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業4.0背景下的高職制造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作者:金 瑩 張 彬 張娟榮
發布時間:2021-10-20 11:42:33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 本文圍繞我國職業教育在工業4.0背景下如何調整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如何借助工業4.0發展的契機和優勢,創新高職院校制造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并提出了構建高職院校制造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新策略。
[關鍵詞] 工業4.0 制造類專業 智能制造 人才培養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7年度省級一般課題“雙創教育融入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7GY040)、咸陽職業技術學院科研項目基金重點課題“銑車復合加工中心熱誤差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8KYB02)。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信息化建設的有序推進,工業4.0時代應運而生,職業院校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新型職業教育體系亟待建立。圍繞工業4.0核心技術標準,深入探索工業領域,拓展專業視野,突出專業技能、綜合知識、實踐操作運用、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建立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為職業院校制造類專業當前必須直面的重大課題。本文從職業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入手,結合德國的工業4.0理論體系,提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應對工業4.0時代存在的問題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國家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著國民教育的質量和國家經濟持續發展的能力。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其終極目標轉至促進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因此,高等職業教育制造類專業正面臨著一個大發展、大跨越的黃金時代。如何審時度勢、把握機遇,推動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與世界接軌,是每一個職教人的神圣使命。
1.技能培養“重顯輕隱”,難以適應時代要求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制造類專業人才培養更偏重于可量化、可目測的顯性操作技能,而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等隱性、難以測量的技能培養較為輕視,致使學生的能力結構單一,發展潛力和后勁不足,無法滿足工業4.0時代對人才質量的要求。
2.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師隊伍亟待加強
師資隊伍的內在質量是人才培養成敗的關鍵。作為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的主力軍,我國的高職院校多由中等專業學校升格而來,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育理念相對落后。再加上近年來高職院校持續擴張,教師的增長速度遠遠落后于學生的增長速度,很多學校的師生比不符合教育部要求。如何有效引入各行各業的能工巧匠,建立一支理論基礎扎實、專業技能過硬、實踐經驗豐富、能講會做、理實一體的“雙師素質型”教師隊伍,培養一批在業內具有重要影響的學科帶頭人,已成為各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也是我國高職教育快速、穩步、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
3.經費投入嚴重不足,辦學條件亟待改善
近年來,隨著高職院校的大規模擴招,教育資源相對短缺,辦學經費投入不足,師資力量、科研力量、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實驗實訓基地建設等跟不上學校的擴張速度。生均教師數量、實驗經費、宿舍面積等已難以滿足高職教育對各項軟硬件設施提出的要求;實驗實訓設備更新放緩,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嚴重制約了高職教育目標的實現,使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速度和質量大打折扣。
4.辦學思想陳舊落伍,教育理念亟待更新
現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淘汰與更新的步伐大大加快,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當前,部分示范性高職院校與企業建立了聯合開展技術攻關、聯合開發校本教材、聯合設計人才培養方案、企業工程師參與學校實踐教學、教師和學生參與企業的技改項目等較為深入的校企合作關系。但大多數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僅停留在簡單的初級員工輸送、企業出資設立冠名獎學金上。校企各行其是、融合度不高,致使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嚴重脫節,這也是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畢業生不受企業歡迎的主要原因。
工業4.0背景下創新高職院校制造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策略
隨著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產業轉型升級,高職院校制造類專業的人才培養也必須適應技術發展對人才的新要求,學生除了要具備基本理論和實踐技能以外,還要具備某一特定領域的創新發展能力。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提出了構建高職院校制造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新策略,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革。
1.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升級人才培養規格
“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4.0”計劃的實施,使我國制造業從傳統制造模式向高度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轉型。面對這些社會經濟生活中的新變化和新常態,高職院校應時刻關注其發展趨勢,及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將“工業4.0”所涵蓋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等納入制造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更新人才培養理念,升級人才培養規格,使學生能夠適應智能制造對技術技能人才的新要求。
2.構建“階段培養、循序漸進、學崗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院校應以制造類專業畢業生職業崗位核心能力需求為主線,深入探索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優勢,結合制造類專業崗位特點,構建“階段培養、循序漸進、學崗融通”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以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3.更新實踐教學體系,推動產學研緊密結合
在工業4.0背景下,“智能生產”與“智能工廠”在制造類專業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工業制造技術與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更強調學生的實踐技能,對此,高職院校應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增加實踐教學的時間和數量,以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使其通過認識實習、跟崗實習及頂崗實習能順利對接實際工作崗位職責。師生應在做中教、做中學,通過反復實踐,快速達到“高素質、強能力、復合型”的人才培養目標。另外,學校還要加強校企深度融合,讓企業師傅參加學校教學與科研,學校教師多去企業實踐,使產學研緊密結合。
4.深入踐行“三創”教育,推動教育教學改革
“創新、創意、創業”已成為新時期教育的終極目標。職業教育旨在通過教育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接收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把握機會和創造機會的能力、創新能力等。高職院校要通過相關課程教學體系的構建,重點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操作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意能力,并通過創新創業教育使學生能夠科學規劃自身職業生涯,讓職業學習由一次性轉向終身性、由單一性轉向兼容性,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5.工學結合、理實一體,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現代企業的發展壯大與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緊密相關。企業可與高職院校聯合培養人才,或向學校直接提出人才需求及培養訂單以滿足企業的發展需要。學校則可以通過建立教師企業實踐制度、選派優秀教師深入企業學習等方式,了解企業發展動向和其對人才的需求,并提升教師的實踐技能水平。學校還可借助企業的幫助建立實習實訓基地,以破解由于資金、設備等辦學條件限制而無法在校內完成或實施的高度仿真及全真的生產實習,使學生能及時深入企業實際崗位,較快熟悉和掌握企業崗位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規范,實現校企互利雙贏、共同發展的目標。
結 語
高等職業院校制造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工業4.0趨勢下,學校要更加注重對學生現代專業知識的培養,使其掌握“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多方面綜合能力和知識,以順利實現高職院校專業引領、創新驅動、知識和人才向產業端延伸的目標,推動高職院校制造類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與創新,促進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模式、規格、途徑、成效等方面的創新與突破。
參考文獻:
[1]張曙.中國制造企業如何邁向工業4.0[J].機械設計與制造工程,2014,43(12):1-5.
[2]張華,何永喜.工業4.0背景下高職教育裝備設計制造類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研究[J].企業導報,2016(14):120-122.
[3]汪偉.協同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7):47-49.
[4]王志強,倪敬.基于工業4.0管理的機械類課程實踐教學改革[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33(11):223-227.
作者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