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課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陶冶學生情操,發展學生創造性與發散性思維的重要學科。教師在小學高段音樂課程中采用體驗式教學,能夠激發學生潛在的音樂感知能力,使其能夠從中感受音樂的魅力。

一、創設情境,激發情感共鳴


體驗式教學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教師教唱、學生機械性模仿的狀況,教師采取情境式教學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情境創設是增加課堂趣味性的一個有效措施,教師采用情境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生感受歌曲的情感。例如,講授人教版小學五年級音樂下冊的《送別》一曲時,教師如果不能幫助學生了解歌曲所表達的離別滋味和依依惜別之情,那么這首送別歌曲對于學生來講,就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送別歌了。所以,教師可以采用問答的方式講授這節課:有沒有同學記得自己送別親人或者摯友的場景?能不能與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當時的感受?接著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問答,大部分學生都能體會送別自己最重要的人那種情感,或悲傷或惆悵。然后引入新課程:各位同學已經體會到了送別他人時的情感,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學習這首歌曲——《送別》,看看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情感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描寫了作者送別時的情形,沒有人物,沒有哭哭啼啼、依依不舍的情感描寫,只有景物的存在,“長亭外,古道邊”是送別的地點,聽起來尋常,也未看出分別的悲傷,但“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音調舒緩,四四拍,恰當地表現了作者告別友人的離愁情緒。正是這種課前問答激發了學生內心的情感共鳴,學習歌曲時,學生對情感的掌握就很容易了。由此可見,情境教學法對增加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的作用。

二、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想象、模仿能力

小學生的好奇心比較強,他們可以從任何一個成人眼中的尋常事物中找到樂趣。所以,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不應該只限于三尺講臺,而應利用廣闊的大自然開展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與自然接觸的機會。

音樂的本源就是大自然的呼喚聲,黃鸝婉轉悠揚的歌聲引得人們紛紛模仿,人類的朋友——狗“汪汪汪”叫的聲音看似尋常,但好奇心強的學生都會嘗試著模仿。例如《小螺號》一曲,“小螺號嘀嘀嘀吹,海鷗聽了展翅飛,小螺號嘀嘀嘀吹,浪花聽了笑微微”,還有《蝸牛與黃鸝鳥》《春天在哪里》等歌曲都是與大自然萬物息息相關的。所以,教師可以組織一些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進自然,觀察自然,感受自然,學生唱著“阿門阿前一棵葡萄樹,阿嫩阿嫩綠地剛發芽,蝸牛背著那重重的殼呀,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歌,觀察蝸牛的殼和那對靈活的觸角,他們就會從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還有《春天在哪里》中的“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這里有紅花呀,這里有綠草,還有那會唱歌的小黃鸝”。這些實踐活動對學生的語言發展很有幫助。

三、搭建舞臺,嘗試改編創造

音樂課堂本身就是一個舞臺,能夠展示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與理解,但要培育學生的音樂素養只要求學生會模仿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搭建音樂舞臺,讓學生有更多的展示機會,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還可以組織更多的娛樂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例如,《我的祖國》這首動人心弦的歌曲:“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教師指導學生學習這首歌曲時,不僅要讓學生學習這首歌的曲調,還要讓學生從中感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及志愿軍戰士對祖國、對家鄉的無限熱愛之情和英雄主義的氣概。教師也可以組織一次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班會,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如可以模仿優秀的作品,不改變曲調,將自己的歌詞填寫上去,完成歌詞的填充、創編任務。

體驗式教學法是小學高段音樂課程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它能夠改變教師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學生被動接受的狀態,有效促進了素質教育的開展,對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激發學生的創作能力很有幫助,能夠促使學生在以后的音樂道路上健康、快速地成長。

作者單位 山東省青島李滄區第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