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意識是指教師對課程的敏感程度,不僅包括教師對課程理論的自我建構意識,還包括教師對課程資源的開發意識等。課程意識除了關注教學目標本身的合理性之外,還關注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是否有教育意義。與教學意識相比,課程意識關注較多的是教學的價值問題,即關注人、關注教學究竟是為了什么的問題,而教學意識關注較多的是教學的技術問題。下面,筆者結合實際教學,談一談在課程意識的指引下,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一、從利用教材到開發教材,讓學生“學有價值”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認真分析教材,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適當補充相關內容,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授“圓錐的體積”這部分內容時,教材中給的是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形容器及沙子之類的物品,這些材料在某種程度上對學生的探究學習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學生可能會問:為什么要選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類物品呢?其他實驗物品不能用嗎?這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想一想還有哪些材料適合進行圓錐體積的推導。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準備了橡皮泥、量桶、量杯、圓柱和圓錐等物品。這樣一來,學生進行數學實驗的材料就豐富多了,他們經過驗證得出結論的途徑也更加多了。有的學生把橡皮泥捏成圓柱、圓錐的形狀進行研究;有學生把需要探究的圓柱與圓錐完全浸沒在水杯里,通過測量水上升的體積計算。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不僅拓展了學習空間,還增強了學習興趣。

由此可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樹立課程意識,使教材真正變為學材,讓學生從教材出發,依托教材而不囿于教材。對學生來說,有些實驗過程雖然繁瑣了一些,但由于這些內容是學生參與研究的,他們的學習興趣十分濃厚,從中學習到了很多有價值的知識。

二、從被邊緣走向學為中心,讓學生“學有意義”

在課程意識的引領下,學生要回歸已有的生活,利用已有的學習經驗,在熟悉的情境中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

例如,在講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部分內容時,大多數教師都是想方設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學生熟悉的圖形,教師教得很累,學生學得吃力。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學得輕松、快樂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剪刀、直尺、方格紙等,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的學生把平行四邊形放在方格紙上,用數格子的方法計算它的面積;有的學生用剪拼法把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長方形來計算。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學生采用了不同的計算方法,充分彰顯了學生聰明才智。

此外,教師還應該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合理地設計教學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

三、從無意接受走向主動獲取,讓學生“學有成就”

在數學課程意識的指引下,教師要將學生從各種條條框框中解放出來,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出發,幫助學生選擇適合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從單純的學習逐漸向知識體系的建構轉變,讓學生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學習,使其能夠養成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

例如,“有余數的除法”這部分內容教學的難點是讓學生明白“余數比除數小”,以及為什么“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那么,教師怎樣才能加深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呢?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分一分”的游戲情境,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學具進行操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重點做好以下幾項記錄:需要分的物品共有多少?這些物品要分給幾個人?分完以后還剩多少?學生統計完后,教師還要啟發學生思考:剩下的物品還夠分嗎?為什么?這樣一來,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對余數就有了充分的認識,這個過程也是學生知識體系構建的過程,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對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在課程意識的引領下,分析教材,關注學生所學內容,才能真正使學生由無意向自覺轉變。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及學習能力也能得到極大的發展與提升。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樹立課程意識,合理地運用數學教材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江陰城中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