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活運用小組合作學習 培育學生的學科素養
作者:林茵茵
發布時間:2021-10-20 15:21:3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2019年3月18日,筆者非常榮幸地參加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現場聆聽了總書記的教誨,深刻意識到一線思政教師責任的重大。國家督學成尚榮先生曾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學生帶走的不僅是書包里的東西,還有超越書本知識的人的素養”。因此,在高中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靈活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培育學生的學科素養。
美國是最早提出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之后被推廣到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中。基本的做法是教師根據班級學生的能力特長、學業水平、性格特征等,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3~6人),每個小組至少選出一名組長組織學習活動,并根據小組成員的實際情況積極創設目標情境,這種目標情境不僅要求小組成員要努力實現個人目標,還要幫助小組其他成員實現目標,最終通過這種相互協作的方式完成小組預設的學習目標。這個過程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提供有了更多的、不同角度的交流機會,學生的團隊意識增強了,合作能力提高了,相應的心理素質也提升了。這就是筆者在文中所提倡的提高高中生思政學科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學科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能力四個方面)的有效方式之一,具體的做法如下。
一、前期準備——科學分組
由于每個學生都是學習的獨立個體,筆者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首先,通過測試或活動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性格特征及綜合能力等進行了摸底;其次,把全班學生按照能力特長、學業水平、性格特征分為3~6人一組,選出一名小組長負責小組事務,讓其他學生分別擔任記錄員、發言員、紀律監督員、作業督促員、資料收集員等;最后,強調小組合作學習的要求和重要性。此外,授課教師還要注意這兩個方面。第一,強調小組合作學習的重點是團隊協作,共同進步;第二,定期檢查各小組交流、探討的情況,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對表現優秀的小組進行表彰。
二、實施過程——形式多樣
(一)唱得響亮——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
例如,筆者在講授“弘揚中華民族精神”這一知識點時,利用歌曲這種情感表達最直接的方式,從側面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創作和改編歌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具體做法如下。
1.收集信息
讓各小組成員收集自己身邊的或熟悉的感人事跡,并在組內進行充分的討論。
2.歌曲改編
讓學生將本課的知識點和感人事跡改編成自己熟悉的旋律,并在課堂上以小組對歌的方式進行展示。在這個環節中,各小組可以聘請外援,但必須和外援一起合作完成歌曲的改編。
3.合唱
讓學生合唱《歌唱祖國》改編版,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感悟:這堂課之所以以歌曲改編的方式設計教學內容,不僅是因為歌曲能夠調節學生的學習壓力,還因為歌曲的旋律及內容能夠展示學生個人或團隊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既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多方面拓寬學生的視野,又能夠把學生的思想情感帶入學習中,對培養學生的正確的三觀很有幫助。同時,筆者借助建國70周年的契機,利用廣為流傳的《歌唱祖國》的各種版本因勢利導,讓學生明白雖然曲風不同,但其也一樣能夠引起聽眾的共鳴,能夠帶給聽眾無限的感動,這主要源于中華兒女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源于中華兒女對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所以,學生唱得響亮,他們唱的不只是歌曲,他們唱的更是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延續,對祖國的無限熱愛。
(二)議得激烈——培養學生的學科精神
例如,筆者在講授“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相關知識點時,為學生設置了以下幾個問題。
1.收集資料
(1)讓學生列舉華為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的成績。
(2)讓學生列舉華為在制度創新方面取得的成績。
(3)讓學生評價華為的股權激勵方案。
(4)讓學生了解“華為事件”的始末。
2.小組討論
(1)以華為為例,讓學生談一談創新是怎樣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
(2)以“華為事件”為例,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對這件事情處理結果的看法。
①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比自主研發核心技術更重要嗎?
②自主研發核心技術比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更重要嗎?
(3)讓學生談一談華為在企業制度管理方面的創新做法。
(4)如果你是一名企業員工,你是想領取高薪還是將其轉化為公司股權,理由是什么。
感悟:這些問題圍繞著我國民營企業的代表——華為展開,將華為取得的成績與課本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學生感興趣和熟知的企業,以小組探究、討論、合作的方式,使學生將知識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加深了學生對教材中創新作用的理解,使學生在激烈的討論中提高了學科精神。
(三)辯得明白——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
例如,筆者在引導學生對“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這一單元進行回顧時,讓各小組長收集組員本單元的疑難問題,發現不少學生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和法治的關系沒有理清楚。尤其是在修改憲法時,學生對“黨大還是法大”沒有明確的認識。為了讓學生將這些問題能夠理解得更透徹一些,筆者有針對性地舉行了一場小組辯論賽,鼓勵各小組成員從課本中尋找突破點,從歷史中尋找辯論點,從社會發展的實際中尋找閃光點。在辯論中,小組成員各抒己見,大家討論得很激烈。最讓筆者驚喜的是,辯論結束時,學生在前期的辯論中已經有所感悟了:在我國發展的過程中,黨的領導和法治建設如魚與水的關系,誰也離不開誰。此時,筆者及時抓住這個契機,順勢對學生的辯論內容進行了總結和概括?!包h大還是法大”這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已經做了全面而深刻的回答:推進黨的領導制度化、法治化,既是加強黨的領導的應有之義,也是法治建設的重要任務。“黨大還是法大”是一個偽命題,因為這個偽命題存在著邏輯陷阱,黨的本質是政治組織,法的本質是行為規范,兩者不在同一個范圍內難以進行比較。假如一定要給出答案,回答黨大,這就直接說明我國依法治國、依憲治國帶有虛假性;回答法大,這又與黨領導一切的說法自相矛盾。所以,簡單地對黨和法的關系問題做出一刀切的定論都是錯誤的。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統一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
感悟:通過以上辯論會,筆者認為,多維度的討論交流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質疑、討論探究、總結概括、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恰恰就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因此,教師應該借助這種優勢,積極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
(四)做得用心——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的意識
例如,筆者在講授“傳統文化的繼承”這節課時,從教學內容入手,參考學校校本課程《海南鄉土文化》,將小組分為傳統習俗組、傳統建筑組、傳統文藝組和傳統思想組,鼓勵學生以身邊的人和事為切入點,從海南的實際情況出發,以分享、感受、參與、提升為主線,完成小組作業,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
1.“美”在家鄉
2.我為家鄉建設建言獻策
3.我參與 我自豪
感悟:“傳統文化的繼承”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比較簡單,學生較容易理解,但如何在簡單的知識教學中貫穿學科素養的內容呢?郭沫若曾說過:“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來做這種精神的”。所以,在授課過程中,筆者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希望能夠幫助學生養成的協作意識,能夠優化學生的學習方法,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相應的實踐活動,這個過程對調動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有很大的作用。
總之,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筆者并不認為一個教學實例只能體現一種學科核心素養。事實上,高中思政課四個方面的核心素養在內容上是相互交融的,在邏輯上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在每一個教學實例中,授課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對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等進行重整,并將學科核心素養以一種或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呈現出來。此外,廣大思政課教師還應在關注高中生成長特點的前提下,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整合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模式,將學生學科素養的培育及提高真正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 海南省海口實驗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