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數學文本閱讀資源,助力有效教學
作者:?徐 婷
發布時間:2021-10-19 16:51:3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本文系江蘇省揚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提升小學數學文本閱讀資源開發與運用策略的研究——以蘇教版五年級數學為例》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0/P/145。
2020年春節,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學生飽嘗了“宅”的滋味,各學校都進行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在線教學實戰操作,但在線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缺少學校教育環境的約束,一些不良的學習習慣逐漸出現了,如學生的自我監控能力弱、自主學習能力差等。作為一線教師,筆者從對學生終身發展負責的教育理念出發,探尋了一種糾正這類不良學習習慣的方法:數學閱讀。對于語文、英語等學科而言,高效的閱讀是學生汲取數學知識、增長智慧、形成數學素養的主要路徑。
一、開發數學閱讀資源的意義
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閱讀是指學生在以教材為主的相關數學材料之間通過對話、互動、感知、理解、內化等一連串心理活動,是自主建構新知識體系的過程。
1.改變現有的數學閱讀狀況,促進學生長遠發展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了解學生的數學閱讀狀況,發現學生在學習中還存在很多問題。一些學生容易滿足于自己的閱讀現狀,這部分學生大都比較乖巧,能夠及時完成教師布置的閱讀作業,但缺乏閱讀積極性,形式主義思想較為嚴重,在閱讀過程中他們只是單純地讀通了文字,了解了文本的大致意思,沒有知識積累方面的收獲。還有一些學生閱讀目的較功利,他們只對納入考查范圍的、有生動情節的閱讀材料感興趣,當文字敘述較為生硬時,通常會采用快餐式的粗讀方法,注重享受暫時的視覺沖擊和愉悅的情緒體驗,閱讀品質亟待提高。教師要想改變學生的這種閱讀現狀,就應該以教材為主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數學閱讀資源的開發,讓學生在與教師及其他同學的交流、互動中認真思考,提高自身學習能力。
2.轉變“學生式教師”的觀念,實現教學相長
教師都希望能夠在課堂上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帶領學生閱讀,并能及時調控生成。但我們在一些公開課中發現,學生自學了一部分課本知識后,根本說不出不明白的地方,或只是隨心所欲地問一些與教學目標毫無實質關系的問題,場面雖然很熱鬧,但學生的閱讀沒有效果或收效很小,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忽略了對教材的解讀,忽略了教學是逐步讓學生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過程。因此,教師應轉變“學生式教師”的觀念,自覺、廣泛地了解教材相關內容,在數學教學中與學生共成長,同進步。
二、開發數學閱讀資源的策略
學生的數學閱讀動力大多來自于外界的壓力,而非內在的需求。下面,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如何開發數學閱讀資源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1.關注教材的源與流,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目前,我們所使用的數學教材是無數專家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規律精心編寫的,教師需全面地分析、了解其中的閱讀價值。例如,在講授五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筆者先梳理了教材編寫的順序,以及學生已經掌握的平行四邊形的知識:學生在二年級上冊學習了認識平行四邊形,能辨認和使用一些基本圖形拼接平行四邊形;在三年級下冊學會了使用數方格計算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并能推算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四年級下冊學習了平移、旋轉這兩種運動方式,并會畫出平移旋轉后的圖形,同時認識了平行四邊形的特點,以及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這些知識就是本節課程的源頭,由此可以導出本節課要講授的內容——計算三角形、梯形、圓等平面圖形的面積。再加上本節課是關于圖形的教學,是動態演示的過程,筆者還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由一個點到一條線段,再圍成正方形,并用幾個正方形拼出一些不規則圖形,比較不規則圖形和長方形的面積大小,讓學生在“從點到線到面”的變化和拼接過程中,能快速地通過平移比較面積的大小,從而直擊本節課數學思想的核心——轉化。這樣學生不僅能夠快速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還能舉一反三地推導出其他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些都應歸功于學生對知識的熟練掌握和教材的準確解讀。又如,在五年級上冊《用字母表示數》一課中,學生雖然能夠快速地掌握字母表示的數、數量、數量關系,但他們仍然會有一些疑惑:符號是怎么產生的?為什么需要它呢?教材中雖然安排了“你知道嗎”這個版塊,但由于這部分內容不在考試范圍內,教師就會讓學生簡單地讀一讀,在讀的過程中學生只記住了“韋達”這個數學家的名字,對其余內容并沒有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見,關于符號的本源認知問題,教師并沒有真正幫助學生解決。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對“你知道嗎”這樣的閱讀資源不加以開發,那么它就只是課堂教學的綴飾,不僅帶來的學習效果甚微,還會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我們雖然不能使歷史重演,但可以將數學發展史加以收集、整合再介紹給學生,從古希臘數學家丟番圖第一次使用符號到法國數學家韋達有意識地、系統地使用字母表示數,再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方程等,這些演變都是生活實際中產生的,充分體現了數學家的心血和智慧。教師為學生釋疑的時,學生也被數學家執著的探索精神所折服。對學生來說,這又何嘗不是一次價值觀的教育呢?
2.關注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激發學生深入思考
很多教師對教材存在定勢思維,不肯脫離教材看一看,其實只要教師了解了教材的意圖,適當加以整合,就可以打破學科藩籬,使教材“活”起來。江蘇省啟動市顧衛華老師在《圓的認識》公開課中,考慮到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畫圓和使用圓規的經驗,就讓學生徒手畫圓,學生畫得不那么完美,他就引出壁畫,向學生展示六千年前古巴比倫版的圓,讓學生想一想怎么修補才能使其成為一個完美的圓。學生興趣十足,從修補后的對比圖中逐步認識了圓的本質特征。由此可見,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既可以滲透“歷史思維”,又可以引入古代名著《墨經》的記載:“圓,一中同長也?!弊寣W生了解每個圓只有一個中心點,從圓心到圓上每個點的距離都是相等的,這個距離就是半徑。此外,教材中與圓有關的自然現象、建筑物、運動現象等,都將數學知識與藝術、自然科學等緊密聯系了起來,使數學知識變得形象、生動了很多,學生透過這些現象很容易就能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了。
3.精心整合,發展學生的思維縝密度和深度
在講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為了做好預設,筆者對北師大版、人教版、蘇教版的教材進行了對比,發現數方格是已有的基本經驗,這種方法在計算一些不規則圖形和大面積圖形時很容易被淘汰,將其轉化為長方形是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北師大版側重于從長方形的面積來猜測,再驗證;人教版側重從數方格中進行推理;蘇教版側重于先滲透轉化思想,再從不同例子中多重驗證、歸納推理面積公式。此外,筆者還發現教材中的習題量很大,考慮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就要對內容進行整合,為學生設計難度遞增的習題。從直接利用底乘高計算面積,到篩選對應的底和高計算面積,再到不提供底和高的信息,根據長方形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隨著習題難度的不斷加大,學生思維的縝密度和深度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4.將教材與學生生活相結合,提升教學效果
教師講授完《圖形的旋轉》一課后,讓學生畫出旋轉后的圖形一直是教學的難點。北師大版教材將這部分內容編排在六年級下冊,廣東省江門市區錦超老師講授這一課時,先對學生進行了學情分析,發現學生會旋轉圖形,但畫圖時會出現離開中心點等問題,他認為這可能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關,學生會錯誤地認為只要中心點不變、形狀不變、大小不變,就是旋轉現象。因此,他設計的教學環節從兒童最喜歡的游戲——植物大戰僵尸入手,使學生形象地感知并復習了旋轉的三要素,讓學生將豌豆射手的旋轉看作一條線的旋轉,再從線的旋轉過渡到面的旋轉,進而引入新課。同時,他十分關注學生練習畫圖時出現的錯誤,將這些錯誤整合后讓其他學生再糾錯,從而使學生從部分到整體,再到部分,逐漸吃透教材。贊可夫曾說:“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庇纱丝梢?,利用生活經驗引入數學問題,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還能夠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升數學教學的效果。
總之,數學閱讀資源的開發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影響是立竿見影的,這需要廣大一線教師立足于課堂,堅持不懈,努力為學生創造不一樣的數學學習體驗。
作者單位 江蘇省儀征市儀化第三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