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下數感的培養對策
作者:趙宏雨
發布時間:2021-10-19 16:50:3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新課標的要求下,數感的培養已經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數感是人對數字以及運算的一種理解。培養學生的數感是為了使他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熟練使用數學知識,并運用適當的數學方法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數感的培養不僅能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自主思考能力,對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 結合生活,有意識融入數感
數學的學習目的并不僅僅是學習數字、運算知識,而是要建立在學生對數學的良好感知能力上,讓他們能夠在實際的生活中進行有效運用。所以,在數感的培養中,將數學知識與日常的生活相結合是至關重要的。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會用到大、小、多、少等與數量有關的形容詞來描述身邊的事物。因此,我們將數學知識融入其中能有效幫助學生建立數感。比如,在表達班級人數時,一班人數較少,只有20人,二班人數較多,有40人,一班是小班,二班是大班,教師可以借此引導學生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與數學知識相結合,用具體的數字、單位來進行表達。在講解單位時,我們還可以以學生的體重為例,鼓勵學生將日常生活中的實物用數學單位來描述。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容易理解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發現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數學,在生活中學習數學,進而也能培養自身數感。
二、增進交流互動,培養數感
在課堂中培養數感的時間與機會畢竟有限,教師很難在課堂時間內讓所有學生都得到訓練的機會。因此,教師要針對課堂教授方式進行設計,如使用小組討論學習的方式增加練習機會。同時,還要不斷延伸到課堂外部,利用教材中的“試一試”“比一比”等內容進行討論與學習。當然,我們也可以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機會,布置適當的習題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訓練。
如在進行“單位”的講解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幾個單位進行比較。在課堂上將學生分成小組,然后請各個小組使用生活中常用到的物品分別制作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分米以及一平方米的道具作品。利用這個任務,我們激發學生進行討論,使其將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同時,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培養了數感。在課后的作業中,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學生與家長共同完成的作業。比如,學生與家長一起計算家中餐桌、地板、電視等實物的面積。在學生與家長共同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夠更加深刻地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讓其深化數感意識。
三、情境教學,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學生面對書本上的數學問題時都能夠正確解答,但是當運用到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時,往往顯得束手無策。很多家長在面對學生的數學成績無法提高時,也是無從下手。因此,提升數感,教師首先要使學生與家長認識到數學知識并不是書本上所描述的那么抽象,在講解過程中我們要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
如教師在講解圖形時,我們可以使用多媒體的豐富教具,如圖片、視頻等進行詳細講解,也可以借助周邊的環境進行情境設定,讓抽象的知識更加具體的呈現。同時也可以組織全班的學生圍成圈,按照教師的指示變化成不同的圖形。在變換的過程中,指導學生認識到各種圖形的特點,從而讓學生對圖形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學生通過這種深刻的認識將這些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以此建立數感。
總之,數感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下的數感培養更加需要教師的全心投入,在班級中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形成積極的學習氛圍,并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鼓勵學生將數學知識融入實際生活中,在實際的生活中發現數學,使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唯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推動學生數感的形成與深化,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才能為他們今后的學習與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 江蘇省高郵市城北實驗小學



