跟不上時代吧。
“刷”與“卡”共生,以看似簡單操作的“刷卡”方式嵌入生活鏈條,改變了現代社會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刷卡”是社會實行數字化管理的外在表現,卡片存貯著人的各種信息,“刷卡”將管理者(賣方)與錢幣“區隔”開來,使得有形錢幣轉換為了數字數據,收支在后臺完成交接。
黃仁宇先生所謂的“數目化管理”雖已大行其道,但并不能打破各種“區隔”,相反,“區隔”變得更加繁多和嚴苛。雖然都是卡,但是用哪張卡得分清認準,人可以認人,但終端卻認卡不認人,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一卡一用”“不是一家卡進不了一家門”的。每當翻箱倒柜找某張卡時,我們是不是對此種“區隔”有了更為直觀的體驗和認知呢?
讀卡技術是卡與終端之間的血緣紐帶。終端橫亙在那里,比看門大爺還死板,除了乖乖奉上它認識的卡,還能有什么辦法呢?認可并遵守各種打卡刷卡的規矩,已然是現代公民的一條行為準則了。相逢一刷的潛在管理邏輯是,刷誰的卡,就接受誰的管理,誰主宰刷卡,誰就有主宰他人的權力。
“一刷而過”看起來固然瀟灑簡單,實際上背后是讀卡扣費、圖像識別、精準定位等技術的成熟運用和普遍推廣。既然是技術,就有賴于設備和終端平穩正常的運行,一旦終端發生故障不再正常“讀取”,便會“掉鏈子”。不能停電,不能沒網絡信號,不能出現大面積故障,如果一個環節停擺,全鏈條都將受到影響。說到底,“刷”屬于末端行為,背后是一整套操作整齊、排列復雜、嚴絲合縫的硬件軟件組合體系。
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刷卡可能很快也會被拍在沙灘上。公交卡、地鐵卡、社保卡等等有形卡都被藏在手機里變成了簡單的條碼或者二維碼,“刷卡”變成了“刷碼”。越來越多生活事項可以被“刷”,“刷”也逐漸具有了做、看、學、讀等更為廣泛的內涵。
理論上,只要有強大的數據和技術支撐,移動互聯網和新媒體時代的生活就足夠簡單明快。尼爾·波斯曼指出,技術改變不是加法,也不是減法,而是生態法。“刷”改變了怎樣的社會生態呢?從刷卡、刷碼到刷臉,“錢包”被“卡包”取代,“花錢”被“刷卡”“掃碼”取代,花錢變得越來越簡單和輕而易舉了。一刷而過的現代生活方式,一方面容易培養出“輕飄飄”和“傻白甜”式的現代人,另一方面也容易讓人沉浸在“刷”快感里不能自拔。大家都憧憬多金的網紅和揮金如土的富豪,只用“刷”一下,就能過上“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詩意生活。然而,生活本質并沒有因此變得輕松,人應當始終保持一份根植于大地的淳樸,認真生活,只有這樣,才能在現代社會的輕松表象下保持清醒,守住自己的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