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作者:張 濤
發布時間:2021-10-20 15:35:3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美育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小學是學生各方面能力養成與發展的重要階段,美術是一門藝術性極強的學科,小學美術課程是學生審美能力形成的主要渠道之一,但現階段小學美術教學現狀并不樂觀,極大地制約了美術教學質量的提升。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小學美術教學現狀進行了仔細的分析,并對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了一定的探究。
一、小學美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觀念陳舊
在傳統的美術課程教學中,教師的觀念比較落后,無法跟上時代,這對培養學生的美術學習能力極為不利。傳統的美術教學是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的,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得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沒有體現出來,且師生間缺少有效的互動交流,學生的問題就很難被教師發現。長此以往,學生就對美術課程失去了興趣,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美術素養的提升。
2.學生主觀能動性缺失
小學美術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學生無法發揮主觀能動性,學習積極性不強,創新思維難以得到提升,嚴重阻礙了他們的個性發展。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他們觀察物體時很難把握特點,在繪畫過程中很難表現物體的特點,大大影響了他們主觀能動性及個性的發展。
3.教學內容不合理
從小學美術教材來看,內容設計不合理,局限性很大,無形中就阻礙了學生美術能力的發展。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小學美術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把書本上的知識延伸到課外,以此拓寬小學生的視野。
4.學生的審美能力欠缺
審美能力是指人感受、鑒賞、評價和創造美的能力。小學美術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美術素養,為學生的綜合發展奠定基礎的。目前,大部分教師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不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甚至會抑制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導致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強。此外,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比較注重基礎課程,而忽略了美術、體育等素質教育課程,嚴重阻礙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阻礙了美術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措施
1.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傳統的小學美術教學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很不利,教師的教學方式十分死板,存在諸多弊端。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對待學生要多鼓勵少批評,使學生從中體會學習的快樂,這樣學生才會喜歡學習美術。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與學生保持良好的關系,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當學生有所進步時,要及時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讓學生感受教師對自己的關愛,使學生從心里認可教師。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特性制訂不同的教學方案,有針對性地培育學生的美術素養。
2.改進教學方式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分組教學已經廣泛應用于九年義務教育中,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學生的學習成績自然就能提高。分組教學同樣可以應用于小學美術課程。分組教學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能夠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很有幫助,十分符合新課改的精神。分組學習還能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讓學生取長補短,實現共同進步。
3.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較小,他們接觸美術課程的時間不長,如果沒有教師的指導,他們很難發現美術課程中色彩及線條的美。因此,教師通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有效提高了學生欣賞美的能力。在美術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向學生講述美術作品的特點時,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對作品的見解表達出來,以此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信心。但是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小學美術教師應積極創新教學方式,將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作為教學的重點來抓。
總之,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是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大力度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使學生形成感受美,展現美的能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濱海縣界牌鎮第二中心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